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河北省公益性文化事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建议


      文化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类产业,具有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公共需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属性、双重职能,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社会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由于文化具有经济价值的基本属性,决定了一切文化资源、资产都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经营开发,经营性开发与公益性服务都是为了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提高文化生产与服务效力。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公益性职能为主,主要是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在运作方式和资金来源上与经营性文化业有一定的区别。但公益性与经营性不是截然分开和根本对立的。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是可以转换和统一的。从发展趋势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和调节作用的增大,国家纯公益性的职能在不断调整和缩小,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和调节作用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
正确认识文化事业的双重职能,澄清文化发展上的认识误区
      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模式在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
      第一,认为文化事业是公益性事业,公益性事业应由国家财政供养。根据公共财政原理,对于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国家公共部门,其所需经费应由国家财政供给,事业发展靠财政投资。纯公共社会管理与服务部门,其产品和服务基本不进入市场,不具有商品属性,这是区别公共性与非公共性的惟一标准。根据公共财政理论,除了政府、军队及其他执行国家管理事务、负责国防和国家安全的部门由国家财政供养外,带有公益性同时又具有市场性(私人性)的事业部门,国家可以扶持,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但不可以依照国家机关的模式完全由国家供养。过去,教育、科研、公共设施、文化艺术都由国家包养下来,现在看来这些事业部门都可以走产业发展之路,都是可以进行市场开发的经济资源。要走出“纯政府供养型”文化事业单位发展的认识误区,树立通过体制改革与机制建设不断提高文化单位自我生存发展能力的新观念。要进一步认识文化作为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文化作为人类的重要活动,具有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双重属性。
      第二,认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因此,就要依靠国家供养,不能搞经营开发,否则就是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或者只要与经营挂钩,就被认为是只讲经济效益而损坏社会效益,其后果自然是会如想象般的可怕。实际上,社会效益的最终实现应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台戏、一个展览会,读者或观众越多,社会影响越大,经济效益越好,其社会效益也就必然越大。有人会问:如果有经济效益就有社会效益的话,那么一些低级庸俗的、黄色的产品同样是有经济效益的,能说有好的社会效益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但要进行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可从产品生产的源泉来看,真正的艺术创作者所追求的一定是艺术上的最大成功,世界上至今尚未有一个著名艺术家是因为创作出低级庸俗甚至于黄色的作品而能成名的;其次,从艺术的生产过程看,同任何一种生产一样,艺术生产所追求的必然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即市场的最大化,也即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再者,从市场的需求看,低级庸俗的甚至是黄色的文化产品或服务确有一定的市场,但这毕竟不可能成为主流,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可能是主流市场。主流市场的需求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否则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就不可能发展,不可能进步。最后,从我国要建立法治国家的目标上看,《宪法》、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不允许生产违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产品。所以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认为只要一进入市场,文化就变得低级、庸俗,把先进文化与市场文化对立起来,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起来,这就又回到当时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论争这一本源问题上来了。
      现在看来,发展文化产业、走文化经营开发之路是提高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必须要在思想观念上破除将文化仅仅作为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的公益型意识形态属性的传统观念,树立文化经济价值和产业属性的新认识。要破除将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的观念,树立以充分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为标准的市场效益观念。文化单位增强活力与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向社会要资金,向市场要效益。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处境艰难,缺乏活力的根本原因是体制僵化,是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是缺乏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单纯依靠国家财政供养,不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出路。
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困境的根本出路是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培育自我发展能力
      我国的文化事业单位大都由财政拨款,这种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级财政部门在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尽了很大努力去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但仍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对经费的需求相距甚远。在现有财力与财政供养模式下,文化事业单位难以解决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以公共图书馆系列为例,200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支出为15.9亿元,比1995年增长8.3亿元,增长112.2%。在总支出中,事业支出是15.23亿元,比1995年增加8.8亿元,增长138%。但同期的财政补助收入的增幅不仅低于总支出增幅0.6个百分点,而且也低于事业支出增幅26.4个百分点,这就造成全国多数图书馆经费紧张,开展活动难免捉襟见肘。
