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劳动价值论“(关于商品的理论、货币理论和价值规律)
1、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
①提出劳动二重性;
②说明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不违背价值规律。
2、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①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基础;
②有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的东西并非都是商品都有价值;
③有价值的东西都有使用价值
④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可用此原理分析说明按质论价)。
3、劳动的二重性:要重点把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联系和区别,尤其是二者之间的三方面区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包括两方面)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重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5、货币的产生:①自发产生;②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③价值形式发展的原因:形式于内容的关系(有了解,结合货币与金银的关系考应用)。
6、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这三个职能各自的特点。
②支付手段产生的原因和后果。
③纸币和信用货币
④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表现形式上的区别
7、我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深化了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具体表现在:
①劳动的内容;②劳动的范围;
8、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是与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相联系的,注意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
七、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点: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基本方法
2、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各自的地位:前者是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般基础;后者是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重要特点。要把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具体实现过程。
3、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因果关系:前者是起点,后者是结果。
八、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对利润率的影响
1、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有机构成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平均利润形成后,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大于本部门实际生产的剩余价值;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实际生产的剩余价值。
3、资本有机构成在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各企业之间,都是不一样的,但对于利润率的影响正好相反。
4、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反映部门之间关系,超额利润反映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
5、在每个具体的时间、地点,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利润率水平都不一样。
6、影响利润率的四个因素,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和区别。
九、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
1、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大理论前提。
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公式和补充公式(选择题)。
4、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中心思想:再生产必须按比例(可用来说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西部大开发战略,五个统筹等的理论依据。)
十、资本的几种划分
1、几种主要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职能资本和非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三种职能形式。
2、要区别这几种划分各自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3、要注意银行资本的特殊性问题。
4、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划分,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二者在物质内容上有重合点和交叉。
十一、资本的周转
1、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研究对象上的共同点与区别点。
2、影响周转速度的三个因素(尤其是第三个因素),注意材料分析题(计算题)出题的可能性和出题形式。
3、加速资本周转的作用和意义
4、固定资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的概念和表现形式(选择题)
5、可能联系实际出材料分析题的考点:分析改革前后折旧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十二、资本主义地租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的共同点(资本主义地租的一般原理)。
2、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区别点(产生的原因、形成条件和归属不同)。
3、土地(也包括股票、债权等有价证券)没有价值。土地价格的实质和决定因素。
4、地租与租金的区别,垄断地租。
十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实行这一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公有制地位、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多样性、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2、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两个毫不动摇,一个不能)。
十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要把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实质、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和作用(选择题)。
2、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如何认识这种干预和调节,如何看待我们在宏观调控过程中遵循国际惯例借鉴西方经验的问题(主观性试题有出题的可能性)。
十五、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和与之相关的因素。(选择题)
2、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背景。
3、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①影响:机遇和挑战风险并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经济全球化自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背景。
②对策: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自觉融入这一潮流,实行“走出去、引进来”对外开放新战略。二是要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南南合作、南北对话”,总的目标和方向是改变旧秩序,建立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