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过去一直是医学专家和社会工作者的专门话题。最近,经济学家也开始关心这个领域。经济学越来越重视个人的感受和效用,对于婚姻,或者说对于“性”,经济学家都有专门的分析。比方说,某些研究幸福经济学的学者就把研究兴趣放到“性爱”这个敏感的课题上,他们还得出了许多有趣的结论,值得大家去了解。
由于受封建意识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人谈性色变,性成了只可做不可说的一件私事。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食色,性也。”中国还有所谓“人生三大喜事”的说法: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这里,洞房花烛夜是性爱的委婉表达。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表现实现的需要)理论中,性的需求属于生理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跟吃饭、睡觉和呼吸一样自然。印度智者克里希那穆则提指出:“性是属于心智的,而属于心智的事物必须得到满足实现,否则,便有挫折。”所以,中外都认为“性事”乃一件必不可少的人生大事。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一个人找到了自己心爱的另一半,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可见,个人幸福与婚姻和性爱的相关性极高,既然如此,经济学就必须重视这个问题。随着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大龄青年男女找不到自己的另一半,随着离婚率越来越高,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从婚姻和性爱中无法得到幸福,这些都需要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性爱的功能和效用。
根据江苏社会科学工作者完成的一项有关主观幸福感度量的调查:高学历、高收入、24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容易感觉到幸福。据调查,目前只有3%的中国夫妇的夫妻关系可以称得上是高质量和完美型的。对24岁以下的年轻人的调查结果表明,24岁以下的年轻人容易自我感觉到幸福。对于男性群体来说,结婚更容易感受到幸福,而对女性群体来说,情况刚好相反。(参见:《江南时报》
在海蒂性学报告中,人们对婚姻和性爱有如下评价:
——我结婚是因为我们相爱。我想要娶我太太,建立家庭。和同一位伴侣的性爱是美好的,我们都知道对方喜欢什么。做爱时的沟通只需要轻轻碰碰手,太美妙了。
——婚姻对性的影响要看婚姻生活如何——可以使之美妙,也可能糟透了。
——我喜欢婚姻。在婚姻里,每一次性经验都会累积,所以下一次更美妙,我曾拥有过最美妙的性经验是在婚姻中创造的。
——我结婚24年,几乎都很快乐。性生活一年比一年美好,一开始就美妙得不得了。
——我已经和妻子结婚30年,我的婚姻是一生中最成功的事,我怀疑是否还有别的婚姻像我的这么快乐圆满,目前我们比过去任何时间享有更多的性爱,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四五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