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齐鲁(组文 上)


  1、“天下第一村”的老商业街

  如果我说“天下第一村”,或许您不知道是哪里,但如果我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主演的电影《活着》里面的全部街景,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街道景色,您就会很明白了,这就是我今天刚逛完,然后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淄博周村区古商业街。

  今天早上起了个大早,睡眼朦胧的我们简单地吃了点饭,就匆匆上路了,从莱芜到淄博去。

  公路是一条刚修建的告速公路,没有了前几天的颠簸心里感觉很惬意,过了齐长城遗迹就是淄博界内,二百公里的路程两个多小时就走完了。

  进到淄博然后上周村赶去。事情很顺利地办完了,余下的时间,全然不顾路途的劳累,就是想到我们要去的周村古街看一看。

  周村是淄博的一个行政区,离政府所在地张店有十公里左右。在张店的正西方向。淄博是鲁中中有名的工业重镇,从街道两边的繁华装饰,也能看出城市的旺盛生命力。车行二十分钟左右就来到了天下的“天下第一村”的周村老商业街……

  人从远处就能看到一股古色古香的风景传来,青砖,绿瓦和琉璃瓦相间,在街口有一群人力车夫,在热情地打着招呼,我们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从东面街口步行而入。

  周村老城区内尚存的商业古街道,主要是绸市街、丝市街、大街、银子市、平等街、油坊街等。我们今天进的是“丝市街”和“大街”。因为这是两条现存最完整的街道。

  周村从商代建城,在古时此处有一条叫淦河的河流在西边南北穿过而周村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南来北往的客人一般从水路经此河而过,所以至唐代开始形成了初步的商市,明清到了繁盛时期。

  周村大街、丝市街吸引了山西、陕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客商的到来,一时形成日进斗金的盛况。人们用“打不破的潍县城、走不出的周村街”来形容周村的繁盛;又有“金周村、银潍县”、“天下第一村”等美称。周村大街北口上旧悬有“三齐重镇”横匾,这是一点也不过份的。徐文骧脍炙人口的《周村镇赋》,介绍的就是清初当时周村的情形,从侧面折射出这个商业城红红火火的局面。

  周村大街的谦祥益、泉祥、鸿祥、复聚号、裕茂公、瑞林祥等,都是天下闻名信誉很高的大字号。

  街到很窄两边的建筑相隔顶多有三四米,只见两面雕龙画栋商号林立每家的小店门口,几乎都有两个名称一个斑驳露离的老商号招牌,一个是现代味很浓的招牌,许多招牌还用灯箱制作。但已经没有了昔日繁华的丝市景象了。

  我们沿着丝市街往西走了约三百米,来到市心的丁字路口往西,是一条下坡的青石板路,很短街头矗立一古老的牌仿上写“下河”二字我想可能就是上面说的淦河了。

  沿着牌坊望下去,下面是一条车水马龙的马路,昔日河水淘淘的景象,却已经无半点痕迹了,我不禁在心里涌上来一股对人世间沧桑的悲情来。

  在丁字街道的中心,又有一个高大的牌坊,面南背北矗立着,二层的飞檐走壁,两条红漆的柱子,但柱子上已经光秃秃的,没有了任何字迹,我想按一般的习惯,两边应该有对联之类的东西,可能翻新给搞掉了也未尝可知。在牌坊的的横匾上,南北两面分别刻着“九达同衢”的金色字迹,使人能看到当年南来北往的商贾,操着各地的方言,沽物而易。

  此处向北就是就是“大街”,沿着已经铺了水泥路面的街道上缓缓而行,墙面上尽是斑驳的商号字迹,和各种夸张的人物和器具画,有一个墙面绘着几个仙女模样的女子,我特别注意了画面夸张地画出女人的两个乳房来。有些象敦煌飞天里的人物画手法,但体型上瘦削一些。另一个墙面上画着宝剑,芭蕉扇。短刀之类共八个器具,可惜字号已看不清了。我猜测可能是卖日常用的刀具器皿之类的杂货。还有一个店铺,墙面上画着菊花竹子荷花兰花四个面画,依然清晰的很,肯定是卖花草或着布匹一类。建筑的风格虽有差异,但大体相同,都是拱形的窗,上面留一排小窗口。我想可能是不同时代的拆拆建建,所以在建筑风格上稍有些改变了。

