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坛


月坛,根据字面意思就是一个祭祀月亮的土堆。北京,皇城所在,天地日月是《礼记》中所需祭祀的四大自然之神,因此在京城的东西南北分别设有日月天地四坛,都是天子祭祀之处。在皇权年代,这四处均为禁地,非一般民众所能进入。如今,都成了公园,买票即入。

月亮,很有意思,很浪漫。不管是什么民族,都对她有特殊的情感。嫦娥奔月,一曲传颂千年的爱情悲歌。

今天,是元宵,满脑子都是风啊,月啊,情啊,爱啊什么的!真是流俗。

昨天,我和她去了月坛。我未婚着进去,已婚着出来。一进一出,男友成了老公。

月坛处于老北京城阜成门外,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皇家祭祀月亮之神的地方。正门朝东,不是月亮洞门,而是窄而高的方方正正的大门。如今成了文物,不容人出入。正门南侧有一偏门,想是当年看守此坛的下人进出之处。

进东偏门,迎面是一道铁栅栏,坐着一中年人,猥琐,收游人的门票。我们过去说是进去登记,不用买门票就进了铁栅栏。走不过几步,便是一丛小竹,虽是冬日,仍绿意盎然。从左手,沿水泥小道前行,曲径通幽。约行百余步,有一清净小院,门牌上写“北京市西城区婚姻登记处”。这便是我俩此行目的之所。小院为我国传统四合院布局,登记处在左手厢房,右手厢房是收费处和结婚配套服务处。正房关闭,不知是何用。

一进左厢房,一大姐热情招呼。由于我们准备充分,文件齐备,她开了单,我去右厢房缴了费,她又往电脑中输了一大堆我俩的情况。结婚证是打印的,贴上照片,盖了钢印,我俩就成了合法夫妻。

大姐笑容满面,祝我们和和美美,白头偕老;我们春意满脸,谢声连连。谢过,出得小院,两人各吃了一块球形巧克力,算是定心丸,也是情人节的一个固定节目。甜甜蜜蜜。

天下再没有比这更奢侈的婚姻登记处了!全国肯定是绝无仅有。皇家祭月之所,世间仅存此处而已。祭月,一个繁文缛节的祭祀,现在听起来真是浪漫之举。婚姻登记之所竟设于此,异想天开,灵光闪现。

回到来时的水泥小路,继续前行,已是向右拐过一弯,前面是一道一人高的围墙,横亘东西。墙上开了一个个一米见方的小橱窗,内中镶着一幅幅石刻,都是当代书法家书写的历朝历代的咏月诗篇。

进了围墙上的小门,向东沿围墙而行,不时驻足,读一读所刻之诗,不想如入诗境。读不过十余首,是围墙的正门,门楣上书“蟾宫”二字,已是进入嫦娥居所,不禁神往。门洞之下是一南北向大道,沿大道向北,二十步内,是一十字路口,左手是祭坛,右手是成了文物的东大门。

进入祭坛的门锁着,隔门望去,坛上树立着一个高达百米有余的铁塔,尖的顶,不能尽览。据说是中央电视发射塔。估计现代人认为这毕竟不是月宫,建此铁塔,已期能与嫦娥打个电话,发个电报,互报平安。看来我们现在比当年的皇帝先进多了,祭祀不用牺牲,而是无线电波了。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东坡先生如果到了现代,根本不用乘风归去,还怕冷,打个电话不就得了吗!

瞻仰完祭坛,看了看成了办公室的皇帝当年祭月时休息之所,路过东大门,读了另外半段围墙上的咏月诗,出得蟾宫门,寻一高处,我俩上去,无琼楼,有小亭一。坐下来,仔细看了看那六根柱子上满满的山盟海誓。看来,留下字的人与我们心情一样,兴奋,喜悦,满腹的话需要诉说。都是新婚燕尔,都是意气风发,都是情投意合。

欣赏完了别人的留言,下了高处,出了来时的东偏门,已是一对新婚璧人。时已中午,寻得一处饭馆,吃了一顿火辣辣的湘菜。吃毕,回家,休息,准备渡一年一度的浪漫之夜。

高高的铁塔削去了祭月的浪漫,我们命定要寻找。

晚上,在“花神”共进了烛光晚餐,然后去看今年此夜北京的一个流行节目——电影《周渔的火车》。周渔在不停地追火车,而我们在看她追。

深夜,电影散去,来得户外,看见天上的明月,突然想起自己已是一个已婚之人,不禁木然。

2003年2月15日晚9:33,于南十里居家中。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