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幸福未随生活富裕而降临


 

人类到了今天,家庭像是面临着无可避免的衰落。人们原以为到了物质的普遍富裕,大家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可结果未从所愿。现在的事实是,富裕是富裕了,可幸福并未随着物质的富裕而普遍降临。家庭的外相几近美满,大别墅小汽车应有尽有。以此来推断生活在家庭里的人同样美满,就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家庭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物质单方面难以造就幸福的家庭。电影《美国丽人》透过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揭示出代表美国比比皆是的中产阶层的两个家庭,貌似幸福生活的背后,潜在着深重的危机。感情失和而且粗劣,吸毒与暴力渗透到家庭,痛苦和烦恼阴云般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危机一旦爆发,家庭也就破碎。对危机,浑然不觉是昏者,视而不见是庸者,面直正视是勇者,了知真相是能者。能真正度过困境,走出危机才是智者。电影在全美普遍引起轰动,正是因为许多人恍然大悟危机就在身边或就在自身。不能不关注,不能不沉思,不能不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美国人有着务实从善的心态。

家是人类仅存的也是最后的一块私人空间。全球化也罢,地球村也罢,人总不能整日生活在公共空间里。人需要有衣冠端整的时候,也需要有赤裸随意的时候,要有一块面对自己的私人空间。家庭就是一块受法律保护的私人生活的空间。既然是私人空间,外人只能观其表面,不可能清楚人家究竟生活的怎么样。家庭的健全事关社会的健全,可家庭内部产生了危机,有了问题,又无从知晓,无权干预,实在是个两难的问题。电影让人介入两个家庭的私人生活,让人看到危机并非源于天灾人祸和惊天动地的大事,就在平凡的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潜伏并积蓄着。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深受煎熬,外人难以觉察。加之家丑不可外扬,家私不便过问,只有到了家庭危机爆发了,旁人才大吃一惊。家庭一旦形成了感情危机,事实上已经处于不可调和的境地。自救虽然困难重重,但也是唯一的解救之道。真正是,世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

家庭生活是夫妻的共同生活,如果形成危机,就不只是那一个人的原因。许多问题都发生在共同生活的双方,都想改变对方,要求按自己的愿望生活。其实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各自都想改变对方,非出毛病不可。莱斯特一家三人,同在一张桌上吃饭,同坐一辆自驾的轿车上班上学,看上去是多么幸福的一家,可谁能想到他们互相埋怨孤苦无助呢?莱斯特埋怨妻子小看他,无视他的存在。妻子卡罗琳埋怨丈夫窝囊无能,气恨他是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女儿珍妮埋怨父母不能给自己作榜样,家里缺少自由和温暖。埋怨是因为不称心不如意,埋怨并非不是事实没有理由。问题是只埋怨指责对方,唯独不埋怨反思自己。如此下去,只能在不断的埋怨中积累和加深埋怨。本来家是个喧嚣世界中还算宁静的小天地,人在外面劳累了受气了,到家里可以放松一下休息一下。唯有的私人空间被埋怨充塞,个人又成了自我封闭的个人,只剩内心才是自己的天地。最基本的性生活都无法达成,与妻子同床却只能靠自慰解决,真是从本质上失去了家与夫妻的意义。家庭是个小小的共同体,夫妻双方倘若都凭个性各行其是,就难于共同生活。试图改变对方必败无疑,求同存异才是上策。改变一下自己,包容一点对方,像两个球各自削出个小平面,才能紧紧贴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

在现实生活中,家与家之间总有个比较。怎么比?无非是功名与财富。全在物质这个向度上,家庭幸福与否的真相容易被掩饰或改写。名流家庭,富豪排行榜,社会对家庭的评判只能如此浅薄。追求功名与财富,丈夫当然更有责任。事业的成功是成功男人的标志,也不存在异议。问题是追求总有成败,胜者总在少数,真正站在事业顶端的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莱斯特也许曾经奋斗过,但终究是个普通人,在一家杂志公司服务十四年未能胜出。相邻的海军退役军官也是个不得志者,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想让儿子按照他的愿望去生活,这样的一厢情愿难免要失败。一个男人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已经深感失败的窝囊,只能将苦涩默默咽下。妻子渴望丈夫成功,是人之常情。丈夫成功,妻子骄傲与荣耀,更证明自己眼力的不错。生活在功成名就中,受人赞美和羡慕,当然是人生的美丽。可是,事与愿违的事经常发生。渴望成功却不能承受失败,往往是常人的通病。拿成功男人来打压和嘲笑丈夫的失败,不能不说是女人虚荣和刻薄。被妻子骂窝囊废的男人,如果无动于衷才是彻底的窝囊废。甘受窝囊废之辱,而唯唯诺诺地迁就妻子的不近人情,是一种残忍的压迫。莱斯特就过着这么一种日子,不在忍受中死了心,就会在忍受中反抗。