  “大街”比“丝市街”稍长一点,但也是一回儿走到了头,在北门的街尽头,也立着一个牌坊,行体和里面刚才看的差不多,上面有“大街”两字。我正抬头看着,坐在旁边一个人力车夫向我招揽着活儿,看他们的车的样子,是一种人在后面蹬着一个半截自行车,前面象一个铲车的样子的脚踏车,上面放一个垫子。人坐在或躺在上面,一边走一边浏览着四周的风景。正说着,一个带墨镜的小姐,就坐在这样的车上悠闲地看着两面的风景,走进去,人与车溶在一体,好象一副新版的油画。。

  我们已经走马观花的看完了,我们的车还要赶路,晚上我们已经住在济南了。济南离周村车紧紧跑了两个小时。朋友早已休息了,而我现在也抓紧完成了这个下篇……(22/03/2001 11:00pm jinan) 
 
 
  2、烟台山随想 

  有人说来烟台若不来烟台山,不算来烟台。烟台山是烟台市标志性景点,在芝罘区东北,面积8公顷,三面临海,我去过多次,现以记之,以飨朋友。

  若在市内乘3、43,46路车,可直达烟台山公园。将近终点,首先涌于你眼前的是一片蔚蓝的大海,一条沿海的公路,紧贴海边,公路的边上靠海一侧是一排石凳。远处的海里,轮船游曳,海鸥点点,矗立海边,极目远眺,看海天一色,会使您忘掉身后的繁华众生的世界。

  沿路左边而行,过一豪华之烟台宾馆,其身后就是烟台山。走右边门,5元门票价格,进去后是一条垛型围墙,这是当代仿古的建筑。拾阶而上,首先映于眼前的是一座1946年建的纪念碑,它清楚地记录了当年由许士友将军指挥的与日本占领军进行的胶东战役。

  越过纪念碑向北,是一做灯塔,始建于1905年,1986年重建的,共分十三层,现在依然是烟台港的进出标志。有电梯直达塔顶,虽然在山顶可以一窥全城风貌,但里面的建筑设计,使我怎么也不敢苟同。现在的瓷砖瓷充斥其间,使这个有近百年历史的,过去曾给无数的渔人指引方向的灯塔,变成了不论不类的东西。

  美的东西竟让一双俗手夺去了大部分美感,在心里总有一些失落。不过上面的望远镜,使您可以鸟瞰市区,海景,以及远处的庙岛,养马岛等等岛屿,多少可以袮补一些缺憾了。

  右转是一座古代的烽火台,这就是有名的明朝戚纪光戚大帅,为防倭寇而设的烟台山狼烟墩台。台顶是一个平台,四周是垛墙,台墙四周依然插着一面面的杏黄色的小旗帜,中间是一面硕大的戚大帅的帅旗在迎风招展,驻足台上,迎风而立,望远山近海,山海合壁,耳边依然仿佛听到了当年抗倭将士,战鼓擂擂,杀声阵阵,再看着西边山坡的残破不堪的日本军兵营,民族不屈的热血自然会陡升几分。

  灯塔的北面一座掩映在树木丛中的三层欧式建筑,就是原丹麦领事馆,现在正在装修之中,进的房门,里面装修工人在热火朝天地工作着,里面的一个个房门皆紧闭着,终于发现开着的一室,但新贴的白色的瓷瓦使人看不出过去的面貌了,这使我一阵难过!

