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画派画家袁牧


诗与画的结合 情与景的统一

----记中国画派画家袁牧

 

 

自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仰望星空,再无神之眷顾,西来的画人从此惶恐彷徨。西风东渐,国中的画人本已久丧自家的主体精神,在惶恐无助中被此风拂面,岂不更加无处驻扎自家的灵魂。所以一片怀疑者有之,半信半疑者有之。而坚信不移者,真是寥若晨星了。袁牧,却是晨星中的一颗。


世代书香,儒学是心性中的根基。儒学的好处,正在于现实中的超然,可以于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尘世愉悦中体会恒远的精神存在,看似和平澹定内在坚强无比。所

以一代儒宗梁漱溟先生才可以在那样的黑云压城城欲摧中一语铿锵: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

可夺其志。袁牧的家学中久已蕴含这样的元素,袁牧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非关激越,却是水

到渠成的坚信。坚信到完整的沉浸。

 

袁牧的画可以说完成了诗与画的统一,融合。诗是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诗画本一律,异曲也同工。自从宋代文豪苏轼用这一标准来品评唐代文人画家王维后,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就成了诗人和画家所共同追求的理想。


       
诗是用抽象的文字,以洗炼的语言抒情表意的艺术,中国诗常常用写景的方法创意,以表情,是诗根。画是用形象的造型,以酣畅的笔墨语言绘形写神的艺术,中国画常常以绘景的形式造境,是画魂。无论是诗中的还是画中的都并非可居可游的实景,它们仅仅是存在于诗人和画家的精神世界中的镜像,诗人和画家用特有的形式语言将它表现出来,创造了一个只存在于诗和画中的境界,这就是意境


       
袁牧的画,努力用画的语言表现诗的意境,试图走一条既古老有年轻的诗画结合之路。诗和画的结合点不是外在的形式语言,而是内在的意境创造,不同的艺术形式创造意境的方法各不相同:诗靠思,巧思方能妙得;画靠化,就是要将自己融化在形象的创造中,做到忘我、忘情、忘法,方可达到化境。化境是中国画的崇高境界,也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要达到这一境界的唯一途径就是身与景化,形为迹化,法为境化。


    “
身与景化,不知景为我耶,我为景耶,方可融化在天地宇宙和奇思妙想的世界中。要做到这一步,首先要达到无我的境界,只有无我才能忘形忘形方可得意。然而,忘形并不是无形!无形即无像,没有形象的绘画是抽象绘画,中国画从未表现过无像的物体。中国画遵循的是一种忽略物体具体细节,强化本质特征的造型法则,以表现情感和张扬个性为基础,特别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表现出来的是经过变形夸张处理过的,介于具象抽象之间的一种形为迹化意象。但是,在造型原则和方法上,工笔画和写意画则不相同,工笔画以工整细腻和严谨写实为其特征,人们一般认为离开了严谨的形象其形式语言就无从依附,所以无论是唐朝的人物还是宋朝的花鸟,其形象都非常具体写实,并以栩栩如生为标准。他在创作时不拘于成规,一切为了意境创造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创作时不惜将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等物体当成画面的构成元素进行解构,再根据画面空间和虚实处理的需要重新组合,试图通过这样的处理营造出深邃的空间和悠远的意境。基于这样的创作原则,在描绘对象时不以物所拘,不为物所累,始终将它们看成是意境创造的符号,或将鸟处理成三角形,或将花概括成圆形,只有将这些物象变成意境表现的语言符号后,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画面,酣畅淋漓地尽情表现,创造出具有诗境的空间。


