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明

张明,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此前曾在KPMG、AssetManagersGroup等机构担任审计师、PE基金经理等职务。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国际经济评论》编委。《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南方经济》、《当代亚太》等期刊匿名审稿人。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研究》、《China& WorldEconomy》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人民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等媒体上发表财经评论数百篇。

全球经济新格局与中国经济新常态


  万喆: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张明: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研究员;

  主持人:全球经济格局巨变,中国还能充当世界经济的救世主吗?中国如何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其他国家能否给中国帮助?中国企业负债占GDP比率居全球主要大国之首,将如何影响中国的未来?一边是激烈的楼市去库存可能招致开发商资金链断裂之危,一边是地王频现,如何理解房价诡局?地方政府有能力化解地方债务的巨大风险吗?债务风险中,银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杠杆率上升,资本加速外流,背后是何种力量在左右?下午2点半,盘古智库学术委员、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

Read more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何在?


  系统性风险不是指孤立单一的风险,而是指同一时间内各个部门之间相继爆发的风险,这些风险汇总起来可能影响经济体的中长期增长潜力。以下分析主要基于系统性风险,而非单一风险。

  以下我将从三个部门入手进行分析。一是私人部门,该部门包含三个主体,即居民、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二是公共部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府。政府又可分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由于二者之间的利益有别,因此二者的行为方式也有一些分别。三是对外部门,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通过贸易、资本流动、投资者预期等渠道与全球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紧密相连,从而会导致两种溢出:一是全球风险向中国溢出,二是中国风险向全球溢出,即双向风险传导机制。过去...

Read more

中国外汇储备与别国外汇储备不一样吗?


  自201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结束十年的升值趋势进入贬值通道。为了稳定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国央行频繁在外汇市场上卖美元、买人民币。而对外汇市场的持续干预,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快速下降。从2014年6月底至2016年5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存量由3.99万亿美元下降至3.19万亿美元,在不到两年时间内缩水了8000亿美元。

  尽管美元兑其他国际货币(例如欧元、日元)的汇率波动也会造成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的市场价值发生波动,例如美元兑欧元与日元持续升值,会降低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市场价值。但是即使把这种不利的估值效应考虑进来,大约80%左右的外汇储备缩水还是可以归因于中国央行对外汇市场...

Read more

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的征兆已出现


  6月24日英国全民公投结果揭晓,51.89%的投票者支持英国退出欧盟。尽管从投票脱欧到最终实现还需要一段漫长且不确定的过程,综合评估英国脱欧的冲击还为时尚早,但这一事件可能开启了潘多拉魔盒的盒盖。本文重点分析英国脱欧对中国在欧投资的影响。

  考虑到中国香港的投资中转地和资本运作平台地位,欧盟实际上是中国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目的地。排除具有特殊性质的卢森堡,英国实际上是欧盟内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一旦脱欧,中国在欧投资将受到较大不利影响。企业在英投资可能面临较大损失,中国在欧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持者。这将给中国与欧盟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谈判带来负面影响。

  英国脱欧所引致的国际金融...

Read more

当前全球经济的四大特点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当前全球经济的主要特点,可以用停滞、分化、动荡与碎片化四个关键词来概括。

所谓停滞,是指尽管距离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经有六、七年时间了,但全球经济依然增长乏力。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前5年,全球经济年均增长约为5%,但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速仅为3.1%。“长期性停滞”(Persistent Stagnation)的风险正在凸显。所谓长期性停滞,是指全球储蓄远超过全球投资,只有实际利率降到显著为负的水平,才能重新实现全球储蓄与投资的平衡。然而,一方面全球范围内通货膨胀水平很低,另一方面名义利率下调面临零利率下限,因此全球实际利...

Read more

宽松政策仍会持续 金融风险浮出水面


20151024日起,中国央行宣布再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对金融机构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此举基本上符合市场预期,但涵义与影响可谓深远。

本次央行双降已经是今年以来的第三次双降,其背景是中国宏观经济增速继续下滑、通货紧缩压力增大。

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仅为6.9%,创下自2009年第1季度以来的新低。更重要的是,目前消费、投资与出口三驾马车均增长乏力。20153月至9月,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一直在10%-11%的区间内低位窄幅波动,远低于过去10年内15%-16%的平均增速。导致消费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则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的...

Read more

中美货币政策何去何从?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期访美让中美政经关系重新受到关注,不过中美货币政策互动则更早更直接。美联储9月份暂缓加息的决定让全球市场松了一口气,但也增加了2015年最后几个月的不确定性。如果过去几年美国经济的复苏是真实且可持续的,那么9月份美联储推迟加息的一个副作用,是未来的加息路径可能变得更加陡峭。例如目前部分机构预测,继在今年年底加息一次之后,美联储可能在2016年与2017年各加息四次。截至2017年底,联邦基金利率可能回升至2.5%左右。如果美联储加息的节奏果真如此,那么新兴市场国家的苦日子还在后面。

 

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目前中美货币政策走向的分歧正在加剧。在未来...

Read more

中国汇改十年的成就与缺憾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觉已经有10年时间。2005年6月底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欧元与日元分别升值了26%、32%与34%,人民币的名义与实际有效汇率更是分别升值了46%与56%(后者考虑了中外通胀率差距)。抚今追昔、展望前程,当前是一个绝佳的时点。

  汇改10年,中国央行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最大的成就,就是纠正了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低估,使得中国的内外资源配置更加均衡。21世纪初期,中国存在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持续双顺差,且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在2007年一度高达GDP的10%。作为双顺差的结果,中国的外汇储备一路飙升,最高接近4万亿美元。上...

Read more

人民币或遇“升值天花板”


   近期,国际层面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令人关注。

  一是长期性停滞(Secular Stagnation或Persistent Stagnation)的风险正在强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潜在产出年均增速仅为1.6%,仍然远低于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之前2.25%的潜在产出增速,而新兴市场的潜在产出年均增速将由过去5年的6.5%下降至未来5年的5.2%。

  二是受美联储加息预期、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与金融市场避险情绪加剧等因素的影响,美元有效汇率指数破百,德国与瑞士10年期国债收益率首次由正转负。这表明在避险情绪驱使下,大量国...

Read more

人民币加入SDR时机到了?


   人民币加入IMF的SDR货币篮子,今年以来似乎箭在弦上。中国、IMF及美国官员多个场合表态:中国希望尽早加入,而IMF及美国则敦促中国尽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加入SDR货币篮子的核心要件之一。关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应加速还是缓行,国内学界一直颇多争议。余永定、林毅夫以及本文作者张明在内的一批经济学者对此持谨慎态度。当前中国官方明确今年年底基本实现资本账户开放目标,张明赐稿观察者网认为,资本项目加速开放仍需谨慎行事。

  在今年,IMF即将重新评估SDR(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的计价货币篮,人民币作为潜在选项之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