  进龙王庙烧香,给自己许愿并求平安之后,向东续行。沿北面而东面的沿海,是一条沥青小道,环山而绕,两边是虬扎的冬青树,有两三米高,枝枝相接,搂住了路上的行人。看山上曲径通幽,红楼青舍,清静怡然.北坡绝壁,巨石横悬,形似舟船。旁依一石,恰若风帆居海中南望,倍觉真切,实为“造化奇观”。

  过房门紧闭等待装修的原英领事馆,它和丹麦领事馆一样,是列强瓜分中国,霸占烟台的苦难历史的一段见证。接着走到南面去看残破的冬园和夏园这两座洋别墅。我不知她们的主人,但我猜测这肯定也是两本厚厚的历史。

  东面的尖角,是惹浪亭,一个好听的名字。山下礁石浮海而出,搏浪迎风,沿台阶而下,过一个小栈桥,望桥下,海砺贴石,浅水涟漪,惹浪亭飞檐凌空,俯栏戏波,人与自然溶为一体。尽情欣赏着天海一色的时候,我回望烟台山,不回头望则已,只见山之半壁,一个钢筋水泥的洞门,出现眼前,显然是一个防空洞,或者海防大炮的藏身之处,但现在前面竟凉着衣服,门口堆积着车轮油桶之类,住在此处的人进进出出。一个生活人家,破坏了一部历史。我在羡慕他们住在仙山美景的同时,我又对此感到了无比的无奈。

  走遍全山,腿脚已疲累许多。回走的路上,路过一个标明海底世界的地方,问售票员,可是通到真的海下,得到没有是人工的回答后,自然不进,正在此时,两个操南方口音的女孩告诉我,别进,一点不好看!是的既然有大自然的造化,又何必看这些皱皱巴巴的糊弄人的东西?不看也罢!

  东面的山坡一个尼勒佛的坐象,其身右边腿给挖掉,作一个洞口,上书“佛洞”两字,门口是一个收钱的管理员。看着这位慈颜善目“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的尼勒佛,身下竟然挖一大洞,身被掏空,任人出入,多亏他是能容的佛祖!

  在观赏着美景,回味着历史的同时,我也在心里轻轻问着尼勒佛祖,他在笑这里的什么?( 2001-03-28 14:35:04)

  3、莱阳梨的故乡

  今日住在莱阳,莱阳位处山东的胶东腹地,是一个县级城市。莱阳又称“梨乡”,以莱阳梨闻名于世界。以前吃过多次的莱阳梨,但真正到过“梨乡”还是头一次。因为在古代,历朝都列莱阳梨为皇家贡品,从此而名扬天下的。

  从刚刚修建的潍莱高速公路直达莱阳,在近城的西面公路的两边,隔不多远就有一个小贩在路边卖莱阳梨。但因为天色已晚,就没有停车,所以昨天并无吃莱阳梨的口福。

  今日起的迟一些,闲来无事,倒心里惦记着那莱阳梨,买点再尝尝吧,宾馆在市区的边上,步行不一会儿就来到,长途站对过的集贸城,走到集市的头上,就看到了几个卖莱阳梨的摊子,一问价钱比家乡的便宜许多,而且在家乡还不一定经常买到。

  买了一箱乐呵呵地跑回去,宾馆的门卫老头问我多少钱买的,
  “三十元一箱”,
  “贵了,二十元就买的到!”

  可能是外地人吧让他杀一下也可以了,我心里想就是多少钱,我也买定了,就想吃它了。莱阳梨是一种“鸭梨”,看着长的象葫芦样的,福泰泰的莱阳梨,不勾起你的谗虫才怪呢!

  清脆爽口的莱阳梨,被我和同行的两个朋友,一下子一人干掉了两个。水多而味美,吃着真有一种“千万个毛孔无一个不舒畅”之感。

  梨乃万果之宗,此梨堪称梨之极品,美哉此梨!

  听说每当谷雨时分,在城周围和乡下,千树梨花绽放,蜿蜒数十里的梨园如云似雪,古有“千树梨花千树雪”的诗词。每当此时,海内外游人踏青赏花,流连忘返。因此,莱阳人把四月二十日定为梨花节呢。

  至于莱阳,我还知道著名画家孙墨佛先生也是莱阳人呢。(2001-03-24 21:22:51)

  4、齐长城

  今天我来到了山东莱芜市,莱芜是一个新建的地级城市,只有莱城和钢城两个区。莱城区就是过去的老城区了,而钢城区就是莱芜钢铁厂的所在地。在忙完了业务之后,中午去品了莱芜的特色菜肴“山鸡”,山鸡可是纯正的猎人在山上打来的,肉紧而浓香,味道也够鲜美的。席间我无意问起了莱芜有什么好处去。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经朋友的一再邀请,我也就顺水推舟,让他们带我参观一下齐长城了。