卡罗琳着迷于成功,成功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追求。对丈夫失去了信心,渴望自己在经纪房产上的成功近于疯狂。为了成功,她可以付出一切或放弃一切。她对成功的同行顶礼膜拜,轻松敞开了自己的身体。她对丈夫冷嘲热讽,甚至视为追求成功的障碍。被丈夫发现了偷情,起了歹毒之心,可能就大祸临头了。追求成功无非是为了生活的幸福。幸福生活是目的,追求成功是手段。当追求成功成为目的时候,一切都面目全非了。物质和功名的贪婪,客观上会导致感情的弱化甚至死亡,美好生活的目的终将成为泡影。中国古人说过知足常乐,现在许多人还津津乐道,想必定有耐人寻味的道理。知足常乐不是一种甘于平庸的消极,是人对贪欲的自我克制,是对生活追求的自我确定。贪欲是一种超越现有的无限扩张。对功名不顾实际的疯狂追求,源于贪欲的自我膨胀。物质的超限度追求是没有限度的,贪得无厌的心态上永远开不了幸福的花朵,结果只能在不满足的疲倦中走向生命的终结。人是有限度的,用于生活的物质也是有限度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的物质限度上,是要靠精神来提升的。人到中年,不惑而知天命,应该成为懂得生活的智者。可以划上句号过日子,把人生的一切看到头,然后回过头来过好眼前的每一天。幸福在当前,未来的幸福只在未来。身体与精神的宁静与无扰,该是幸福的所在。

四十岁的莱斯特,应该说正处在黄金时期,正处在人生的顶点。像爬到了山顶,望望四周景象,从哪个方向下山,走哪条路下山,还有最后的选择。他不想再维持现状了,想过自己的生活了。起因是在女儿的学校,看到球赛拉拉队员女儿的同学安吉拉,为她的美貌触目惊心。像冬眠的心被惊醒,想入非非地做起的玖瑰梦。他与安吉拉有着玖瑰花瓣的艳情,其实都出于他的性幻想。有了梦,心活了,生命又有了新奇和活力。他开始反抗庸常,恢复了本来面目。莱斯特是个地道的普通人,他卑微、狡黠,但不失善良。他向公司老板勒索了一笔不小的钱,辞职去了一家快餐店当店员。他偷看女儿的电话号码本,想跟安吉拉打电话。他悄悄躲在女儿的房门外,偷听女儿和安吉拉对自己的议论。他不满逐渐衰老的身体,开始了长跑和健身。他自得其乐听摇滚乐,甚至恶习萌发去享受吸大麻的快感。他开始无视妻子的指责,不顾妻子的脸色,心甘情愿走向了妻子愿望的反面。他只想对自己负责,只想这样普通的生活。人各有志,他有权为自己选择这样的生活。不过当安吉拉真的愿意付出身体的时候,他还是想起了作为父辈的身份,善良的本性使他放弃了心中的梦想。

两代人之间的感情距离,已经遥远到陌生。彼此理解不易,交流更是困难。性与毒品泛滥,明显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心身健康。女儿珍妮逆反心理很重,心情有些抑郁,对父母一肚子不满。安吉拉一味卖弄美色,虚幻地吹捧自己的性经历,以为自己的美色能够征服任何男人,以为自己能成为模特靠美色吃饭。退役军官的儿子瑞克,整天拿个摄像机偷拍珍妮,拍摄死了的白鸟,拍摄随风舞动的白色纸袋。他有冷静独特观察生活中美的一面,也有吸食和贩卖毒品大麻的另一面。他们还都在中学里读书,对父母只图照顾,不求理解。他们自我意识浓厚,只重视自身的快乐。他们凭感觉行事,依情绪生活,没有什么信仰,也不再像父辈那样追求事业有所作为。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对父辈来说是希望的失落,对社会来讲也是个值得注意问题。两代人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当然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如此观念不同,行为各异,感情不合,使人们看到了家庭危机还有着外部的时代原因。

幸福美满的家庭,人人梦寐以求。美满失于危机,可见危机总跟家庭相伴相随。成败在己,不能怪这怨那自寻解脱。家庭生活需要物质的构建,但在追求财富的时候,不能漠视精神的需求。在家庭的空间里,物质生活占用的空间大了,精神生活就会受到挤占而萎缩。物质和精对于家庭,就像车子的两个车轮,离开了谁都寸步难行。物质普遍繁荣,生活普遍富裕之后,精神尤其不可缺失。物质匮乏不一定导致家庭破碎,而感情破裂必然导致家庭破碎。精神好像是家庭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家庭就徒具空壳了。离婚不是对危机的有效解救,是以牺牲家庭为代价的痛苦结局。一个家庭,夫妻的目标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上的冲突。不要自顾事业的追求,将责任和义务搁置一边。矛盾和磨擦总是会有的,不能眼睁睁看着危机走到最后的绝地。不要老是盯着对方的缺点,不要将对方的缺点集中起来看对方。将一个人的缺点都集中到一块而无视其他,世界上除了自己就不会有好人。还是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沟通,还是倒过来想一想,多找找对方的优点,多看看自己的不足,这样感情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将心比心,是修复感情的基础。尊重和关心对方,是走出危机的根本。物质更加充裕的未来家庭,更是精神和感情主导着家庭的生存、发展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