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中国的电子政务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契机,各级政府和部门相机而动,纷纷展开了发展电子政务和公众事业信息化项目的蓝图。那么,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处于何种水平?下一步发展方向该是什么?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电子政务,迎来发展的契机
从发展水平来讲,电子政务的发展大体上分为4个阶段:第一步,建立政务网站,为一些企业和公民提供基本的信息;第二步,应用一些基础架构,为社会大众提供广泛的服务;第三步,改变政府运作的方式,充分考虑大众(企业、公民)希望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接受政府的服务,并且根据这些需求来重塑政府的服务,可以称之为“以公民为主导”;第四步,进行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企业界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综合功能的融合。
在上述阶段中,第三步即进行政府业务流程的重塑,最为困难。从发展水平来讲,首先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政府都是处于第一步或者是第二步,正在进行政府服务的转型。中国应该是处于第一阶段。但对中国来说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条件:经济快速提升、政府高度重视以及社会需求的契机。比如在SARS发生以后,政府迅速建立了相应的应急系统和监控系统,这个系统牵涉到不同部门,不同的地区。在后来的针对禽流感的战斗中,这个系统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高层领导能够高瞻远瞩,有预见性地发现或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主动促成在不同系统之间互通互联,打造高水平的电子政务提供。中国的电子政务具有快速向第三阶段发展的契机。
信息交流与整合
我们国家政府信息化的起步相对企业来说还是要晚一点,但从后发优势角度来说,却有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赶上整合的第三步。
首先各部门要建立好自己的数据基础。比如各政府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能,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称为是各部门的核心业务,各部门都有各自的数据收集和应用工作,这就形成了进行互通互联的数据基础。
另外,互通互联的过程中,上级单位对各部门本身完善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非常重要。部门之间协调的问题,还是存在一些具体的障碍,对每一个部门来说,掌握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的一些特殊的优势或者权利等等,但是在信息交互角度来说,或者各部门信息交换一定不平衡的。但是通过信息沟通和整合,建立相对来说比较合理的、开放的信息平台,是为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打基础。
真正在跨部门之间建立平台的话,或者信息交换平台可能为时尚早,但只要在电子政府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遵循开放系统的原则,在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规划为重
现在很多政府部门,都已经开展了信息化工程,但是使用的软、硬件系统都不相同,这对电子政务向第三步的整合发展肯定会产生影响。但对中国来说,由于信息化发展得相对较晚,这方面的包袱反而没有那么重。这个问题现在最严重的恰恰是美国。因为美国的信息化从1960年代就开始了,那么多年来的发展导致在不同部门中应用不同的设备和系统,实际上造成在发展到整合阶段,美国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深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个误区:盲目地提倡“保护投资”,希望在原有的基础或平台上进行信息化改造。由于信息化本身发展很快,有时候对一些旧系统的整合、改造其难度比重新建设一套新的系统还要困难。从PC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6年前购买的PC,如果现在考虑保护原有的部件,升级继续使用就非常困难,成本也可能不如重新购置新PC。解决办法是,在启动大型、长期的电子政务项目的时候,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在一个完善的设计前提之下统一运作。实际上,对于是要保护现有投资还是重建,也是前期规划需要论证的话题。政府的行为也要像有些企业考虑的方法一样,要论证到底哪一种方法是综合性的,这也是所谓的论证和规划性的重要性。
像运作Business一样运作电子
政务对于政府信息化发展,有本身转型的思考,这就是政府到底怎么样启动一些具体的举措为社会大众服务?实施信息化的原因、目的、预期效果一定要明确,就是政府应该对信息化项目上马的投入和回报考虑清楚。这一点对企业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企业每一笔投资都要进行这样的考虑,才能求得发展。而政府项目具有公益性、服务性的特点,再考虑投入和回报方面就有一定的难度。应该注意几个方面:第一点政府首先要对项目上马的目的很明确,对项目产生的回报或社会效益有一个正确的评估;第二步,找到合适的项目负责单位,也就是牵头人。牵头人要领导执行整个项目,同时要为整个项目担负责任;第三步,合理规划项目预算,对需求进行具体分析。同时调动相关部门积极性,共同支持和组织项目的进行,然后才能走到具体实施这一步。
在分析规划过程中有很多工作要做,以往的误区是,在确定项目需求以后,首先想到的是设备投资、基础设施架构的建立。实际上,前期分析和策划如果做得比较准确,能够使后期项目减少很大的浪费。
对于项目的资金来源,从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有非常多的渠道。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可能有项目专用的长期贷款或资金,也有诸如项目外包等其他形式。有可能不是靠一次性的投入,而是采用按照实际运行中交易的发生情况分期付款的方式。租赁也是一种方式,还可能成立合资或者合作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这些方式是很多的,对于中国目前来说整个电子政务的投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些投资形式在中国的合理性、适用性、合法性方面还有问题,但随着改革开放继续深入,政府和公众事业方面的投资应该有很大的前景。
电子政务在2004年的循序渐进
实际上,真正的信息化发展,也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在2004年全国各地在不同的范围内对电子政务还会进行这样那样的尝试。这并不是重复的建设或者盲目的投资,这种尝试是为以后信息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电子政务建设打下非常好的基础。希望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通过一个整体的设计,一步达到完美的境界,对于中国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复杂的机构、地域等情况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各地的尝试非常有意义。
对政府来说,每一个信息化的举措要考虑两个方面———建设和运营。现在需要注重的工作是一方面论证项目的可行性、效率、社会大众的反馈,论证之后再进行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要考虑项目的长期性、发展性,将电子政务系统打造成服务社会、支持发展的常年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