  莱芜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可能还是历史课本里介绍的解放战争时期,震惊中外的莱芜战役,使我最早知道莱芜这个地方。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发生了著名的“长勺之战”,曹刿论战就是说的这场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离城区二十多里的一个乡下。但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就没有去。

  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近一个小时,眺望窗外,冬天的影子还没有消退,远处的山峦尽是光秃秃的一派土黄的色彩。路两边是一些稀稀落落的农户,房屋依山而建,路上不时有几只家鸡,在路中间安详地读着方步。

  司机在一个村庄的路口停下来,告诉我们这就是青石关村,在村的头顶上几个山头连绵成一片,山上裸露的石壁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出祥和的光芒来。

  沿着一条山路蹒跚而上,一边听着一个莱芜文化馆的朋友,对齐长城的断续的介绍。。。

  在战国时期,齐国西部的边境线上,有一条长达1000多里的长城,统称齐长城。它起于今长清县古济水河畔的锯防,沿着绵延的山岭迤逦东去,再东贯而去直达胶州湾。

  齐长城入经莱芜百余里,西自八麻峪,往东经大槐树、鹿野、上游、茶叶、腰关、和庄六个乡镇,从青石关村东南进入博山境内。宛如一条巨龙,随山势迂回曲折,蜿蜒起伏。据《莱芜县志》记载:“齐长城”西有天门关(鬼门关),中有锦阳关,东有青石关”。

  上的关来,一阵冷风习来,走热了身子激棱棱地打了两个寒颤,因为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以及人为破坏青石关只剩下了断壁残垣,但依然没有消沉地矗立在石径半绝的山顶,走到关顶看四方,壁立千仞,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人难过的战略要塞。此关今存残缺的乱石城墙,墙基宽7米多,高度不一,高山陡峭处仅2-3米,山岭低洼处高达5-7米,后面都设有站墙。垛口大小不等,形制各异。防门全用青石砌成。圈门尚存完好,但上防楼已不复存在。东去300米现有残垣一节,距之1500米还有一段较完好的墙段。据朋友介绍,早在1957年,青石关及其东段城墙被划为保护段,但只有近几年才进行了小规模的修缮。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这样描写青石关:“身在饔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蕹自兹去。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蒲诗虽是写的青石关,但我们从中足可窥见齐长城的险要之势了。

  太阳要落山了,整个群山渐渐地染上了落霞的红色,可以看到远处飘上了缕缕炊烟,我们也起程归来了。回头远望在渐渐朦胧的青石关,我在想可能齐长城永远也没有秦国的万里长城,那样壮观,那样扣人心魄。但齐长城作为民族的伟大创造力的象征,作为一段沧桑历史的见证,是不应该在历史的车轮下,失去自己的历史地位的。(2001-03-20 19:27:15)

  5、小城里的公园

  下午没有什么要处理的事情,于是又向朋友打听起来,莱芜除了几个在乡下的风景区外,在市区有什么可玩的地方。朋友干笑了一下,哎,小地方没有好处去的,到红石公园散散心吧,步行并不多远就到了。既无多事,利用一点时间去看看也好,我想着,拉一个朋友就走。

  街上尘沙飞扬的很,街道两面的冬青树上,都遮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但街面倒清洁,路两边几个摆地摊的,在卖着盗版的书,廉价的很,随手翻了一下,看到没有感兴趣的后,在小贩的白眼下静悄悄地走了。交通混乱许多,但两边参差错落的楼房,还是映衬着这个小城市的一些生机来。

  不一会儿,来到了街心的红石公园,门口的两个硕大的石狮子,加上正门古色古香的雕廊画栋,却给人一种朴素而不做作的味道来。

  进的门去,里面的空气清凉了许多,看假山上嫩芽静静地抽出,知道春天还是来了。里面的游人还算多,但整体的风景却普通而令人乏味,一些设计和布局在美观上也不敢令人苟同。公园中间是一个湖,水显出了暗绿的颜色,近看却也清澈,湖面被一条桥隔成了一大一小两部分,城中的一条马路穿桥而过,多少还是带进来些许喧嚣。这个公园如果在大城市,顶多是一个街头绿化布置的比较好的一段,但在这里,鲁中的腹地,却是当地人的唯一的一个消闲之地。

