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六飞天点燃产业梦想【神舟带动】 |
■本报记者 许凯 发自上海 |
![]() | ||
2005年10月13日 |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
“目前,大量空间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产业,如空间通信、导航以及相关制造业、服务业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应用系统设计师顾逸东说 “航天信息技术的控制在地面或海上,目前我国已进入世界前列。这一产业发展潜力很大。”韩宏印研究员说 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为1∶2,直接投入的产值则会翻番。在对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方面,对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对整个社会产生8元到14元钱的带动效益 “航天技术促进了材料行业的发展。”在神舟六号发射前的10月11日,上海航天动力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韩宏印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庞大的宇航事业必然伴生庞大的产业供应。在宇宙飞船这一航天工业突飞猛进的同时,新兴材料、金属、信息技术(航海测控技术)等相关产业迅速崛起,逐步缩小和世界水平的距离。伴随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所带动的绝不仅仅限于材料行业。 高性能材料 供应集群形成 “材料的性能高,主要体现在强度高、重量轻、耐高温(发射机的温度达到1000℃-2000℃,气体达到3000℃以上)、能承受高压、抗氧化等方面。”韩宏印研究员告诉记者,这些材料很多,包括非金属材料、复合式材料等,能够耐高温的铌合金(含钨等成份)、铼合金等就是非常理想的复合材料。 这些材料,部分来自国有冶金系统的一些工厂和各省市的企业。他们生产的材料拿到航天工程上,并不能直接使用,要做进一步处理。比如铌合金,为了增强其抗氧化的能力,要增加涂层。“不锈钢也是经常被使用的材料,比如上海宝钢特种钢厂就生产这种钢材。”他说。 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工程的钛合金,就已经形成产业。钛合金被选择使用,在于其密度小、比重小的特点,尽管其仍具有高温下易氧化的缺陷。钛合金的主要原料是海绵钛,其生产遍布全国各地,只要符合国军标的,都有可能被选择为航天工程使用。钛合金民用的比重较大,在军工和航天航空使用上,要进行特殊处理,成本较高。 中钨高新是一家以生产钨原料为主的上市公司。据该公司介绍,钨材料主要用于飞机、导弹和矿山、石油钻井上。全国生产钨的单位,除中钨高新外,珠海和厦门也各有一家。遗憾的是,这次神六没有采用中钨高新的产品。 由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整体改制成立的宝钛集团有限公司,就是一家这样的企业。其主要产品包括钛、钨、钼、钽、铌等金属及其合金的板、管、棒、带等冶金制品、复合材及深加工产品,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艘核潜艇胜利下水、第一颗软着陆卫星顺利返回地面、首次向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都使用了该公司的关键性稀有金属材料。宝钛集团也被誉为“中国钛城”。 据记者从中国钛业协会了解,目前我国的钛产业发展形势不错。截至2003年底,我国海绵钛年产能为4000吨,其中遵义钛厂3000吨,抚顺钛厂1000吨。由于需求旺盛,上述两厂均满负荷生产。 目前,我国钛加工及其制造业已形成三个地理区域:以宝鸡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以宝鸡钛业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专业化程度最高、加工设备最系统化、产品规格最多的钛材料加工及其制造业基地)、东北钛加工及设备制造集团(以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抚顺特钢板材有限责任公司、沈阳东方钛业有限公司等单位为主,钛设备制造活跃)、长江三角洲钛加工及其设备制造集团(以宝钢集团上海五钢有限公司、南京宝色钛业公司、张家港市宏大钢管厂等单位为主,很具发展潜力)。 新材料研发 产业雏形已现 “对我个人来说,这只是迈出的一小步;但对全人类来说,这是跨了一大步。”1969年7月20日,乘坐“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这句名言及图像,就是通过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天线从月球传输回地面的。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整个“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获得了3000多项专利,使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益匪浅。美国将航天技术转化为产业,全国为此增加了2万亿美元利润。 “正是航天工程的发展,促成了新材料的研发;而新材料的研发,又必然会形成一个产业。”韩宏印说。 正是因此,航天工程也带动着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据了解,目前运用的新材料有碳-碳复合材料、碳化硅、碳环氧、结构陶瓷等。其中碳化硅耐火,碳环氧也被用于雷达天线测量杆,结构陶瓷则因其能够承受高温和温度急变、强度高、重量轻且长寿等特点,从第一艘宇宙飞船即开始使用高温与低温的隔热瓦,碳-石英复合烧蚀材料已成功地应用于发射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 比如,形状记忆合金就是近代新兴功能材料。