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学生拿到特困补助为什么更困难


    大学校园是每一位当代学子期待的港湾,再加上现今社会的要求与压力,上大学则以从理想变为了必要,而高昂的学费及相关费用使得许多人与大学擦肩而过。为解决这一问题,随之而来的教育补助金下发,使贫困的学生有了物质上的转机。当然了,拿一个小的范围来说,就以一个班级来说,贫困补助的金额有限,发放的名额也是寥寥无几,为使这笔钱支持应该支持的人,申请贫困补助金的同学则要求把自己的家庭成员及相关背景(性别、年龄、收入等)一系列情况一一叙述的淋漓尽致。若为单亲,还要介绍相关的情况。要是有哪个商家对某人或某些人进行了“教育援助”的话,还得开会表彰、宣传及对受“助”者的关于上述情况叙述、感慨及承诺。

    受“助”者往往因为自己的家事被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知道的太多而不能很融洽的融合与他的集体生活当中。从医学的角度上说,这算不算心理阴影。丰富的业余集体生活没有了,陪伴受“助”者的只有万卷书。这些人中将来也许就是硕士,博士或者其他什么的,但不知道这个阶段的经历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家庭环境及背景赤裸暴光式的资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致,这种方法的资助不知道是援助还是怜悯,难道真的是为了资助金公平正确的发放?如果只为这一个因素,能否采用适宜的路呢?医生给病人治疗某些病状的时候有尊重病人隐私权的方法或者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