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是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发现现在我们讲的就业问题实质上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具体的说是非名牌院校本专科生的就业问题.
显然现在底学历人员的就业问题不是很突出,初高中生(包括职校生),民工的就业形势是可喜的,而高学历(特指研究生及以上)和名牌院校的学生就业也不是问题.
但是非名牌院校的本专科学生的就业矛盾就相当的尖锐,而且这部分人群所占的比例是大多数,于是面对严峻的形势,有人就责怪国家的扩招政策,这其实是不对的,国家99年扩招的原因就是为了缓解当时已经不太妙的就业状况,还有就是拉动内需,以弥补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损失,重振中国的经济良好的的发展势头,这样的考虑是不无道理的,通过扩招推迟就业年龄,同时提高知识结构以更好的就业,通过拉动内需来启动经济增长,反过来促进就业(根据奥肯经验定律经济每增长2%---3%就业就增加一个百分点),现在中国的经济保持在8%以上的增长水平,就是说就业应该增长2--3个百分点,这样算来扩招所增加的就业人口完全可以消化掉,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现在出现的问题是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即所谓的无就业增长,这似乎和当时国家的意愿相背.
现在有些人把就业问题交给了毕业生自己,说应该让他们转变观念,这样的做法其实是荒谬的,在现在的崇尚制度的社会讲这个就好比是出现腐败问题而责怪官员的思想道德不正一样的可笑,我们要调整的往往是机制和结构而不是无聊的说教.
那么导致现在就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本人认为是中国目前出现的经济结构中的中间产业链断层所致,中国最近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但毕竟其基础差,在加上原来的制度原因生产力还是处于世界的低水平,城乡,地区的经济不平衡现象尤为严重,中国和美国不同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而不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所以底学历的人员有很好的就业空间,最近几年的农村劳动力大量的向城市转移也可窥见一斑,而且现在中国这样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基础还是很强的,中国大多数的企业也都是这样的类型,但是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中国要融入世界经济,要有竞争力靠原本的低下生产力是不行的,面对现在日趋发展的信息化,中国不能在落后别人一个节拍了,于是就在原本薄弱的产业基础上优先发展信息化,江泽民说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的发展,但这一跨就把中间产业跨掉了,形成了所谓的中间产业链的断层,而中间产业又是吸收较高学历人才(本科生层次)的主体,由此可见现在的就业分布应该是基础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低学历层次人员(初中,职高),高技术高知识产业吸收高学历层次人才(研究生以上),而中间产业却是缺失的,这样就造成了今天本科生的就业难的根源,可见关键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但这不是激进的过程,中国现在要完善中间产业链是困难的,国家也是被国际环境所迫优先实现与世界同步的信息化,于是实现信息化和就业成为中国政府的dilemma,由此本人认为中国就业问题还将持续下去,请诸位对号入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