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凯寻求合资,历时近10年,谜底终于在2003年10月23日以柯达收购乐凯20%股份揭开,“故事”的另一主角日本富士公司,尽管一度摸到了与乐凯合资的“最后一道门楣”,但还是最终将自己“算计”出局。而这也同时意味着,在中国感光行业市场上演“黄绿红”大战的三国演义,随着两个暖色调黄(柯达)、红(乐凯)的靠近与冷色调绿(富士)的在合资竞争中出局,市场成为冷暖两色的对比或者说对抗。是什么因素造成富士败局?乐凯合资,到底谁是最大的赢家?
乐凯彻底地乐了
6月30日,沉寂已久的乐凯合资案传出消息:乐凯最终将牵手富士,“富士以货币、技术和管理人股,持股比例为40%,乐凯以厂房设备入股,持股比例为60%”,双方决定于7月中旬正式对外公布合资消息。但接下来的事态发生了逆转,两者合资之梦最终在激烈的反对声浪中破灭。事实上,早在2001年初乐凯与富士的合资就几成定局。但当时也是就要成为现实的合资方案,最终因各种因素而功败垂成。
种种迹象表明,今年乐凯的合资已是一种必然。据乐凯的员工透露,2002年年底,杜昌焘总经理在本年度最末一次公司调度会上,强调2003年集团公司将要做“三个突破”,第一个突破就是“对外合资合作要有突破”。据了解,2003年7月10日,杜昌焘等公司的头三把交椅,都在国资委开会。这些据说跟合资有关系。
柯达内部一直认为,“柯达在中国市场是农夫,勤勤恳恳耕耘;而富士则是猎人,等中国市场培育起来后大吃一口,因此,在合资问题上,柯达的动机更纯,而富士则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从此间乐凯向记者提供的新闻稿可以看出,乐凯更津津乐道于此项合作并没有违背自己的“对外合作三项原则”(乐凯控股,使用乐凯品牌,乐凯拥有经营决策权)。事实上,乐凯才是此次合资合作中最大的赢家。
目前,柯达、富士、乐凯在中国市场上分别占有市场第一、二、三名的位次。“乐凯与富士合资,只能保持老三的位置。而与柯达合资,或许能在柯达的帮助下,做老二。”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对记者说。众所周知,乐凯是中国感光材料唯一的“民族品牌”。 然而近10年在柯达和富士两大巨头的双面夹击之下,乐凯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乐凯在2000年的利润为2.1亿元,2001年为1.39亿元,2002年则下挫到了1.24亿元。乐凯胶片今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与净利润分别为27511万元、9958万元与4846万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减少19%、30%与33%。乐凯产品的产能和质量上去后,加上柯达在中国市场上的霸主地位,无疑,将给富士造成极大的市场压力。而柯达的1亿美元自然也不会白出。
柯达和富士在中国市场上的角逐,一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虽然柯达在竞争中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总是有限的,很难以摆脱亦步亦趋紧随其后的富士。本土企业乐凯在“黄绿红大战”中起三角制衡作用。它既是中国感光材料业的民族品牌,也是平衡柯达、富士之争的重要力量。柯达和富士无论哪家能得到乐凯的欢心,与乐凯结成姻缘,都将会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局面。根据并购的规律:在一个行业越趋于垄断的时候,其他存在者的“话语权”就越高,因此,乐凯有了最大的筹码。换句话说,乐凯最“靓”的时候应该是在三方鼎立的开始和结束之间的某一点。“多了一个合作伙伴,就少了一个竞争对手。其实,这种合资合作只是双方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基础。”
富士反算了自己
作为感光材料行业最后一个民族品牌,乐凯的合资去向,政府的意见显然具有决定性作用。柯达的政府公关一向做得风生水起,被公关界称为“不失分寸的高调”。就在今年7月,一度落后的柯达高层者曾扬言,“一颗棋子也能扳回全局”,没想到,4个月后,凭借着控股权的重大让步和超乎想象的收购价格,柯达实现了这一预言。
众所周知,富士是一个最早进入中国感光材料市场的先行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富士在中国市场就是胶卷行业的“天之骄子”。曾经一度成为中国消费者照相的首选胶卷,可谓是风光无限。 但是,在中国市场的“整合中国感光材料行业”的全行业合资的那次超大型较量上,富士终究棋差一着,最终柯达与中国政府达成的“全行业合资”的模式,至今仍然是个无人能打破的纪录,柯达因此超过富士,将中国市场在全球的份额由第17位提升至第2位。
正如原汕头市公元感光材料工业总公司一位高层人士所说:在“98协议”这件事情上,富士的失策是怨不得别人的。
1998年,当时的中国政府面对负债和亏损累计近百亿元、一触即溃的中国感光业,已经没有了退路,时间再拖下去,整个感光业性命堪忧。因此中央政府的态度是,如果要合资就对全行业合资。国务院总理朱钅容基亲自抓起了这件事。 于是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不及富士的柯达自告奋勇向中国政府伸出了橄榄枝,成就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项目,以企业对政府的方式,完成了对整个中国感光行业的合作。“98协议”成就了柯达在中国感光行业的领先优势,除了柯达自己,没有人能够撼动这一地位。
