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的政治手腕(上)


格林斯潘的政治手腕(上)

/郑友林

 

2006131日,格林斯潘在美联储主席的宝座上刚好坐了6740天,在他的任期内已经经历了四位总统以及八位财政部长,而只有他稳如泰山,是名副其实的“六朝元老”和“不倒翁”。这位现年80岁的金融家,虽为共和党人,但是,凭借丰富的经济顾问经验、圆熟的交际手腕以及常常让人摸不着头绪的表达方式,令他在过去18年的美联储(FED)职业生涯中,显得游刃有余,悠然自得。

我们知道,美国于1913年创建联邦储备系统,从1914810日任命查尔斯·S·哈默林为首任主席以来,在过去的92年时间,已经有13位杰出人士担任过美联储主席,他们的平均任期为7年,其中,任期最短的只有13个月(如1933年的欧根·布莱克和1978年的威廉·米勒),任期超过十年的只有三位:迈克马丁(189个月)、格林斯潘(185个月)和马里纳·厄克里斯(132个月)。其他人的任期都在2-8年之间。所以说,格林斯潘的确以高龄就业创造了美联储主席任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从61岁上任,这个年龄恰好是一般人的退休年龄,格林斯潘在他人退休之际,不仅不是去颐养天年,而是登上美国经济金融权力的宝座,而且在美国的“经济总统”这个职位任职长达18年之久。他有何德何能?为什么他能够创造如此奇迹?这个问题一直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根据美国宪法,美国联邦政府没有权力使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活动,所以,政府对于经济的涨涨跌跌停停走走,白宫着急也没用。对于美国这样一个自由市场经济社会来说,总统每四年一换,又受制于联邦参众两院立法程序,实际上管不了多少事,跟美国人民切身利害没多大关系。对美国经济活动影响力最大的是美联储。美联储主席乃美国的“经济总统”。是地地道道的经济政治。

名义上,美联储对国会负责,不受党派政治的干扰,实际上,没那么简单。美联储主席受到当政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何处理美联储的独立性以及美联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对历届美联储主席最大的考验。在美国政治生态系统,一位政客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具有捞取政治资本的能力。所以说,搞政治,就是经营影响力。要谈格林斯潘如何经营影响力,就不得不提及他的两位人生导师——伯恩斯教授和兰德女士。

1944年,18岁的格林斯潘进入纽约大学商学院学习,他先后以最优秀的成绩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50年,格林斯潘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正是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第一位伟大的良师益友阿瑟·伯恩斯教授,后者在尼克松政府中担任美联储主席(任期为197021日—1978131日),格林斯潘佩服伯恩斯的学术成就和理论体系,也感激老师对他的指点,伯恩斯则欣赏弟子的锋芒与潜力,期待他鹏程万里青出于蓝。他们之间关系密切,1970年,当伯恩斯赴华盛顿就任美联储主席时,他希望有一位朋友能住进他的房子,而不想将房子卖给银行,格林斯潘于是贷款买下了他空出的房子。伯恩斯则把他入主美联储的一切过程和诀窍告诉自己的弟子。从70年代开始,格林斯潘就已经熟悉美联储的体制结构和运行机制。格林斯潘曾经对他人说,伯恩斯教授是他的恩师,也是对他的事业影响最大的人。因此可以说,格林斯潘与伯恩斯的友谊成为他后来进入美联储的重要原因。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故事:1974年夏季,赫伯特·斯坦告知尼克松总统他不想再继续担任经济顾问委员会(ECA)主席一职,白宫方面就此考虑聘请格林斯潘担任该职务。但格林斯潘坚决不干。可见,他热爱自己的公司和咨询工作,不愿意让公司失去像他这样强有力的领导人。这时,亚瑟·伯恩斯,这位格林斯潘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良师益友,出面相劝。伯恩斯对格林斯潘说:图森-格林斯潘公司成立20年了,假如这时离了创始人还不能运转,这就正好说明这家公司存在着严重问题。格林斯潘认为伯恩斯的分析语重心长,便同意担任这项职务,而这个经历恰好是格林斯潘进阶美联储的最大政治资本。

至于格林斯潘的思想根源,则主要来自安·兰德,兰德是一位一贯反对任何束缚资本主义发展因素的自由主义者。兰德原名阿丽莎·罗森堡,生于圣彼得堡(后来的列宁格勒),13岁那年移居美国。兰德的哲学观的核心是自由资本主义,并为此从伦理学上寻求依据,提出了“合理自私”的概念。她的信念是:在人们积极地追求他们各自自身的利益而不是追求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利益的时候,所形成的合力,才能最有效地对社会发挥推动作用。格林斯潘一接触兰德的思想,就大有深得我心之感,很快成了她的追随者。尤其使格林斯潘崇拜得五体投地的是兰德反对政府干预的激进立场。

1954年,格林斯潘加入汤森公司,老板是一位上了年纪的纽约债券交易人威廉·汤森,主要是为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经济预测和分析服务。1958汤森去世后,他接过了公司的领导权,他拥有一半股份,公司更名为汤森—格林斯潘咨询公司,此时他年仅32岁。同时,他也为自己赢得了华尔街“最精明的证券商”的美称。他开发了一批银行和制造业领域的大客户。他学会了如何使用复杂的定量技术去预测分析宏观和微观经济动向,通过向高层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经济分析意见和预测,在发挥自己个人才能的同时成了百万富翁,而且还对各层次的美国经济有了深刻了解,为其日后成为联储主席作了充分的准备。在之后的20年里,格林斯潘一直以这家公司作为自己在经济界驰骋的平台。可以这样讲,正是商海经历,打造了一个务实灵活的格林斯潘。

1966年的一个午后,格林斯潘碰到当年爵士乐乐队老板加曼特。加曼特已经改行从政,正忙着给尼克松竞选总统出谋划策。通过他的介绍,格林斯潘认识了尼克松,两人谈得很投机,都觉得相见恨晚。尼克松见格林斯潘说起国内经济政策头头是道,很是赏识,于是邀请他在自己的竞选活动中担任政策发言人。于是,他摇身一变,从商人变成了政客,开始在政界崭露头角。

19667月,他在兰德主编的《客观主义者》期刊上发表了题为《黄金和经济自由》的文章,预言美国将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那时候,美国经济在全世界一枝独秀,谁会在意这个无名之辈的痴话呢?连尼克松也只是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太多虑了。”格林斯潘备感失落,于是又回到华尔街经营汤森—格林斯潘咨询公司。

1974年,格林斯潘的预言灵验了,美国遭遇了二战以来最可怕的通货膨胀,经济陷入全面困境。焦头烂额的尼克松总统这才悔悟,连声惊叹格林斯潘是个“神人”,急急忙忙邀请他二度出山,出任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两周后,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继任总统福特并没有收回尼克松的任命,格林斯潘得以继续留在华盛顿。

    此时,格林斯潘刚好50出头,可谓年富力强。他不仅很有经济头脑,在政治方面也日趋成熟。早在1966年首次活跃于华盛顿时,他就已经充分地挖掘了自己的社交潜力,给福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番东山再起,他更是下了大力气赢得头面人物的赏识,对待有权力的人如同“对待病床上的病人那样关心体贴”。他原本连网球拍都不会拿,但当他意识到白宫的网球场是一个权力游戏场之后,便刻苦训练,终于成了一名不错的网球手。从此,格林斯潘声名鹊起,逐渐成为总统面前的大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