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应当是与舒适的工作、良好的待遇、有前途的事业联系起来,至少这种印象在10年前是绝对成立的,现在好像依然很多人仍抱有这样的期望不过现实常常却不如此。这种对大学积极观念的由来,如果追根溯源,应该是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紧密相关,即科举(等同现在的大学)是为国家选拔人才,选中的人才(等同现在的大学生)将进入仕途,为国家贡献力量;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也就理所当然的将科举视为一个人发达的机会,因此这种大学的积极观是历史的产物,无足为怪。后来虽然教育有平民化的趋势,受教育的人在全体民众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不过高等教育依然是社会精英的奢侈品,而且供给远未满足需求,所以上大学如同当初的科举中第一样,仍保持其“高贵”的本色。
旧有观念的改变必然伴随着困惑与不解,虽然笔者不如教育专家知道的那么多,但也许一点点建议还是能够给出的,希望能够得到认可。
第二,教育(包括大学,乃至后面的研究生)依然是一项投资,不过已由显形变为隐性。自从90年代后期并轨之后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直线上升,想想99年扩招之际还有一群专家来专门分析高校扩招对促进经济的好处,如带动多大规模的内需、创造多少教职工岗位等等,教育依然保持了其奢侈品的本色。虽然义务教育的普及让大多数人有了基础教育,但高等教育依然没有改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规模较大,费用也演变成了将来可产生收益的投资,投资孩子教育一说因此而流行开来。但由于社会整体观念的变迁,最大的就该是上面提到的第一点建议,教育投资的时效性好像变得不如过去那么明显了。举个例子是同学的朋友在英国读书,发现一年10余万元的投资最后竟换不来一个月薪3000块的投行职位,虽然这其中可能涉及公司对用人的考虑(例如怕研究生在企业呆不长),面试过程中发生的情况(如个人发挥效果不理想),但投资不能马上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享受了高等教育(强调使用享受一词是因为其奢侈品的特性)也同样不一定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改变,工作性质的提升,以及个人事业理想的腾飞,它只能为你准备了一个“上马石”,至于到时能不能“上马”还需要看机遇和个人努力。
第三,大学是为了培养学习兴趣,而不是为了培养工作技能。这个观点好像与大多数家长、学生的观点相反,因为大家考虑的都是毕业后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如果学校不能培养,那这笔投资也许真的就是泡汤了。但如果我们从根本上否定大学是为就业设立的观点,那这种看法就站不住脚了。不过,就笔者所知,大学成立伊始的原因好像就与就业无关,而只是近代经济活动对整个教育体系的侵入、世俗化的过程才导致了将大学与就业直接联系起来。也许大学也在传授着技能,不过其中更多的应该是方法,包括学习的方法,做事的方法,甚至比如写计划书的方案、编程的方法、做实验的方法(在很多人眼中这就是所谓的技能),但其精髓应该是对整套体系培养出来的兴趣。对于工作,虽然很多情况下是为了谋生的需要,但对其抱有一定程度的兴趣才有从事的意义。
说了很多大道理,但大学生就业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有其各方面的深层原因,不过从政府角度来讲,是它在早期阶段中建造的这座独木桥,因此在独木桥走过之后的事情它也该考虑的更多,具体内容这里就不涉及了,应该有很多文献涉及此内容。但在走独木桥的前夕,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对独木桥有新的认识,哪怕我们仍要硬着头皮走下去,但心理有个底还是好的。文章道理有些大而空,希望能够得到有识之士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