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跨国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影响因素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并购的特点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FDI)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新建或称为绿地投资(Greenfield);另一种是跨国并购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所谓跨国并购是指一国(母国)企业基于某种目的,通过取得另一国(东道国)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份),对另一国(东道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一定的或完全控制行为。跨国并购是国内企业并购的延伸,是企业间跨越国界的并购活动。
回顾全球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并购浪潮主要发生在美、欧等发达国家国内,跨国并购并未占据主导地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逐渐增多,1995年全球跨国并购以1866亿美元之巨首次超过“绿地投资”,占当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额的56.2%,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000年跨国并购金额为11440亿美元,占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额的90%。纵观90年代以来的跨国并购浪潮,主要有以下主要特点:
1、单项并购规模达到创记录水平,形成了一批世界级超大型跨国公司
《世界投资报告》将金额达到10亿美元的交易列为大型跨国并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跨国并购中,单个并购的规模呈扩大的趋势。1991年大型并购有7项,并购价值为204亿美元;1995年为36项,并购价值为804亿美元;1999年高达109项,并购价值为5008亿美元。1998年5月德国戴姆勒�梅赛德斯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以393亿美元的股票价值实现合并,创造了工业跨国并购的记录。当年下半年,英国石油公司出价550亿美元收购美国阿莫科公司,使这一记录大大提高了一截。1999年沃达丰公司以659亿美元并购美国AirTouch公司再次将此记录刷新。2000年出现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超大型并购:美国的传媒巨头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两家跨国公司并购额达到1650亿美元,沃达丰和曼内斯曼的并购金额达1430亿美元。
在并购规模不断升级的过程中,产生了世界级的超大型跨国公司。在1987-1999年期间,完成最大跨国并购交易的前10家TNCs占并购交易总价值的13%。由于近几年的巨额交易,这一比重从1996-1997年的15%上升到1998-1999年的31%。
2、发达国家,尤其是美、英、德、法等国成为跨国并购的主角
从地区来看,全球FDI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是外国直接投资的首选目的地,占全球流入的75%以上。而在发达国家内部,无论是流入还是流出,都集中在美、欧、日“三巨头”之间。2000年,“三巨头”占世界FDI流入的71%,世界流出的82%。跨国并购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2000年全球跨国并购总值与FDI总流量的比值达到了4/5,其中,发达国家这一比值超过了90%。
再从国别来看,9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是最大的并购者,但从1998年开始,英国跃居首位,美国成为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2000年,德国Vodafone
AirTouch 接管Mannesmann,成为欧洲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在2000年跨国并购中,按收购方金额计算,英、美、法、德四国分别为3824.2、1592.7、1687.1和586.7亿美元,四国总和占全球跨国并购总额的67.2%。更须注意的是很多大宗交易是在美英间进行的,它们彼此既是并购者,又是被并购者。
3、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
按出售方所属部门/行业统计的跨国并购出售额计算,在1990年全球跨国并购交易总额中,第一产业(初级产业)仅占3.4%,其中95.7%是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并购;第二产业(制造业)占50.1%;第三产业(服务业)却占46.5%,其中的51.8%是金融和运输、仓储与通讯;2000年以上各比重分别为0.8%、88.7%、25.5%、73.6%和65.2%。2000年服务业内部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电讯、金融和商业服务领域;制造业内部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化工、电子及设备和石油产业。按行业划分,2000年列前几位的依次是:电气和电子设备、食品、石油和核燃料、化学和化学制品、汽车和其它运输设备、木材和木材制品和精密仪器等。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也日益成为跨国并购的重点,其中最明显的行业是通讯产业和制药业。 2000年欧美通讯业出现了跨国并购潮,如法国电信公司用350亿美元收购了英国第三大移动电信公司奥兰治公司,德国电信用507亿美元并购了美国声流公司,2001年惠普与康柏合并等。
4、股票置换成为跨国并购的主要交易方式和手段
换股方式是指并购方增发新股换取被并购企业的旧股,它不仅比现金并购方式节约交易成本,而且在财务上可合理避税和产生股票预期增长效应,此外在两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可以相互冲销,不涉及巨额现金的国际流动。因此,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环境的日趋宽松,特别是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以换股进行并购交易的方式风行全球。1990年现金交易在全球跨国并购项目总数中占94%,占总金额的91%。可见当时的跨国并购仍以现金支付为基础。到了1999年,虽然现金交易在全球跨国并购占项目总数高达98%,但交易金额只占总额的比重下降到了6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以换股方式进行并购交易越来越多,其占总额的比重出显著提高,1999年换股金额占总金额的68%。2000年,美国以股票或股票加现金方式支付的部分占到72%,而日本的这一比例也上升为67%。
5、横向并购是跨国并购的主流,大大提高了行业市场集中度
在新一轮的跨国并购浪潮中,无论是从并购企业数还是从并购值看,横向并购均占第一位,其次是混合并购,最后是纵向并购。1990年水平并购值占总值的55%,到1999年上升为70%。混合并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影响下曾经很活跃,但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公司经营战线开始收缩,混合并购开始下降,1999年占跨国并购总数的27%。纵向并购的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处于10%以下。
由于并购,在汽车、银行和制药等诸多行业中,集中程度大大提高。例如通过并购,十大汽车制造商在世界汽车销售总额中的比重由80年代的60%左右上升到1996年的69%,1999年这一比例更上升至80%;在银行业,1996年按资产衡量的最大25家银行占最大1000家银行资产的28%,而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3%;在制药业,1999年最大5家和最大10家制药公司分别占世界医药产品销售总额的28%和46%,而1995年分别占19%和33%。
二、跨国并购的动因
要解释跨国并购的动因,首先必须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即跨国公司为什么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后,我们才能去研究跨国并购的动因问题,即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时为什么不采取绿地投资采取跨国并购的方式?