    “
法为境化,在创作时,袁牧一直坚持不以法为法,而是以境为法,以意使法,用情造法。在中国绘画中,笔墨是形式语言的内核,笔墨在中国画中具有两种基本的含意:一是广义的,即中国画的一切表现形式和技巧;一是窄义的,专指用线和用墨。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语言一直都是沿着窄义的的路线发展,在单纯的笔墨语言上追求笔精墨妙,致使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单纯化。单纯化的形式语言精熟后的必然结果就是概念化和程式化。程式化的语言可以概括意象的造型,但对的表现却力不从心。从上世纪八十中期开始,他就致力于对窄义的笔墨概念进行改造,用一种前人没有使用的特殊表现技法和形式创造诗情画意。要达到法为境化的境界,首先在理论上要解决的内涵和外延问题,为了深入探讨它的结构形式,他就这一课题写了《试论笔墨的肌理与肌理的笔墨》、《论花鸟画的表现语言》和《中国画笔墨刍议》等多篇论文,基本梳理出了笔墨发展变化的规律。笔、墨在中国画中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没有生动细腻的笔法,墨彩层次无以呈现,没有精美绝伦的墨法,鬼斧神工的用笔也会缺乏感染力。打破工具材料的局限性是创新突破的物质基础,新的工具材料必然产生新的技巧技法,新的技巧技法将带来全新的视觉语言。为了更好地表现诗境,在创作时,我首先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的概念,广泛地接受各画种的表现语言,注重的是笔墨的肌理,而不仅仅是笔墨自身。唐代的王维用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唐·王维《山水诀》)的笔墨在画面上创造诗境,他用得乾坤之理者(清·朱若极《石涛画语录·山川章第八》)的肌理抒发诗情。为了能更好地创意表情,适应新时代对审美的、视觉的要求,他一直都遵循笔墨当随时代的古训(石涛语),不断地对中国画的表现语言进行研究。

 

 

袁牧,一位画坛儒者,诗者,不停在画坛上致致求索着,迎着风,采着风,淋着雨,也舞着雨。在画桌上描绘出一心与灵的桃源。

 

他从车上走下来,身上的玉佩叮咛作响,像悠远的塔上隐约的风铃。这是象牙塔里独具的情绪,如此自然又顺理成章。我看到过形式上非常文人化的个体存在,但是现代气韵洋溢的袁牧,才使我真正感受到一种古代文人才可能具备的风度。也总令我产生一种错觉,以为  他应该优游于唐寅,祝允明那样的时代,同样的地点――五百年前的苏州。


这种风雅是确定的,是因为流淌了数百年的斯文血脉,从袁宏道到袁枚到他苦咏一生一世

的父祖,其实早已暗示了生存的宿命。加拿大老诗人姚懿庭先生说:艺苑三长多美誉,君家

一脉播芳名。在一个频驰鱼雁报平安也依托歌诗的家庭中成长,天空都像大唐一样的蔚蓝

吧。

 

袁牧的写意花鸟画正在欧洲觅着了他的知音。2005年初,他远赴德国,讲习中国绘画,在如此不同的语境中,竟然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激赏。我不能了解德国人的切实感受,只是大略地想:也许在德国人眼里,如此古老的士大夫精神和他们的贵族精神如此仿佛,令他们找到了理解的支点,因而欢欣愉悦了。

 

 

 

 

袁牧,字子牛,号求愚,1961年生于江苏省泰州市。1983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本科,1987年被推荐免试攻读花鸟画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同年被分配至苏州丝绸工学院美术系(现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工作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苏花鸟画研究会会员;加拿大晚晴诗社顾问;苏州鹤园书画院特聘画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曾获得南京师范大学1987年至1990年度徐悲鸿奖学金;全国和平未来美展优秀奖等奖项;入编1992年度《中国人物年鉴》及多种辞书;曾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南京、苏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国内外众多社会团体、画廊、美术馆收藏;美国前总统里根先生曾于1982年收藏一幅《猫蝶图》;美国《JAMA》、中国《美术》、《装饰》、《江苏画刊》、《美术博览》和香港、新加坡等地专业美术杂志也多次作过介绍。除了绘画创作外,在理论上也有一定的研究,1994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专著《工笔花鸟画的特技与肌理》;20011月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专著《工笔花鸟的特殊表现技法》;200212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作品集《袁牧画集》;2003年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专著《中国画》等,另有数十篇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