作者文章归档: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和文化理论。 着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思想的踪迹》等论著多种,曾受北京大学派遣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 最近一直在进行对于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在全球化产生深刻影响的中国内部的文化分化的研究。二是对于当下文化中的认同问题的研究。

2010年的五本书---- 个人的阅读偏见


2010年的五本书

   ---- 个人的阅读偏见

张颐武

 

 

2010年已经逝去,这一年出版的书很多,我也买了许多书,读了许多书。当然这一年未必有让我们震撼的新书出现。书和朋友一样,有时也是老的好。但毕竟新书中还是有足以排遣我们的寂寞的那些书,也有饶有兴味可以参考的书,它们都和我们有缘相遇,就不容易,当然也不忍心读后就算,所以这里要记下我在2010年看到的新书中觉得有点意思的五本,和大家分享。这当然只是一己之见,不可能公允,也就只是个人的偏见而已。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偏见,不用自己的想法要求别人,就可以少犯傻。过去做鉴定常用的说法是:某人“对自己...

Read more

《大笑江湖》喻示消费趋向转变


《大笑江湖》喻示消费趋向转变

张颐武

 

在这个岁末,一批“大片”的出现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如《赵氏孤儿》《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都是被看好的由大导演和大明星出场的作品,它们似乎是这个“贺岁档”的主力。但一部由赵本山和小沈阳领衔主演并和一些香港电影明星合作,由当年在台湾电影兴盛时期具有很大票房号召力的朱延平担纲导演,由当年的网络作家,后来曾经创作过《武林外传》的宁财神编剧的电影《大笑江湖》也创造了引人瞩目的佳绩,已经突破了二亿的票房。虽在网络中的期望值和评价都和那些大导演的大制作相当逊色和黯淡,但它和《赵氏孤儿》同场竞技,居然创造了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异军突起...

Read more

《非诚勿扰2》:老去的一代人的自我伤悼


《非诚勿扰2》:老去的一代人的自我伤悼

张颐武

    

   《非诚勿扰2》在这个岁末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人们还记得《非诚勿扰》在2008年那个金融危机袭来,全球和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前景扑朔迷离的时刻,这部电影却给予了我们一种乐观的、向前的力量,通过温情而幽默的故事给予了我们真实的激励和鼓舞。我们可能都还记得在那部电影的最后,葛优扮演的秦奋拿着他买回的自己发明的那个铁管向远方眺望,而范伟扮演的失败的风险投资家迷惑地问:你看到了什么?秦奋回答:“未来”。这时银幕上出现了一片灿烂的中国红,这个乐观的结尾在今天思...

Read more

关于《猫》——纪念钱钟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这是我几年前写的回答《北京文学》编辑的关于钱钟书先生的《猫》的提问。现在看夜还有一点意思,贴在这里,纪念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虽然正日子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读钱先生的书,思考我们的问题,就是纪念先生。

 

关于《猫》答问

 

张颐武

 

钱钟书是中国现当代当代最为重要的人文学者,也是少见的天才作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不羁的才华和渊博的学识一直受到广泛的赞誉。他的成就集中在两个方向:

   一是在文化阐释方面的巨大的成就,这种成就集中体现在他的《谈艺录》和《管锥编》两部巨著之中,而他的《七缀集》中的文章也是...

Read more

“农民工”与城市:当下的新意义


“农民工”与城市

张颐武

 

    有关“农民工”与城市的问题,其实是城市化难以避免的一面。在近百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进城的问题其实就是和中国的深沉的悲情相联系的。中国现代城市的历史其实就是有一个重要的侧面是农民进城,成为工人或城市的劳动者。看看《骆驼祥子》里的祥子其实就是典型。

   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文学来说,“底层”劳动者的命运一直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阶层或群体的命运,也不仅仅是一个个个体的命运,而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的象征。每一个个体并不是自身的命运的展开,而是一个民...

Read more

营造美好的手机文化生活


营造美好的手机文化生活

张颐武

 

   在今天,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最为关键的终端,它从最初的通讯工具已经转变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的构成。它是我们通向外部世界的窗口,又是我们了解世界和接受服务的窗口。手机生活的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最重要的部分。今天我们已经不能想象没有手机会如何。所以,我们会把手机当成我们自己的新的器官一样看待,它延伸了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手机号码则是我们的新的身份证明之一。因此以手机为媒介,我们建构了自己的生活的路径。手机形成了一种随时携带,不可或缺的生活形态,也就构成了一个平台。而以手...

Read more

《春天里》《老男孩》:中国梦期待新的高度


《春天里》《老男孩》:中国梦在期待新的高度

张颐武

 

   最近,在网络和社会中,“旭日阳刚”组合所演唱的歌曲《春天里》和“筷子兄弟”制作的电影《老男孩》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旭日阳刚”组合被邀请在上海的“怒放”摇滚演出中和原唱者汪峰一起演唱《春天里》,他们的歌声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老男孩》在网上的视频也在触动着许多人。这两个现象其实凸显了一个对于当下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我们的“中国梦”是否仍然具有魅力,“中国梦”是否可以迈向新的高度,中国人是否还有能力捍卫“中国梦”的光芒。对于这问题的答案确实有不同的选择,确实有人对于这个...

Read more

隐士的当代命运


隐士的当代命运

张颐武

 

    “隐士”当然是一个高雅的名词,一听到这个词,我们就会想到诸如陶渊明这样的人物。他们退出了当年士人必然要选择的仕途,而在乡间和大自然里寻求自己生命的归宿,视荣华富贵如无物。这样的故事是人们所心仪的。当然也有象陈眉公这样的装腔作势的隐士,一面标榜自己不慕名利的高雅,一面却“飞来飞去宰相家”,游走在达官贵人之间;有隐士的风雅,却又享受俗世的名声和乐趣。这样的隐士其实是隐士生涯的另外一面。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说《采薇》,就是通过写当年的两个大隐士伯夷和叔齐的故事,来写隐士生涯的不易和隐士生活的自我矛盾,...

Read more

“相遇”中的生命启悟——序刘心武先生的《命中相遇》


“相遇”中的生命启悟

——序刘心武先生的《命中相遇》

张颐武

 

刘心武先生在《上海文学》连载了一年的《十二幅画》,并新增《<班主任>的前前后后》等十五篇回忆文字,一同结集出版,嘱我写序。心武先生是我有多年来往的前辈,相知很深,也有过许多次和他深入的对谈,他对我的教益良多。我也曾经研究过他的作品。这次对一个晚辈如此信任,既让我感到荣幸,又觉得实在不敢当。踟蹰良久,也拖延了好久,才能下笔。我觉得下面的文字其实既是对于这部书的感想,也是对于心武先生的人生境界的感悟。我以为《十二幅画》其实也是理解和穿透心武先生前半生的创作的重要的路径,也是体会和了解中国人的...

Read more

理性对待历史进程:从环保理念说起


理性对待历史进程

张颐武 

 

最近,人们对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幸福感缺失的问题等等都高度关切。这当然是中国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对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标志。这当然也是我们的综合实力全面增长,已经有了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和实力的结果。这种新的趋势当然对于社会的进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也就有一些论者由此发表不少议论,认为三十年来由于我们的发展理念过于简单化,不注意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所造成的,认为我们当时对西方现代化的教训不了解不熟悉,重复了西方发展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这些分析当然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