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卫星导航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导航系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的导航技术应用也驶入了“快车道”。在汽车业和智能交通系统的“双轮驱动”作用下,汽车导航市场呈现出新一轮的增长态势,成为众多企业新的“角斗场”之一。但同时,导航产业也面临着标准缺失、电子地图法规不明、前后装市场需求不太明朗等问题,制约了导航产业的良性发展。
天降财富,是人类的福气,如何获取这类财富,靠的是人类的智慧。
“今后5到10年内,在中国上空会出现多种导航系统。”邵立勤在12月2日举行的国际导航产业化与科技发展论坛上说道。邵是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巡视员,他的上述表态,让向中国推广各自导航体系的跨国公司CEO们欢喜异常。
目前,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和中国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均已投入运行或进入试验阶段,与此同时,欧洲的“伽利略”计划也在积极推进中。
2003年11月30日,中国宣布正式加入欧洲“伽利略”导航项目,这引起了美国方面的关注。有关海外媒体甚至报道:如果“伽利略”系统可能对美国的安全构成威胁,美国将摧毁伽利略系统的卫星。
邵立勤分析,在维护国家安全说法的背后,美国实际担心“伽利略”的建成,将对GPS在商业领域的垄断地位构成威胁。事实上,几大导航系统你争我夺的乃是全球导航产业的丰厚利润。
有关数据显示,全球导航产业2004年总产值已超过200亿美元,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产业都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按照欧盟公布的预测数据,“伽利略”项目在其开展的20年中,将会带来高达1350亿欧元的收益。
根据Micrologic Research的估计,2005年,GPS相关产品的保守估计价值就有440亿美元,同时,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公布了E911指令,要求所有无线服务提供商在2005年年底之前升级其基础设施,以便对手机的紧急呼叫进行精确跟踪。
在日本,所有在2007年4月之后销售的3G手机都必须具有定位功能。这样一来,巨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又将对卫星导航系统打开大门。
“2008年手机的全球销售量预计将达到7.3亿部,”芯片制造商英飞凌的一位高层官员说,“到那时,超过四分之一的手机都将具有GPS功能。”
三大系统角逐
面对天上如此巨大的商业价值,美国、俄罗斯和欧盟都加紧研制、推行自己的导航系统。
美国的GPS系统是现在全球定位系统中最为常见和最为成熟的,该系统是美国历时16年、耗资130亿美元建成的。目前,全球众多国家都在使用这个系统对地面的汽车、海上的船只和天空的飞行器以及卫星、导弹进行全天候的和实时的准确定位。
由俄罗斯自行开发的GLONASS系统,由于俄罗斯国内经济困难,资金缺乏,目前在轨卫星数量未达到系统运行的必需数,因此发展并不理想。不过,俄罗斯最近已计划重新加强这一体系,并开始和印度合作,共同推动GLONASS的发展。和美国的GPS一样,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也是由军方控制并资助的。
目前还处于“纸上谈兵”阶段的“伽利略”将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民用的系统。有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伽利略”相关的设备销售及出口将达到1350亿欧元,并带来14.6万个工作岗位。
“伽利略”全球定位系统将由欧洲航天局合作开发。根据2003年11月30日中欧签署的《中欧关于民用全球卫星导航与伽利略计划合作协议》,中国已经成为这一项目的股东和参与者。
“伽利略”系统将包括30颗导航卫星及相关地面设施,总投资约34亿欧元,其中,中国出资2亿欧元。2002至2005年是伽利略的发展阶段,预计系统将从2006年进入部署阶段,2008年开始投入商业运营。“伽利略”系统确定方位的误差仅为1米,而GPS系统达到10米。
届时,美国GPS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的垄断地位将被“伽利略”系统打破。为此,美国正着手研制新型号的GPS-M系统,该系统性能与“伽利略”不相上下,但要到2012年才能投入运作。
作为中欧科技合作的重要项目,中欧“伽利略”计划的合作项目更引人注意。在温家宝总理多次欧洲之行中,“伽利略”计划作为中欧之间的重大合作项目被重点关注。
“虽然中国已经有一些GPS的试验和初步应用,且这些初步应用目前进展也比较好,但是,GPS系统绝对不能够成为中国标准的系统。”邵立勤认为。
美国的GPS是一个军用系统。中国显然不能完全依靠美国的GPS信号。此外,GPS民用信号现在虽然是免费开放的,但是中美之间没有任何形式的协议,可以来保证中国使用GPS信号。建立一套独立的属于自己的导航系统,成为很多中国科研人士的共识。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北斗一号”导航实验卫星系统。该系统由位于东经140度和位于东经80度的两颗同步导航卫星及位于东经110.5度的一颗备份卫星组成。有关部门已研制出了多种类型的北斗系统接收机,用于车辆、海运的导航,也可用于手持设备。目前,北斗系统的覆盖范围是区域性的,仅仅覆盖中国及周边区域,但该系统的运行情况比较稳定。此外,中国还在研究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通信相结合的下一代导航系统。
