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村还能走多远?


2001年11月22日《社会科学报》头版头条刊载了有关南街村的报道,或许是生活在“浮夸风”、“虚报政绩”、“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之类的环境底下日久,阅后忍不住发问:这是真的吗?

与经济学打交道已有十年之久矣,十年来,尽管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但对于“人是追求自身利益的”这一说法的信念却愈是坚定。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逐利,若水之趋下”,这实在是“经济人”假设的最精辟诠释。比方说:无论谁去买东西,假设卖方开价100元,只要智力正常,从来没有人说:200元你卖不卖?相反,都会砍价:譬如说50元你卖不卖?是因为想多留些钱给自己,以作他用,更多地满足自身的需要。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是,曾经有一个时期,我们硬要强行推行“大公无私”,要“斗‘私’字一闪念”,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结果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与此同时,也正因为“人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所以“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说法也大抵上是站得住脚的:既然每个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那么你凭什么能免费从人家那儿得到午餐?

   以此观之,报道所述的南街村实属另类:社区免费向村民供给水、电、气、食用油、面粉、人身保险、文化娱乐等;家用电器、家具、炊具、制冷、取暖设备由村里统一配置;社区成员的生活资料,初步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除社会分工外,社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富贫差别……倘若果真如此,那么经济学的有关内容都得重写:世上哪来的免费午餐?难道这些物品不是村民自己的劳动创造的而是天上掉下来的?各种家电用品既然是统一配置,又谈何按需分配?难道这些人的偏好都是一样的?

另据报道,该村有1.2万职工,2000年产值14亿元,人均产值为116,667元,按1:8.2的汇率计算,约合14,228美元。先且不说上述数字的真实性,倘若“生产力水平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能建立共产主义小社区,则人均收入好几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恐怕早就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了。值得庆幸的是,报刊同时刊出的李众军先生的文章谈到:他们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与赫鲁晓夫把共产主义概括为“土豆加牛肉”的理论差不多。原来如此!

想当初,马克思就曾设想,共产主义只有在英、德等好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才有可能实现(尽管后来列宁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的理论,但结果如何,不用多说)。现在南街村要率先建成“共产主义小区”,让人不由得想起了罗伯特·欧文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不知道南街村向共产主义目标迈进的过程中,还能走多远?


本文发表于《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