用它制造的零件变形后,加热到一定温度,能够恢复先前的形状。宇宙飞船的记忆合金微波天线,为方便发射,须把凹网状天线压扁变形贴附在船体上,当飞船升空进入轨道后,受到太阳辐射而受热,达到一定温度天线便自动支起,恢复成原来凹网形状。 航天转民用 成效大潜力更大 “目前,大量空间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产业,如空间通信、导航以及相关制造业、服务业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应用系统设计师顾逸东说。 据了解,卫星气象观测每年可减少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卫星遥感可用于勘测地球资源,卫星导航定位可为各类交通工具提供高精度定位及测速信息,卫星通信技术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电话、电报、传真、数据传输、电视转播、卫星电视教育、移动通信等上百种业务服务。 目前,我国航天信息技术产业已颇具规模。记者了解,目前在航天方面的企业主要有以下几家: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曾承担“金税工程”、“金卡工程”、“金盾工程”);中国航天北京仿真中心(航空航天仿真技术研究中心、仿真试验中心,与国内外仿真技术交流中心);航天四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国十佳优秀系统集成商之一);北京微电子技术研究所(主要研制、生产航天高可靠、长寿命的专用微电子产品);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从事卫星信息接收、处理、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设计研制和计算机应用工程);北京航天赛维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航天行业发展直播卫星应用产业的全权负责单位);北京长征航信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国内最大船用GPS导航仪产品供应商)。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11日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目前拥有9家分公司、11家控股子公司和15家参股子公司,服务网络遍布全国内地所有省市,总资产超过20亿元,净资产接近15亿元。 “航天信息技术的控制在地面或海上,目前我国已进入世界前列。这一产业发展潜力很大。”韩宏印研究员说。 航天效益 回报达8至14倍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透露,载人航天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包括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学科,以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推进技术、通信、遥感、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等。并且,还能带动基础科学研究和材料、电子、机械、化工等方面。 航天技术促进的新兴产业,不仅用于航天工程,亦可用于民用。据统计,从1956年我国航天工程起步,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20年间开发的民用产品达5000多种。近年来新出现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从卫星通信到导航、气象预报、防灾减灾乃至教育等方面。 航天工程是个高投入的工程。早在2003年神五发射成功后,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介绍,截至当时,航天工程共投入180亿人民币资金,其中2/3来自市场。另据了解,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为1∶2,直接投入的产值则会翻番。在对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方面,对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对整个社会产生8元到14元钱的带动效益。 经济活动梦想 而今仅是一小步 载人航天器搭载的农作物种子在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其遗传基因会发生变化,有可能诞生高产、营养成分增加或抗病毒的作物新品种。从1987年我国就开始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植物种子,并在神舟系列飞船上,均进行了搭载太空诱变育种实验,培育出了许多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农产品和药用品。 专家介绍,我国已从搭载飞船的蔬菜、中药材、花卉、粮食作物、大豆等品种的植物种子中,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产量比原来普遍增长10%-20%,水稻蛋白质含量比原来提高了8%-12%。累计试种和推广面积达几百万亩。 据了解,在空间站内,航天员已制作出了杂质少、表面缺陷小、质地精良的半导体、金属材料、玻璃、陶瓷和光学元件;在生物材料加工方面,已可以生产纯度比地面高100倍的抗流感制剂和抗病毒干扰素等30多种高质量药物,航天员还可使蛋白质分子按预定的立体结构排列起来,形成纯度比地面高10倍、性能超群的蛋白质晶体,促进新药开发、疾病研究和防治;利用载人航天器,航天员还可以监测地球磁场,探寻石油、矿藏和地下水源,观察农作物的长势等。 人类的经济活动,已从地面走向太空。尽管目前已从中获利匪浅,但对人类长河而言,太空开发只是迈出了一小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