北斗星通:寂寞中等待花开
见习记者 姚颖 上海报道
北京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斗星通),就相当于导航系统里的中国移动或者说中国联通。但北斗星通远没有中国移动财大气粗。正式投入运营一年多,北斗星通的注册用户仅几千名,在寂寞中苦盼中国卫星导航市场的春天到来。
技术先进市场滞后
北斗星通采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目前国内仅有两家公司获得了北斗系统的运营牌照,北斗星通是第一家。
北斗星通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的北京京惠达新技术公司。该公司是原国防科工委所属军办企业,1999年被移交地方。2000年,随着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的成功发射,公司更名为“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并转制为民营企业。同年,北斗星通“北斗集团用户信息服务系统”立项于2001年得到批复。而后,北斗星通在北京航天城自主建立北斗运营服务中心,最终在2002年下半年拿到北斗运营服务的正式授权。
2003年12月15日,北斗运营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至今,北斗星通的注册用户目前尚在几千名这样一个“微量级”。总经理赵耀升称,北斗星通现在还处在一个“市场的发育期”。
申请使用北斗系统的用户首先必须注册,并缴纳一笔注册费,但金额相当小,相当于买手机时要买一张SIM卡。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北斗星通作为运营服务商将按照用户的定位次数收费,这个收费标准,目前还在制定中,基本将参照短消息的收费标准,定位一次大致收取0.1至0.2元。
美国的GPS目前对个体终端提供导航定位不收费,但GPS只是承诺暂时不收费,此外,GPS只具有定位功能,却不具备通信功能。
在赵耀升看来,同时具备通信功能正是北斗系统的最大优势,因为真正有导航定位需求的地方,一定是在现代通信手段所覆盖不了的偏远地区。
“偏远地区的导航是雪中送炭,城市里的导航是锦上添花。”与北斗系统功能相似的Omni TRACS系统成功运营,让赵耀升信心十足。
Omni TRACS是美国高通公司开发的一个覆盖美国本土的区域性卫星系统,该系统容量仅为北斗系统的1/10至1/8,而其注册用户现已达30万,每位用户平均每年消费约50美元。按此消费标准,北斗系统潜在的市场规模可达1.5亿美元。
与中国移动之于GSM不同的是,北斗星通不仅是北斗系统的运营服务商,同时还身兼北斗设备提供商和应用集成商,也即“提供一站式服务。”
北斗星通目前提供的主要是高端用户机。高端用户机作为一个大集团的中心设备可管理大量下属用户,并与之进行信息交换。
北斗星通成功完成的第一个项目是与西安山脉公司共同建造的“陕南水利雨量监测速报系统”。
陕南是典型的多山地区,以往使用短波、超短波、邮电电话和卫星小站进行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常受秦岭、秦巴山脉及雷电影响,无法及时、正常工作,给当地的防洪抢险决策部门造成极大不便。北斗系统具有自主性和无通讯盲区的特点,可实时传输所需的水文水情信息,保证水情预报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完好性。
赵耀升认为,北斗可广泛应用于船舶运输、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渔业生产、水文测报、森林防火、环境监测等众多行业,”应用市场前景十分诱人”。
左右开弓
除北斗系统外,北斗星通的业务亦涉及GPS领域。
北斗星通是加拿大诺瓦泰(NovAtel)公司GPS产品中国地区唯一授权代理商,也是该公司在世界上最大的GPS代理商。
成立于1978年、总部位于加拿大阿尔伯特省卡尔加里市的诺瓦泰公司,是世界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的知名公司,主要生产面向高端市场的GPS产品,是世界上唯一的GPS广域增强系统产品、技术和方案供应商。
北斗星通自1998年起成为诺瓦泰在中国的唯一合作伙伴,双方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合作推出的“Mini-WAAS”产品和双频接收板产品在市场上曾经获得巨大成功,尤其是双频接收板的推出,令诺瓦泰和北斗星通的营业额分别增长了110%和200%。
今年8月,北斗星通中标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堆场集装箱、RTG、叉车DGPS实时定位控制系统项目”。该系统是诺瓦泰产品与技术在全球港口管理应用中的又一典型案例,也是北斗星通差分网络系统集成技术在国内大型港口管理上的首次应用。深圳盐田港和香港和记黄埔码头亦有意向采用该方案。此外,上海的振华港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与北斗星通签订供货合同,将在其产品上加装诺瓦泰GPSOEM板卡。
