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我们的战略选择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我们的战略选择

孙书光  谢作诗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邮编:110034

 

 

概括地讲,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就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讲政治多极化,是相对于美国的单极化而言的。苏联解体后,美国一极独强,一统天下,并且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当初入世,我们确立的谈判原则,是团结第三世界,拉拢第二世界,孤立第一世界。团结第三世界,含义不言自明。拉拢第二世界,孤立第一世界,就是首先拿下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等国家。中央希望在美国之前与这些国家先行签订协议。可实际上,我们的入世谈判一开始进行得并不顺利。和这些国家谈判,我们做了相当大的让步,他们讲得很好,但就是拖延着不签协议。每次去谈判,我们都要举行招待会,宴请第三世界的穷哥们,主要是增进了解,联络感情,争取支持。巴基斯坦是我们的铁哥们。这样的招待会搞了几次后,一次招待会上,他们的大使把我们的首席谈判代表叫到一边,问我们与美国谈得怎么样。言下之意,你们先找美国谈吧,就不要难为咱们哥们了。

后来我们知道,美国在WTO有着控制的地位,美国这样的谈判对手是绕不过去的。92年,我们与美国开始全面谈判。美国可不是小国。小国好谈。冰岛,就关心鱼。几条鱼的关税降下来,就签定协议。哥伦比亚,咖啡关税降下来,就可以签订协议。中国人习惯喝茶,咖啡关税降下来无关紧要,冲击不大,因此很快也签了。但美国呢,他们报上四千八百多个税种要谈判。我们一研究,WTO规则规定世界出口前三位的产品才进入谈判。我们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美国人一看,好家伙,中国人也开始研究问题了。好吧,降。最后降到两千多种。总之是入世谈判基本上变成了跟美国人的谈判。很多人不理解,我们是加入WTO,又不是加入美利坚,为什么就跟美国谈判呢?这是美国一极独强的地位决定了的。

但是,有几个方面的事件使得美国的单极化倾向受到极大的挑战。

首先是911事件。不要低估了911对于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911使得美国的国际战略发生重大的变化。苏联解体后,美国一直找不到战略对手,甚至假想出一些战略对手。911使美国政府和国民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他们突然明白,原来他们的主要对手是国际恐怖主义。

据我们的谈判代表讲,加入WTO的正式文本是要逐段逐段推敲的。大家坐下来,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每推敲完一段,主席就敲一下锤子以示通过。最初,锤子敲得很慢。某人提出某个逗号应该改成句号,事情马上就扯远了,要很长时间才会回到主题上来。911以前,美国人经常提出问题,谈判很是艰难。911之后,美国人无心恋战,他们有着更为重要更为紧迫的事情要做。其他人,眼看中国就要加入WTO了,得罪人干什么?也不发表意见。结果是主席的锤子敲得越来越快,敲得大家心脏都受不了了。

面对国际恐怖主义,美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到底哪个国家是他们的敌人呢?不明确。这对美国牵制太大了,感到不能独揽天下,需要大家的支持。后来他们把目标锁定到伊拉克。但伊拉克战争再次证明,面对国际恐怖主义,美国必须得到大家的支持。打伊拉克的时候,美国还有一些绕开联合国的做法和想法。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寻求在联合国的框架内解决伊拉克战后重建的问题。所以,不要低估了911的影响。不对这个问题深入研究,那么我们今后一二十年的国际战略就缺少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欧盟的成立。美国的国际地位,是以其强大的国内经济为后盾的。然而现在的欧盟,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由于欧盟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其国际影响自然不能与其经济规模相匹配,但是我们也不要因此而小看了欧盟的影响。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这种影响是会与日俱增的。今天,欧盟已经在讨论建立共同防御部队了;欧盟一体化进程还在不断走向深入。再者,美国充分享受了铸币税的好处。印一张美元,成本仅仅几美分,但美国拿着它却可以购买几十美元、上百美元的东西。但现在欧元诞生了,变得坚挺了。国际上,很多国家开始大量使用欧元作储备了。这对美国是一个重要削弱。总之我们可以这样讲,欧洲经济体对美国已经构成了重要挑战和牵制。