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理论分析
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有了重大进展。其中代表性的有:
(1)垄断优势论
斯蒂芬·海默(S·H·Hymer)于196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从实证研究美国跨国公司入手,首创了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垄断优势和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时,会遇到诸多障碍(如语言、法律、文化、经济制度的不同等),与东道国相比,跨国公司在这些方面处于劣势。因此,跨国公司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就必须拥有某种垄断优势(如技术、先进管理经验、规模经济、信息、国际声望、销售等优势),这些垄断优势足以抵消上述劣势,因此可以保证其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取丰厚利润。
(2)寻求内部化
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卡森(M·Casson)于1976年在其合著《跨国公司的未来》中提出了新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内部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的交易性失效,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促使跨国公司进行交易内部化的活动。由于市场不完全,企业在让渡其中间产品时难以保障其权益,也不能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其资源,以保证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学者马吉(S·P·Magee)于1977年发表了《信息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报偿理论》,对内部化理论作为补充。马吉认为,产品开发、工艺更新和市场动态等都属于信息范畴,而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共享性,专利制度对技术的保护作用有限,所以,企业为保证其在信息投资中取得更多的收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已有信息内部化以取得充分报偿。
(3)国际生产折衷论——OLI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论是跨国公司问题专家约翰·邓宁(J·H·Dunning)教授于1977年发表的《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中提出来的。其核心是: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三种优势,即所有权优势(O)、区位优势(L)和内部化优势(I),即OLI优势。
所有权优势为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而国外企业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和金融优势等。
区位优势是跨国公司在选择海外公司的国别、地点时必须考虑的东道国或东道国公司所具有的各种优势的反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优势、经济条件、社会与制度优势。区位优势的大小不仅决定着一国企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投资地区的选择,还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和部门结构。
内部化优势是指由于某些产品或技术通过外部市场转移时会增加交易费用,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母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进行中间产品的转移,就会防止市场缺陷的冲击,从内部化中获取高额利润。
邓宁认为,如果企业仅拥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则只能进行对外技术转让;如果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选择出口贸易是较好的方式;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则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参与国际经济的最好形式。
2、跨国公司为什么选择并购而不选择绿地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只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什么要进行跨国界的经营活动,但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既可以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绿地投资来实现,那么跨国公司为什么要选择前者而不选择前者呢?