       据统计,我国现在的事业单位共有9类,总人数接近2800万人,以每年人头费1万元计算,就是2800亿人民币,已经成为国家的巨大负担。因此,要想在最大程度上解决文化事业单位经费不足,只能靠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单位的自我创收能力,也就是不断强化文化事业单位的自我发展机制。
文化事业单位可以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河北省艺术中心是专为吴桥国际杂技节兴建的大型演出场所,河北艺术中心充分发挥设施先进、场地一流的优势,利用靠近京津、国际性文化演出众多、交通便利等条件,引来了国内外许多高水平的剧院、乐团前来演出,如巴西的火爆歌舞,俄罗斯的民间歌舞,古巴、美国、德国、奥地利的交响乐、芭蕾舞,以及中央艺术团体和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等演出单位的大型演出,平均每两三天就有一场演出,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丰富了省会人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艺术中心演出场地的品位,扩大了河北艺术中心的社会影响,又提高了演出场地的使用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他们还与艺术学校联合搞一些文化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增加了经济收入,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再如,石家庄市博物馆最近的“秦始皇兵马俑展览”轰动了省城,20天中观众已达50万人之多。票房收入每天达数十万元,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博物馆闲置房间的出租也收到了良好效果,承租商秦川音乐学校和其钢琴专卖店在省会知名度很高,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也为博物馆带来了好的稳定的经济效益。以上事例表明,经营开发公益性文化资源,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外对艺术团体和博物馆等公益性事业也不是大包大揽,也是鼓励其更多地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增强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
       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都属公益性文化事业,代表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文化艺术品位。作为一种非营利性机构,需要政府大量的财政投入。为此,如何提高公益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埃及政府尝试了新的投资方式,新兴建的投资3.5亿美元的国家大型博物馆,获得了国际银行机构和阿拉伯发展基金的优惠贷款,偿还期20年,利率为0.5%。预计该馆建成后每年至少接待游客300万人次,10年内就可实现收支平衡,从而探索出一条公益性文化事业融资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一事例表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也可以利用市场机制采取经营手段进行文化资源开发与事业发展。
文化事业单位拓展业务范围,开展文化经营的途径和办法
       1.表演艺术团体开展多种文化经营的途径与办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表演艺术业与广播影视业、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艺术品业一样,其作品或产品都具有商品属性,所以,表演艺术团体在艺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要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循环中。要改变过去歌剧、戏剧、舞蹈、小品、相声、杂技等只能在剧场演出,只能让有限的观众欣赏的做法,要充分利用电视直播、转播和录音、录像等高科技、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大批量生产CD、VCD、DVD等数字化音乐、歌舞、影视产品,形成大规模的成系列的文化产品生产和经营。
      要整合文化发展的结构和运作模式,革除体制弊端。要打破中央与地方、国家与集体所有制的界限,加强艺术表演团体之间的协作与联合,进行艺术团体的重组和改造,激活文化艺术资源,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目的品牌效应,开拓和占领演出市场,生产出更多的贴近大众、贴近社会、贴近市场的艺术产品。
      艺术表演团体要按照产业的运作手段,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激活艺术团体内部的活力。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聘用制度,加大竞争力度,要积极推行目标化管理,创作演出制作人制、聘任制、人才代理制和人员合理分流制度,科学设岗,建立完善的岗位竞争、限额竞聘制度。例如,河北省交响乐团打破资历、地域等限制的考聘制度,保证了乐手的业务水平,使演出水平居全国交响乐团先进行列。
       2.博物馆和图书馆开展文化经营的途径和办法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单位,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和设施开展多种文化经营,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主要开发项目有:
       第一,文博鉴赏项目。一是可以定期不定期举办文博鉴赏讲座,每次结合实物集中讲解某一门类或某一专题,适当收取费用,还可以由浅入深、由从局部到全面办成系列讲座。二是可以选择一些馆藏文物印成复制品出售,并配上鉴赏文字说明,成为人们喜爱的读品。三是可以和高校、中小学联系,组织大中小学生进博物馆参观,定期更换适宜的展出内容,如:远离毒品、艾滋病,青少年保护法,青年生理与性卫生展览等。在票价上给予优惠,形成固定的学生参观群体,长期开展,必有可观的产业收入。
       第二,文化休闲项目。积极开发文化休闲项目,吸引人气,增加创收,把一些
闲置的房舍腾出来,开办音乐书吧,音乐茶座,举办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及艺术品位较高的各种展览等。
      第三,文化传播项目。可以组建文博传播有限公司,参与其他旅游公司的竞争,发挥博物馆的优势,到各地博物馆、文化景点旅游,进行讲解,开发文博旅游纪念品的销售。
      第四,园艺欣赏项目。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开发花卉盆景项目,与各饭店、宾馆、机关、商场等方面联系,上门送盆花和盆景,收取合理的费用,还可举办各种花展、盆景展销等。总之,要树立“围绕业务搞创收,通过创收进一步拓展业务”的观念,保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图书馆可以开展放映录像、书画展销、图书代销、乐器维修、戏装租赁、艺术摄影、文物复补、工艺美术、广告装潢、灯光照明、教具维修等业务,既为单位创造经济效益,又可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也可举办各种文化知识补习班,开展科普教育、科技咨询,为发展经济、培养人才、繁荣科学文化事业服务。还可以开设小商店、小卖部、餐厅、招待所,自办图书门市部,举办读书讲座、文献信息咨询,开办科普讲座等活动。既增加收入,方便群众,还可安排富余人员。
          (青春岁月杂志社、河北省社科院任振贤、张胜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