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中争夺“剩余的价值”
陈继勇
新旧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正在冲击着世界的各个角落。面对这一必然趋势,湖北企业做出什么样的战略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我省下个世纪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在“21世纪与湖北暨武汉论坛”开幕前夕,记者采访了湖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继勇教授。这位知名的经济学家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关注并争夺“剩余的价值”,不失为湖北企业跨国经营一种比较现实的战略选择。
并非“残羹冷炙”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价值规律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起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时,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发挥其“剩余的价值”。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剩余的价值”是否意味着“残羹冷炙”呢?
陈继勇认为,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和细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日益紧密相联、相互渗透,形成了不可分割和高度依赖的有机整体。而生产结构在总体上的升级,同样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传统产业时,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也在转移之列。而与此相伴随的,就是所谓“知识外溢”。换言之,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体系,可以获得“学习效应”,从而进一步使自己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高级化。
因此,陈继勇指出,虽然从全球范围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已经开始发挥它的“剩余的价值”;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剩余的价值”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
作为不只在本土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湖北是中国的发展中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科技和自然资源都比较丰富。依靠这些相对优势,湖北完全可以在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中有所作为。
在作出上述分析的同时,陈继勇还谈到了争夺“剩余的价值”的另外一种思路:湖北既要打好主场———请进来,也要善打客场———走出去,以积极的姿态去发展海外投资。
据不完全统计,1995-1999年,湖北的海外投资企业只增加了3家,而且还有10多家公司从海外撤资,撤资金额达到378.97万美元。
对此,陈继勇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以相互开放为前提的,各国正在逐渐取消跨国经济活动限制,使生产资源和要素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湖北要主动顺应这种发展潮流,通过兼并收购或独资的方式,投资海外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在全球各地参与争夺“剩余的价值”。
莫忘经济安全
当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也不全都是机遇,还有严峻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在享受到“剩余的价值”的益处时,也可能埋下许多新的隐患。
陈继勇提醒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经济安全问题正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
除了已经发威的金融风险外,国外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也不容忽视。他们携带资金、技术和品牌进入国内进行投资、经营,使一些民族企业和品牌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特别是其经营人才当地化的战略举措,更是直接成为本土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巨大压力。
对此,陈继勇建议,我省企业要加强科学的经营管理,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建立明晰的知识产权及其转让制度;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使他们既有过硬的理论和才能,也要有良好的个人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积极参与国际关系的协调,保护自己的对外经济利益。
只有这样,“剩余的价值”才可能是安全的。
在全球化中争夺“剩余的价值”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