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三年“一声叹息”



即使是悲观的投资者,恐怕也不会料到被称为三板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现在会面临这样的窘迫。

截至11月22日,在三板27只股票(不含中浩B、金田B、水仙三只B类股)中,有18只跌至一元面值以下,其中10只股票股价低于0.50元,股价最低者九州1,截至上周五的收盘价仅为0.30元。三板大面积成“仙”已成现实,与之相对应的是日渐稀疏的成交量。这些都显示三板正从投资者的视野中淡出。

股价一破再破,成交越来越少,主板美梦破碎,套牢者几近麻木……当这些信号逐波袭来之时,三板给投资者带来的,似乎只剩下一声叹息。

三年梦难醒

三板的恶梦,从三年前开始。

2001年6月,三板被正式激活,其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原在NET、STAQ挂牌公司的股票流通问题。从7月起,大自然、长白等“两网”股陆续在三板挂牌。之后,为方便退市股票进行交易,自2002年8月起,退市公司又纳入三板的试点范围。

“不巧”的是,由于三板推出时恰逢主板由牛转熊的转折期,“两网”个股普遍呈高开低走之势。如长白从上市之初的最高价21.28元/股,一路跌至每股2.69元,跌幅高达87.4%。之后挂牌的退市股的境况更惨,挂牌首日股价一般就会被“狂宰”,在这以后,这一股价还往往成为“天花板”价。如银山化工退市时的收盘价为7.94元,在三板挂牌首日的股价为2.18元,而到上周五的成交价已跌到0.62元;22日刚刚挂牌的北科3及鞍合成3的跌幅分别为85.61%和81.74%。这意味着持有者原来手中的真金白银基本上已经“蒸发”了。

三板成交的持续低迷,也让持有者莫名尴尬,多面临欲卖不能的窘境。特别是在近段时期,三板大部分个股的日成交量只有数万股,少时甚至仅为数千股,以此计算,成交额只有几千元。即使是22日首日挂牌的北科3和鞍合成3,其原有流通盘分别达8863万股和14864.85万股,但22日的成交量却分别仅有39万股和24万股。这样的成交量,原持股者要想变现是很困难的。也正因为如此,近期挂牌的退市股的确权率大多不到20%,“局中者”已有些“破罐子破摔”的味道。

寻找沦落之源

市场人士认为,定位上的迷失是三板的最大缺陷,也是其今天进退维谷的根源。

从一开始,三板就是为解决股票流通性问题而开设的,整体上明显缺乏投资价值。随着退市股越来越多地在三板挂牌,三板公司的总体质量越来越差,其“垃圾桶”特征日益明显。

对很多驻留三板的人来讲,“重组转主板上市”这个潜在题材曾是其“精神寄托”。此话不假。对缺乏融资功能的三板而言,如果公司能成功转上主板,那么其中蕴藏的巨大投资机会当然对投资者构成吸引力。然而,在三板的两大类股票中,目前除个别原“两网”公司尚符合上市的基本条件外,大多处在积重难返的状态,严重资不抵债,生存难以为继。即便是对建北、广建等已开始激活转板程序的公司而言,要走到“那一步”依然很难。事实上,大自然已经三次冲击主板未果,其每次失败都构成了股票继续探底的新动力。

另一方面,由于前景黯淡,退市公司又普遍缺乏在三板挂牌的积极性。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到三板挂牌更多意味着一种义务,而非权利,这就造成了退市公司在转板问题上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冰山”的奇怪态度──退市公司总是千方百计地避免退市的结局,而一旦退市,又大多在挂牌问题上拖拖拉拉。

在一个缺乏投资价值甚至连投机概念都匮乏的场所,在一个连公司自身都不想去的地方,想要投资者有太多的关注是不现实的。更何况这几年来,股市本身就处于调整之中,这其间还伴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多和投资品种的增加,垃圾股的“壳资源”在迅速贬值。与之相对应的是,价值投资理念在不断走向成熟。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三板个股的下跌之途绵绵。

突破口在哪里

面对在惨烈中无奈杀跌的三板,人们不禁要问,三板的突破口到底到哪里?

针对三板公司基本面普遍较差的现状,专家指出,三板作为一个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场所,应该在重组条件、股份置换、重组方补偿、推荐上市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宽松政策,鼓励相关公司进行金融创新和实质性重组,实现部分公司的脱胎换骨。

与此同时,在《企业破产法》行将出台的大背景下,三板公司的破产程序也应依法择机启动。除一些重组有望的公司外,对那些“僵而不死”的公司该“破”的就要“破”,形成一个机制上的倒逼压力,迫使有关方面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快重组步伐;另一方面,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作用。

从长远角度看,三板要想迎来更大转机,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吸引力。这就要求彻底改变三板的“垃圾桶”印象,不仅要在“存量”上下狠功夫,而且还要努力吸纳好的“增量”进入。在这方面,可以考虑在分清与主板、中小企业板块各自定位的前提下,允许并且吸纳更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去三板挂牌,这样无疑将提高三板公司的整体品质。

业内人士指出,在交易机制上,三板也有进一步改善的必要。目前三板个股按每周一、三、五不等的次数进行一次性撮合成交,并进行盘中模拟成交。尽管这一模式相比以前已有所改善,但总体上而言,交易上的不便还是使得三板的流通性减弱,参与积极性降低。在这方面,还应实现更大的突破。

只有各方形成合力,三板带来的,才不会总是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