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还 2004-11-30 15:45:07 | |
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 b56631c|
学术一贯被认为是“天下之公器”,具有丰富而重要的意义。但是,相对学术所承载意义的重要性,承载学术的刊物则往往被人冷落。在人们的意识中,期刊编辑的职责就是 “为他人作嫁衣裳”,冷清的学术期刊更是如此。 可以说,学术期刊之冷是必然的。一则,真正能涉足、能看懂那些高深学问的人只占少数。二则,学术期刊仅仅是为学术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一块生长的土地而已。所以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学术期刊的角色定位应该是面向学术的一个公共空间,它就像是城市开放的广场一样,能让爱好并且有志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在里面感到自由、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但是产生布局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术刊物体系在现在却面临着价值选择的混乱。学术期刊似乎越来越不甘于过去寂寞的状况,而试图进入市场,利用自己掌握的版面权力优势去实现它的货币化交换。有些学术期刊对版面明码标价;发表学术论文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一定的人脉资源……这些都在慢慢成为学术论文发表和学术期刊运作的“潜规则”。 这的确大大提高了期刊的社会地位和期刊工作人员在外抛头露面的机会,但是这却是以牺牲学术期刊的社会公共空间品格为代价的,学术期刊正在沦为一个市场交换的场所和学术腐败的滋生地。 而这一切与学术管理体制中的重数量、轻质量的工具理性思维是分不开的。因为评聘职称、攻读学位对学术论文的需要,造成了学术期刊版面已经成为一个卖方市场。因此,如果掌握了版面资源的学术期刊对自己的权利放任自流而又缺少监督,学术期刊很容易变成是金钱和权力的角斗场,成为一些有钱、有势、有人脉关系的人的私人领地。 这样的话,学术那份纯净和神圣的气息便飘散了,学术期刊也因此拨去了它庄严的外表,露出内里的斑驳和丑陋。这实在是学术的不幸! |
学术期刊:社会公共空间还是私人领地?
评论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