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深圳外资银行盈利魔方



    人民币业务成为外资银行获利的重要来源。截至2004年10月底,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达162.36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09.3亿元,人民币存款77.87亿元,实现收益9110.19万元。

 从1999年27.9%的整体不良资产率下降到2004年11月底的2.64%,深圳外资银行业用了整整5年时间。

 2004年11月,深圳外资银行业的资产总额同比增长约30%,逼近86亿美元,并实现盈利4467.82万美元。这是非比寻常的一跃。

 不仅如此,去年深圳新引进外资银行5家,准进驻和拟升格的银行4家,已批准和意向设立支行的银行8家。这是继1986年和1993年之后,深圳引进外资银行的又一个高峰年。

 最风光的当数港资银行。受惠于在深万余家港资企业和CEPA政策,无论在机构数量、资产规模,还是在盈利能力上,港资银行长期以来一直占据深圳外资银行的半壁江山。

 连续两年盈利

 对深圳外资银行来说,1999年,恰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就在这一年,深圳外资银行机构整体不良资产率达到27.9%,为进驻以来的最低谷。这种低靡情绪一直延续到2000年。

 因为是不光彩的一页,个中原因较少为业界人士所道及。细分析,大抵有四:一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深圳外资银行贷款规模萎缩,不良贷款逐年提高;二是水土不服,经营不善;三是部分深圳外资银行总部战略调整(如转向混业经营),使其深圳业务发展遭遇资金困境;四是外资银行在狭小市场空间下进行恶性竞争。

 这些原因导致的结果是,外资银行经营策略日趋谨慎,盈利能力日渐降低,呆坏账核销日益增多。当时,有的外资银行半年核销的呆坏账竟相当于前十年税后利润的总和;有的银行只好用当年利润弥补前几年的亏损。

 形势在变。全球经济转暖后,深圳外资银行也在不断调整自己,从2002年开始进入良性发展周期。

 据深圳银监局统计数据,至2003年底,深圳外资银行资产总额73.20亿美元,同比增26.3%。实收资本(或营运资金)总额为7.44亿美元,同比增19.51%。纯损益4086.18万美元(约3.3亿元人民币)。各项数据均居全国第二。

 而在不良资产上,2003年底降至2.04亿美元,同比减少49.88%。不良贷款率为5.6%,不良资产率为5.05%,同比分别减少5.45和6.08个百分点。

 外资企业和外资银行是商业社会的一对伴生物。如近年来,惠浦、希捷科技、施乐、沃尔玛等美资跨国公司落户深圳,为花旗等美资银行带来了大量业务。

 而在利润贡献表中,新增业务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块。这首先要得益于金融政策的放宽。

 2003年底,中国银监会批准渣打、花旗、东亚、汇丰、星展等10家外资银行深圳分行办理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

 随即,人民币业务成为外资银行获利的重要来源。根据深圳银监局的资料,截至2004年10月底,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达162.36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09.3亿元,人民币存款77.87亿元,实现收益9110.19万元。

 去年,银监会按照还批准汇丰、中银、渣打、东京三菱等10家深圳外资银行开办衍生业务。

 在扩大业务范围的同时,深圳外资银行推出各项创新业务,如提供保理业务、透支业务、外汇理财、委托贷款、网上银行等,尤其是网上银行和衍生业务,处于国内银行业领先水平。

 上述举措带来的结果自然是2004年底的大丰收。据深圳银监局统计数据,截止到去年11月底,深圳外资银行资产总额85.76亿美元,同比增29.78%;负债总额76.33亿美元,同比增30.22%。资本(或运营资金)8.3亿美元,同比增19.45%。1至11月累计实现盈利4467.82万美元,不良资产率为2.64%,比年初降2.41个百分点,比1999年降25.26个百分点。

 连续两年的良好业绩,使深圳成为全国外资银行盈利最佳的地区。

 港资一枝独秀

 在深圳外资银行中,港资银行无论机构数量还是盈利能力,都堪称一枝独秀。其余则为美资、日资和欧资银行。

 目前,深圳有20家港资银行机构(营业性机构19家),是内地港资银行最多的城市。截至去年11月底,深圳港资银行资产总额45.05亿美元,负债总额39.15亿美元,存款余额8.86亿美元,贷款余额27.8亿美元。1至11月份实现盈利2033.96万美元,占深圳外资银行盈利总额的一半。

 香港企业的入驻为港资银行提供了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一直是深圳最大的贸易伙伴,目前在深圳的港资企业有1万多家,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70%。在这么宽阔的市场空间里,港资银行扎堆深圳并发展良好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仅如此,港人来深消费、工作甚至居住者逐年增多,深圳及周边地区的销港楼盘因此旺盛,楼宇按揭业务也是逐年飙升。如永亨银行深圳分行,楼宇按揭业务已占到该行贷款业务的一半。

 永隆银行深圳分行一人士表示,该分行开业初期的客户,多是从本港迁入珠三角的企业,他们都是在香港的老客户。仅凭借老客户资源,银行在一段时期内,就不用担心盈利空间问题。

 不仅是设点,部分港资银行还将数据处理中心、档案管理中心、单证业务、电话业务中心等业务部门移至深圳。

 在本土化进程中,港资银行的适应和融合能力也是最快的。当美、日、欧资银行还在继续租用写字楼之时,他们已经开始买下整层办公楼以图长远发展了。而启用本地人才也是港资银行的既定策略。

 包括港资在内的众多外资银行的进驻,使深圳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日渐走强。这也是深圳市政府不惜重金奖励将地区总部设在深圳的外资银行之原因。目前,银行业对深圳GDP的贡献率已达到12%,成为深圳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