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吞象”:如何让投资者放心“联想”?



  联想以17.5亿美元的代价一举拿下IBM的PC部门,一时间,“梦想”、“国际化”和“创新”等昭示“光明未来”的词汇充斥媒体间。我们也希望,联想能够顺利“出海”,走向期待已久的国际化。但“蛇吞象”的资本杠杆,能否撬动国际化运作的加速呢?也许,业界“老大”戴尔老板的一番话,值得国际化的追随者仔细体味:“计算机
业界过去合并与收购的成功案例有多少呢?收购的公司有一些,但很少有成功的”。

  说实话,在笔者看来,联想为“国际化优先于多元化”目标努力的时候,“以小博大”的决策实在过于“大胆”。瑞银中国研究部联席主管张化桥就表示,虽然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作价非常廉价,但要以总值17.5亿美元代价去收购一个夕阳工业产品,实属不值,因为电脑业务的高增长期已过,且竞争格局已定。

  更重要的是,一只脚已经踏进世界500强的联想必须面对的现实是,目前只有3%的营业收入来自于中国以外的地区,其中主要是东南亚地区。因此,一旦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该公司在保留IBM的客户和雇员方面将面临困难。尤其在维持原有美国本土的老客户上,将付出更多的代价。作为主要的竞争对手,惠普执行副总裁杜亚尼·吉特纳就表示:“如果IBM彻底放弃PC部门,将会给该公司的用户群体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目前,联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而要在美国和欧洲开展业务需要新的后勤保障和供应链。”

  有迹象表明,联想已经意识到投资者们的顾虑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为了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该公司任命IBM高级副总裁史蒂夫·沃德担任公司的新任首席执行长,同时将公司的总部由北京迁到美国纽约。IDC的分析认为,联想的上述举措非常明智,对于消除客户的疑虑将起到很好的作用。IDC表示:“很显然,IBM退出PC市场之后,戴尔和惠普两大巨头将会依靠自己的品牌优势来同联想争夺IBM的老客户。”

  但是,即使是这样,投资者还会担心联想和IBM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是否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顾虑,联想股价出现振荡。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由于目前联想仍基于预测结果来生产PC,并通过经销商渠道将PC交付到消费者手中。因此合作之初,双方的运营效率仍无法与竞争对手戴尔的直销模式相提并论。对此,德意志银行的分析师表示:“总体来看,未来联想在运营过程中将会遭遇一定的风险。在没有更多合同细节公布之前,分析人士和投资者都会保持谨慎。”他认为,“惠普以190亿美元收购康柏之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在PC市场上被戴尔超过,从这一例子来看今后联想也会遇到一定的麻烦,特别是联想还缺乏足够的国际经验。”

  虽然联想可以借助此次收购赢得PC业务世界第三的“虚衔”,但能否从此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一马平川,现在还是未知数,难怪不少投资人对联想在如此重负下可以蹒跚多久持怀疑态度。此外,据联想发布的公告,由于现金不足,公司向财务顾问高盛借了5亿美元过渡融资,并且还与其他财务机构在商讨融资事宜。这两天的股市,投资者“用脚投票”,对联想的股票普遍持观望态度。这也算是一种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