在这份排他性协议到期的时候,也就是2001年前,柯达在自由竞争中保持和扩大领先优势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刻都展现得更为明显。截至2001年柯达在中国市场占有率飙升到几乎超过富士一倍,中国成为柯达全球第二大市场。柯达在中国胶卷的强大是靠着“98协议”的庇护,但2001年底已到期,没有了政策保护柯达在数码的前行也将举步维艰。
一篇文章在谈到富士和柯达的中国市场战略时,毫不客气地说:“富士在中国投资要裹足不前的小家子气,又实实在在地表明其没有长期的规划。一家声名显赫的世界级企业,在一个全球一致看好的中国市场上没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显然是极其危险的。”
据报道,柯达与中国政府签订“98协议”后,富士顿感前路渺茫,为了争抢市场份额,富士兵行险着,开始利用中港照相、珠海真科作为前沿阵地,进行大规模的胶卷走私活动。试图以逃避关税带来的低价格来冲击柯达的市场,突出奇兵抢占市场。走私来的胶卷帮了富士的忙,逃了60%以上的关税。这对于两个市场份额相去差距并非十分悬殊的对手来说,不能不说是占了绝大的便宜。
在证据明显,中国政府对此已经作出反应时,富士采用的拍屁股走人的善后办法又是一次严重的错误,而错误的代价是什么呢?富士清楚地知道,由于自己的系列失误和违规,已经使得自己在中国市场陷入了一个相当尴尬和进退两难的境地,唯一的出路可能就是争取与目前中国感光材料民族工业的扛旗者乐凯胶卷合资这次机会了。
于是富士开始了与乐凯方面的频繁接触,但是却一直没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据说其原因是因为富士一再昂起高傲的头颅,一定要坚持控股,把乐凯这个独挑中国感光材料民族工业大旗的企业收为“小弟”不可。而乐凯这个中国感光材料民族工业的最后一杆大旗的合资本身就带着“衔命而来”的成分,因此这样一来,就导致乐凯怎么也难以接受富士开出的任何条件。
由于“98协议”,富士对华感光行业的投资在1998年至2001年间被限制,柯达在华的冲印店现达到8600家,而富士还保持着5年前3000多家的水平。如今,“98协议”虽已过去,但柯达已是巨无霸,富士将何去何从?今年富士在上海设立了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其急欲摆脱代理商的雄心昭然若揭。不过,眼下中国除了乐凯已基本上没有独立发展的感光胶片生产企业,富士在华发展很可能只能走独资设厂的路子。但国家对外商在感光行业的投资审批十分严格,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华发展能否顺利还不得而知。
乐凯之争仍将继续
乐凯与柯达的交易可以概括为现金加技术。根据协议,柯达将以4500万美元现金出资和提供一套乳剂生产线和相关生产技术,换取乐凯集团转让其持有的乐凯胶片20%的股份;柯达向乐凯集团提供2950万美元资金和技术支持,对乐凯集团现有的两条TAC生产线及相关作业进行质量提升。柯达还将向乐凯集团无偿提供一条乳剂、涂布生产线,向乐凯胶片无偿提供2500万美元支持,对乐凯胶片现有涂布生产线进行质量提升,并承诺向乐凯胶片持续转让柯达的生产技术。柯达表示,“将为此付出约1亿美元的现金,并将在2004年完成大部分的现金支付” 。
目前,一卷36张装的柯达金胶卷在中国的零售价为2美元左右,而在美国市场至少要3美元;在东欧市场则要卖到5美元。有人估算,仅仅因为乐凯的存在,中国的消费者每年在彩色胶卷与相纸上的开支就要节省10亿元左右。柯达是否有可能因为此次合资就能全面推出高价胶呢?乐凯胶卷对外事务部发言人尹培军强调:“乐凯还是乐凯,还是中国的民族品牌,乐凯主要服务中国老百姓的宗旨不会改变。至于涨不涨价,乐凯借助合资计划将努力提升自己的品牌、质量和工艺水平,同时也会采取各种手段降低成本。我个人认为,价格应当随着市场而定,不会随意涨价。”
在双方20年的合作期内,乐凯的目标是由中国的民族品牌向国际品牌跃升,“生产出世界级的彩色产品”。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乐凯结束了寻求合资之路,但是否会重蹈一些合资企业“中方控股——外商控股——外商独资”的覆辙也成为业内人士的担心。
柯达此次为什么要付出这样高昂的代价,真的是要做国产胶片业的“活雷锋”?它又将以怎样的方式回收它的巨额投资?在借力柯达之后,乐凯如何在新的“黄绿红大战”中保持制衡作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技术援助下迅速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将民族品牌的大旗扛到底?对于乐凯来说,这是一道道必须跨越的难关,也将会是对其更大的考验。
但是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乐凯合资案”已尘埃落定,而中国胶卷市场的大变局则刚刚开始,中国感光材料与影像设备市场也都将会有一场腥风血雨,一场新的洗牌之战绝对在所难免,因为无论是柯达的“意气风发”和富士的“困兽犹斗”都将是毫不留情。
乐凯合资案完全解读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