(1)并购能使企业迅速获得新市场和增强市场力量
一方面,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迅速获得新的市场机会,在不增加行业生产能力的情况下达到临界规模。通过接管一家公司可以立即利用现成的当地供应商与顾客网络,并获得相应的技能。这种动机对于跨国公司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离开母国市场时,对当地市场状况知识的需求增加了。
另一方面,并购能给企业带来市场权力效应。在具有寡占特征的市场,追求市场力量和市场支配地位也是进行并购的推动力量。通过横向并购活动,跨国公司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凭藉竞争对手的减少来增加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跨国公司的纵向并购可以通过对大量关键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和企业的差异化优势。
(2)通过并购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效率
追求协同效应可以是静态的(如某一时点上降低成本或增加收入),或是动态的(如加强创新)。前者包括:管理资源的整合,如合并后办公设施与人员的减少;利用彼此的营销和分销网络来增加收入;采购协同,即加强讨价还价的实力;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导致成本下降;避免重复进行生产、研发或其它活动。动态协同可能涉及到互补性资源和技能的配合,以提高跨国公司的创新能力,从而对销售额、市场份额和利润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对于诸如汽车等竞争压力强、价格下降、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追求静态的协同效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在技术变化迅速的行业和由创新驱动的行业,如信息技术制药业,动态协同的作用可以是至关重要的。
(3)较短时间内发挥规模效应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生产规模经济效应。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并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购也使跨国公司有条件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前提下,集中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工厂中进行单一品种生产,达到专业化水平;并购还能解决专业化生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各生产过程之间有机地配合,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企业的经营规模效应。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可以针对全球不同的市场进行专门的生产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能集中足够的经费用于研究、设计、开发和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迅速推出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此外,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大使得其融资能力大大提高。
(4)通过并购重组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理论,是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麦尔(Gary Hamel),首次提出来的。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核心竞争力具有独创性、不断更新性、系统性、难以模仿性等特征,这保证了企业在所处行业、领域能够长期具有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培育核心竞争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在跨国公司内部通过长期的自身知识积累和知识学习,逐步培育起来;二是从通过外部并购具有核心竞争力或具有相应资源的企业,经有效重组、整合而得。与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跨国并购具有时效快、可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尽管要完成从搜寻对象到实现并购、进行资源重组、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费用,但这比通过自我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还是要快得多;对于那种跨国公司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另一企业时,并购就成为跨国公司获得这种知识和资源的唯一途径。
三、影响跨国并购的主要因素
跨国公司除了具备上述动因外,企业的外部环境是对推动企业跨国并购的重要因素。影响跨国并购的主要因素有:
1、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重,将各国的生产、贸易与消费纳入一体化之中。由在国外拥有80多万个子公司的6万多家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拓展,控制了40%的全球产出,60%的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反过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这使各国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界限日趋模糊,跨国公司的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它们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在更残酷的国际竞争中生存。跨国并购是其拓展全球市场、在竞争中取胜的一个杀手锏。
2、技术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对世界经济发高速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是影响跨国并购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技术进步使跨国公司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经营活动得到更好的协调和管理,从而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并购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利用电子商务有可能重新安排供应链,缩短了商品进入消费领域的环节;技术进步通过降低运输成本、信息与通讯成本,从而大大缩小了经济空间等等。结果是跨国公司可以更有效率地进行跨国并购。它们可以在国际生产体系内部进行更好的联络,更便宜地进行跨国界的商品和人员的转移,可以把生产和管理过程进行分解并在不同的国家重新布局,以实现成本的最低化。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反过来也使跨国公司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促使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并购。在大多数行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与日俱增,而且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吸收和发展新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跨国公司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以保持其创新领先地位,开拓新的技术领先领域,赶上新知识、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步伐。在一个以技术变化快、高风险研发项目开支不断增加为特点的环境中,许多跨国公司感到有必要通过跨国并购来分摊创新成本,获得新的技术资产以增强它们的创新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跨国并购愈来愈验证了这一点。
3、各国外国直接投资管理政策的调整。外国直接投资管理政策的调整主要包括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一些行业解除管制。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市场范围,从而吸引了企业设立子公司;另一方面市场的透明度也得以提高,从而降低了跨国并购的成本,促进了跨国并购的迅速发展。外国直接投资政策既包括绿地投资也包括跨国并购。在跨国并购投资方面,全球普遍的政策调整主要包括:取消必须成立合资企业的规定、取消对外资不能占多数股权的要求和取消对外商不能享有所有权的规定,等等。同时,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诸如电信、运输、电力、金融服务等服务行业放松了管制。据统计,1991~2000年,各国外国直接投资制度共引进了1185项管理上的改变,其中1121项是朝着更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的。仅2000年,就有69个国家作出150项管理上的改变,其中147项是有利于外国投资者的。
4、资本市场自由化的推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资本账户的自由化,对跨国借贷和证券投资不再进行限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也开始进行了资本账户的自由化。资本市场自由化为跨国并购解除了制度障碍,从而促进了跨国并购活动更广泛地进行。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的增加对跨国并购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发行股票和债券对跨国并购的融资比重越来越高,公司基金和风险投资的发展成为中小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UNCTAD,2001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UN,2001.
UNCTAD,《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美]J.弗雷德·威斯通、[韩]S·郑光、[美]苏姗·E·侯格著,唐旭等译:《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英]萨德沙纳姆,《兼并与收购》,中信出版社,1998年版。
唐任伍,《世界经济大趋势研究——21世纪中国东亚与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林生,“跨国并购与中国外资政策”,《世界经济》,2000年第7期。
作者简介:
唐任伍,男,1954年12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王宏新,男,1976年2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2001级博士生。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 唐任伍 王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