北斗星通根据用户所在地域将市场细分为城市、近海和远海三大类。在城市,北斗星通主要推荐GPS加GSM模式;在60公里以内的近海,主要推荐CDMA加GSM模式;而在60公里以外的远海,则推荐使用北斗系统,从而形成一个三级应用的结构。
北斗星通董事长周儒欣曾预测,北斗系统在未来的监控与管理市场中将占有20%左右的份额,其用户人数将在2008年达到30万,届时,直接产值将达到35亿元人民币,此外,相关产业的经济带动将是直接产值的10倍以上。
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北斗星通还需要相当一段时日。
车载导航地图:市场无限大难题无限多
本报记者 余明 上海报道
“电子导航地图,我们肯定不能开发。”西门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一边演示着西门子刚刚推出的非常绚丽的车载导航系统一边说。
由于地图涉及到国家安全、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国家只允许三家国内企业参与开发车载电子导航地图,诸如西门子、摩托罗拉、诺基亚等跨国公司开发的在中国使用的相关车载导航产品,都需要向这三家企业购买电子地图。
上海畅想电脑公司(简称上海畅想)是获准进行车载数字地图制作和销售的三家公司之一。
在车载导航产业链中,最为上游的是导航卫星系统,其后是地图生产商,而后才是例如西门子这样的硬、软件厂商,汽车生产商则处于这个产业链的最下游。
汽车导航系统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国车主们的关注。在一些车友俱乐部的BBS上,讨论加装卫星导航系统的帖子往往非常火热。目前改装车市场上,卫星导航产品也比较好销。
市场调研公司ABI Research指出,中国车载导航产业的增长潜力不容忽视。
“以前我们估计中国会有50亿元的车载导航市场,但显然,我们的估计太保守了。”上海畅想的周频说。
方兴未艾的车载导航市场,吸引了众多企业。原来从事显卡生产的台湾丽台公司也加入到GPS导航产品的生产中来。
目前,中国多数GPS导航系统都是进口的,价格高达1万元到1.5万元。价格偏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加快国产化进程势在必行。
但是,目前中国仅有两种车型提供车载导航系统,该产业仍处于萌芽阶段。
而且由于政府对于地图数据控制,中国已实现地图数字化的地区极少。迄今为止,两种具有车载导航系统的车型仅覆盖20个城市,而且只有三家公司获准制作和销售数字地图。
导航产业的核心,除了需要巨额投资和具有高技术支撑的导航卫星体系,就是数字地图了。
多重困扰之下
虽然上海畅想现在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000万美元,但来自电子地图的销售是零,在电子地图上的巨大投入,主要依靠别的软件出口业务支持。
除了在电子地图业务上尚没有任何回报,而需要持续投入外,上海畅想还要面对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拿到原始地图。
一般来说,上海畅想是从各地测绘机构购买相关地图资源及卫星地图,再进行数字化。但是,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测绘机构,在出售地图产品的时候,必然涉及到地图产品的知识产权如何定义和对待的问题。
既然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测绘,地图的产权是否归属国家?是否是由国家测绘局来销售这些原始地图产品?这些在国内没有相关规定。
这不但是地图购买者的困惑,也是地图制作者的困惑。
上海测绘院的一位领导说:“按照现在的理解,各地地理测绘部门自己勘测出的地理信息,其产权应由各地地理测绘部门所有。但现在,一家测绘单位就可以顺利制作出版一个全国地图集,这在国外是难以想象的。”
电子地图制作公司还碰到一些测绘机构不愿意出售自己的测绘资料,因此,部分地图制作单位只能自己投入人力物力测绘。北京瑞图公司就是如此,他们本身就具有测绘资格,在全国拥有了上百人的队伍进行电子地图的制作。显然,这一操作模式的投入成本是相当惊人的。
“这其实是一种重复建设。”畅想电脑的周先生说,“只要理顺地图资料的转让流通方式,应该是可以很好地利用相关资源的。”
即便是有了地图,电子地图制作公司依然面临众多后续问题。ABI Research的一位分析员说:“中国正在对基础设施和路网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这意味着需要经常对地图进行更新,而且耗资不菲。”
“每隔几个月,道路就会发生变化。”西门子公司的工作人员说,“这样要求我们及时地进行地图更新,网上下载就成了最好的方式。”
同济大学王教授举例说,一个大型城市每年地图的更新费用就高达上千万,但是,如果不使用最新的地图,那么导航系统的可信度是值得担忧的。
上海畅想之所以继续投入,是因为先行者已经尝到甜头。北京四维图新导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作已经在中国市场推出了自主研发的车载导航系统,刚开始只在北京、上海等四个城市使用,后来扩展到十几个城市。到2006年,有可能覆盖全国。
“我们明年就可以推出比较成熟的地图系统。”上海畅想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刚说。上海畅想正在与国内一些汽车公司接触,以加快电子地图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