再次是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跨国公司全球运作,美国本土出口远低于跨国公司出口。现在,我们很难说某个公司就是美国公司。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就宣称自己不是美国公司,而是全球公司。波音公司的老总在中国演讲,讲波音飞机的机翼和舱门是在中国生产的,赢得阵阵掌声。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在所有方面都是领先的。比如,瑞士和德国的精密仪器制造就相当的先进,波音飞机的很多精密仪器就是在瑞士和德国生产的。这既是出于降低成本和改进质量的考虑,也是为了分散风险和取悦当地人民和政府。你要让人家买你的飞机,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一部分生产放在这个购买国家,这是一种营销的策略。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全球生产得以实现。早几十年,单是通讯和运输就使得全球生产不可以想象。但是今天,产业全球转移,特别是向中国转移。不是整个行业的转移,是生产环节的转移。保留高级的、技术密集的,转移劳动密集的、能源密集的。全球化条件下,竞争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只是企业与企业直接的竞争,更主要的是生产链与生产链的竞争,是生产环节与生产环节的竞争。现在是工业链经济,哪个环节我们可以做,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既给我们提供了参与全球化的机会,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千万不可以一味地强调产业结构高级化。不错,我们出口服装,只能挣得10%的加工费,另外的35%要交给品牌所有者,55%要交给销售商。表面上看,我们很是吃亏了。但我们不要忘记了,我们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我们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10%的加工费虽然不多,但毕竟解决了我们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增加了我们的收入。他们有品牌,我们的劳动力便宜,大家都赚到了钱。这是互利的事情。要旨不在于我们是否应该争取更高的分配份额,而在于如果我们拒绝参与这样的国际分工,我们的福利就会改善吗?我们拒绝参与这样的国际分工,还有其它备选方案吗?这些备选方案真的能够带给我们更高的福利水平吗?

比较优势法则讲的很明确: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每种商品上都具有竞争优势,能也只能在其比较优势商品上具有竞争优势,能也只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进口其比较劣势商品。假设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8人民币。假设美国生产电视机的成本从而其电视机的价格为500美元,生产衣服的成本从而其衣服的价格为100美元;中国生产电视机的成本从而中国电视机的价格为3000人民币,生产衣服的成本从而中国衣服的价格为400人民币。这是说,无论是电视机还是衣服,中国都较美国拥有“竞争优势”。但这样的优势能够维持吗?不能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只会全面地进口,中国只会全面地出口,人民币汇率就要升值。比如上升到1美元=5人民币。结果怎么样了?结果美国在电视机上拥有竞争优势,而中国则仅在衣服上拥有竞争优势。

即使每一种产品你都拥有成本优势,汇率调节的结果,你也只能在你相对优势较强的产品,即比较优势产品上拥有竞争优势,而必然地在比较劣势产品上处于竞争劣势。美国不是不想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其资源禀赋不允许它发展罢了,它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排挤着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道理是同样的,在我们来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又会受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排挤。这当然不是说有条件、有优势的一些地区和企业不应该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现阶段我国资源禀赋条件下,我们不可以普遍地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我们更不可以人为地去加速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一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我们提出创立自己的品牌对不对呢?能够拥有自己的品牌当然是好事。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国际品牌的建立是需要时间的,没有一二十年的时间,想要建成国际知名品牌,那是不大可能的。海尔在欧洲很有名,但人家以为那是德国品牌。我们还要知道,拥有自己的品牌,并不一定都要亲手去打造。购买品牌是一个可以考虑的好选择。不一定要叫中国名字,拥有就行,控股就行。你的孩子,叫玛丽也行,叫二黑也行,无关紧要的。