  湖心有一个小厅,四周是几只石雕的天鹅,在水面上摆出了各种嘻水的动作来,雕刻人应该说是能工巧匠一族,但石头再美也是毫无生气。于是随便捡了个石凳在湖边坐下来,傻呆呆地看着湖心。湖对面远处有几个青年,在看似闲散的钓着鱼,用当地硬硬的口音,大声地闹着。但感觉一点不象钓鱼的样子,我心里想。。。

  随便问一个老者,问他此园为什么叫红石公园,他有些得意地告诉了我,你看湖边的那些石头,是不是红色的?我这才注意了那些显露在水上的石头,是红色的,酥酥的好无棱角,宛如一个好无脾气的女人,红晕满腮,秀气的令人耐看。

  老者又介绍说,很久以前,这里湖面很大,曾是一个天鹅湖来着,只是人烟多了,天鹅也不在此落脚了。人进自然退,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我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在里面不到一个小时,感觉太懒散,就原道而回,出的公园门口不多远,就看见许多人在上公园中间的桥上跑,趴到小湖的一边在向里看着,我和朋友有些好奇,也返回来。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在小湖里有一个少女跳湖自杀,被人救起来,我看到的时候,女孩躺在湖边的石岸上,穿着毛裙皮衣,在当地算时髦的了。几个人正准备向上面抬。几个当地人的嘀咕声传到我的耳朵里,知道是当地一个大宾馆的人员……

  为情,为财,还是别的?快走吧,别多想,也别多看,还是在脑海里留一些轻松为好! (2001-03-21 20:12:07)

6、沂蒙山里的故事 
   
  (原作于2000年)

  大约是十年以前了,有一次我经过沂蒙山区,看到了一幅景象使我总也无法忘怀。

  那是一个晚冬的季节,我们几个人因为有事,就穿过沂蒙山区。

  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蹒跚而行。那个时候沂蒙山区还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没有象样的公路,更不用说现在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了。接近中午时分,车子在一个丘陵地带的山岭上小住,路边是一个村庄,说是村庄,其实也就是几户人家。在瑟瑟寒风中,紧贴路边的漫坡上。

  路边有几个可能远古时代就留下来的大石头磨,一个少妇站在磨边,一只手里拿一个扫东西用工具,一只手里拿一条脏兮兮的鞭子,一头老驴,灰灰的皱巴巴的驴身子,身上套一个枷锁,在拉着石头磨,机械的沿着磨转圈子,如果老驴稍微慢一点,“叭”一鞭打上去,老驴又呼呼地紧紧的赶几步。

  但最使我不能忘怀的,是老驴的两只眼睛,竟被两个当地人手工做出来的,花花绿绿很漂亮的小圆布盖子遮住了。

  可能是城里人从未见过乡下的这一“奇观”,我们几个人站在旁边看了许久,看着看着我动了恻隐之心。就问那个拿鞭子的少妇,为何把驴眼给遮起来,少妇解释说,怕驴晕!

  她又解释说,不过这头老驴拉了几十年的磨了,每天如此,已经不怕晕了。不解释还好些,一解释我更有些不解了,忍不住又问她:

  “那为何还遮它的眼睛呢?”

  少妇有些不好意思地又说,怕它老是吃粮食。人都不够那能让它来吃呢。啊,看来主要原因,还是怕驴吃粮食,与人争嘴了。

  ……

  我们又上路了,回头看看,老驴还在往复地拉着它的大磨,而我的心更有了一些沉重,看看路边那些贫困的稀稀落落的山村,想着老祖宗留下的石头老磨,我当时直感觉这眼罩,也在罩着我们的眼睛,大磨也在我们的心里碾过……

  多少年没再到那一个地区去了,不过前段时间从报纸上了解到,沂蒙山区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查了一下,有一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也穿过那个地区。我在心里想,最好那个大石头磨修路碍事,当然如果早就不用了,那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