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制度转型、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农村发展。著有:《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作为制度创新的经济改革》、《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近年提出的“中性政府”概念引起学界众多关注。

对中国经济的三个误解


中国经济的增长从去年开始出现实质性放缓。面对通缩,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完全必要的。我们可以接受增长速度的自然放缓,但如果经济增长率远低于潜在增长率,适当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就是恰当的。在此,我们有必要纠正对中国经济的三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把经济增长和改革对立起来,认为我们如果要进行改革,就必须要接受增长放缓的事实。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的改革最终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比如,金融改革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利率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定价,金融市场的进入障碍基本上被消除,新三板等金融创新为高新企业提供了极大的激励。尽管短期内的波动不可避免,在中长期金融改革肯定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再比...

Read more

十三五要实现年均增长6.5% 必须要加大投资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不小的挑战,10月中国经济同比增长破7,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的目标要求,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长平均至少要达到6.5%,那么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时候,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高招。

上周六(11月14日)北京大学国发院举办中国经济观察第45次季度报告会上,北京大学国发院院长姚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相比中国以往动辄两位数的增长,6.5%的经济增长不算难,不过,如果与日本当年经济转型期的经济增长3.5%相比,中国可能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那么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姚洋认为,实现6.5%的增长速度,必须要加大投资。而国内舆论目前对投...

Read more

只搞服务业 不太可能成为发达国家


很多国家在中等收入区徘徊几十年上百年

中等收入陷阱在国内已经有了很多讨论,事实上对是不是存在中等收入陷阱,就有一些疑问。我们现在在做研究,从数据上还是比较明确的能看到,的的确确存在着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要达到世行的中等收入标准,相对比较容易,因为世行2012年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GNP1035美元以上就是中等收入国家了。1035美元及以下的低等收入国家全世界只有20个。

达到高收入的国家有多少呢?按照世行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12615美元以上就是高收入国家,我感觉这个标准低了一点,12615美元的收入水平,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间,这是很低的收入。如果我们用美国人均国民收...

Read more

中国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之道


  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但和日本和德国等其他老龄化社会不同,中国在收入还相对较低的时候就开始老龄化了。就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而言,当下的中国就像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但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而言,中国才刚刚达到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持续20多年的停滞,许多人担忧中国将在接下来的10到20年里重蹈日本的覆辙。

  过去中国的人口结构几乎和印度相同——直到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推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其后中国的人口结构转变非常剧烈。现在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12%,而劳动年龄人口,也就是16到65岁之...

Read more

中国的贪污与增长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反腐运动已经将许多政府里的“大老虎”拉下马。这场运动普遍被视为中国构建更可持续、更加包容、更以市场为根本的经济所需要的深刻结构改革的关键要素。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政府官员对刺激经济增长起着重大作用的国家,根除腐败有可能不利于繁荣的担心也出现了。

  一些人将最近豪华饭店和餐厅(在中国,它们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支出支撑起来的)惨淡经营的状况,视为反腐运动不利于经济增长活动的证据。但衰退很可能是暂时的,新客户在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将陆续出现。

  更应该担忧的,是根除腐败的努力,是否会削弱对政府官员刺激增长的激励。毕竟,高增长水平能转化为...

Read more

经济学为什么无法成为科学


  陈平教授、茅于轼教授及各位:

  回顾前面的讨论,我想提两个“咬文嚼字”的建议。

  首先,我感觉有必要区分两件事情:发现真理和检验真理。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发现真理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演绎和归纳。检验真理的方法则可以概括为逻辑和实验(或实践)。说得详细一点,前者是找出规律、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或一个新的论点;后者是论证、说明、使人信服某种理论或某种观点。在科学史上,这两件事情由不同的人来完成的事例是很多的。例如,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提出的,而其验证则是后来的科学家完成的,如水星凌日的观测。当然,这两件事情常常是紧密联系的、交替进行的。

  其次,&ldq...

Read more

中国经济失去了增长动力吗?


  中国经济下行乃至可能失速,成为当下舆论新常态,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教授赐稿观察者网,对导致中国经济减速的几个原因进行一一剖析。他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的经济结构转型期,但从东亚国家的发展轨迹看,转型期并不意味着经济增幅大幅下降;第二,被多数人所认可的人口红利的丧失,也将会随着年轻人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延迟退休得到弥补,等等。最后作者得出结论,目前的经济困难,是对危机前超高速增长的一次回调。放眼五到十年的时间,我国的潜在增长速度保持在7%以上依然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进入&ldq...

Read more

中国道路的全球意义


   在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中国的年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到9.8%。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七个国家(地区)曾经以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超过四十年,中国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大的经济体。不仅如此,中国还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平稳转型,没有出现其他转型国家那样的剧烈经济和政治波动。

  可以说,中国在过去三十年成就了经济增长和体制转型的双奇迹。这个奇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和人民共和国的前三十年、乃至中国20世纪前半叶的历史进程紧密相关。20世纪的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具有世界意义。本文的目的就...

Read more

新一轮科技革命 中国可能坐上头等舱


   上周五,在北大国发院与学习型中国合办的论坛上,姚洋发表演讲说,与1970年代的日本相比,中国面临的糟糕的外部环境与日本没什么两样,但是日本经济还保持了7%的高增长,原因何在呢?姚洋认为,那就是创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潮中,中国在某些领域可圈可点。中国不但能够搭上新技术革命的列车,而且还可能坐上头等舱。经主办方授权,观察者网在此刊发姚洋的演讲整理稿。

  我每年都来参加学习型中国的论坛,学习型中国论坛是我参加所有论坛最接地气的论坛,来参加的人很多来自企业界,这也是为什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愿意和学习型中国合作的原因,没有中小企业的活力,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我是经济...

Read more

关于智库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对智库建设的极大激励。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层面对智库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智库将迎来大发展的时期。本文结合国家发展研究院作为著名智库的实践,对智库建设要处理好的几方面的问题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智库建设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如何处理好为政府政策服务和进行独立研究的关系。智库的作用是研究现实中和公共政策相关的问题,这是智库和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或商业咨询机构不同之处。研究机构的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从现实中提炼一般规律,而智库则更多的是应用一般规律,形成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商业咨询机构的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