我们还要正确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现阶段,我们当以“引进来”为主。大部分企业“走出去”的条件并不成熟。我们的国际人才储备还不足,对国外法律的了解也不够,很多产品没有达到国际标准,国际规则意识、国际标准意识也都不强,还需要做充分的准备。这点很重要。我们吸引外资53百多亿,但对外投资只有3百多亿。而且,“走出去”做得好的主要是在自然资源领域和国际劳务合作方面。国际上,美国、日本都是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引进外资之后才走出去的。我们需要七、八年,十多年的准备。

外国资本之所以大量进入中国,重要一点就是中国市场大。我们不要舍本逐末,丢下中国这个大市场,然后到外边去拼。走出去势在必行,但是一定要是市场推动的,现在还不是大规模“走出去”的时候,政府不要去推动这件事,不要拔苗助长。现阶段我们“走出去”,主要是获取自然资源、市场、技术和品牌这样的国际竞争中的核心资源。

我们还要正确处理好进口和出口的关系。众所周知,贸易存在着巨大的利益。但我们不容易明白的,是一进一出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贸易的潜在利益。出口固然是好事,但是进口也不是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讲,进口国才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因为它购买了全世界最便宜的东西。过大的贸易赤字不是好事,也是不能长期维持的,但是长期的巨额贸易盈余也未必就是好事。

现在,我们已经不是过去出口创汇的时代了。我们没有必要还是那样地警惕进口了。当然,不一定都去进口消费品。进口好的零部件、机器设备、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这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将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极有好处的。而且进口多一点,对于我们的国际形象也是很好的事情。这方面我们不要学日本。如果多进口一点美国的农产品,那么我们对美经贸关系就要好得多。WTO多边框架下,谁是进口大国,谁就是老大。美国为什么有那样大的国际影响力?重要一点,它是进口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进口大国。

进一步,进口还可以成为我们“走出去”项目的最可靠的支持。将进口和“走出去”结合起来,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会创造很大的“走出去”余地。

今天,虽然大大小小的国际纠纷和摩擦不断发生,国际恐怖主义又构成新的威胁,但是和平与发展毕竟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处在发展经济最好的历史时期。我们一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牢牢把握住今后一二十年的有利发展时期。

今天,我们常常从媒体上看到和听到国外对我们反倾销的事情,其中不乏渲染。但是,这不是说我们以前就不面临这样的问题。第一,我们以前有问题习惯于组织解决。没有加入WTO之前,有摩擦政府间私了了;但现在我们也是成员国,也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媒体关注罢了。正常得很。其实,我们也很,反了别人好几次倾销,但报纸不报道。我们每年4000多亿美元的出口,只有26亿美元遇到反倾销。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第二,以前我们的经济规模小,贸易量小,遭遇反倾销的事自然少。随着我们贸易量的增加,反倾销的事情会逐步多起来,这是自然的事情。如果我们跟着媒体转,认为美国在遏制中国发展,上纲上线,那我们就中了美国的计。

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凡是中国领导人访美,美国就制造贸易摩擦。中国如果反应强烈,那就强化了问题的重要性。好呀,这个问题炒成这样,没有收获,你回国怎么交代?我美国在这个问题上让点步,你中国在反恐和朝核问题上让点步吧。搞得自己都没有了退路,让美国人渔利。美国常常为了更重要的问题,在经贸问题上大做文章。

所以,面对经济贸易方面的摩擦,我们的策略应该是:不要炒作,低调处理,法律解决。这样回旋余地就大。政治多极化只是发展趋势,并不是已经形成。一把手受到挑战,但还是一把手,并不是别的国家就可以挑战美国。我们的策略是不搞对抗,不将经济贸易政治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日贸易摩擦不断,但政治上始终是好关系。中国不然,中国容易将经济贸易摩擦政治化。但在WTO框架下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WTO是多边框架,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机构。

面对各种经济贸易摩擦,我们更应该融入全球化进程,融入全球生产之中。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利益不仅仅是本土的利益,更是全球的利益。今天的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击别人,不知道在哪个行业打击的就是自己。形成生产的多国部队,这是对付反倾销最好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