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逐利资金究竟是如何来、又将如何去?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求解对于眼下正处于调整期的房地产市场意味深长。
究竟有多少境外资金进入内地楼市?
央行在2004年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中称,2004年前11个月,涌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境外资金总量超过222亿元。其中约150亿元用于房地产开发,占当年上海房地产开发总投资的12.7%;约70亿元用于购房,境外、外地人士已占到上海购房者的近20%。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望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宝红说,央行的数据与业界关于约有两三百万美元的海外热钱进入上海楼市的估计基本一致。
尽管进入楼市的境外资金从数量上看不算很大,但联系到处于高位运行的楼市的敏感性,以及境外资金逐利而来的目的,其影响仍不可小觑。
境外资金为何选择房地产市场作为其登陆中国“淘金”的首选场所?业内人士分析,一是预期上海商品房有增值潜力,二是博弈人民币升值。2000年以来,上海商品房价格逐年增长,尤其是2003年涨幅明显过快,在境外资金看来,上海房地产的保值增值功能明显。具有投机性、逐利性和短期性特点的“热钱”在汇率平稳时,获取房地产收益;一旦汇率发生变动,“热钱”抛售物业,结汇流出,获取房价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后的双份收益。
而随着外资进入房地产领域政策限制的基本消除,境外资金进入内地楼市几无障碍。正因此,到了去年底、今年初时,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上已出现一些海外人士一个人买下几十套甚至上百套房的异常现象。
中国人民银行25日公布的2004年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披露,逾220亿元境外逐利资金在去年流入了上海房地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1至11月,境外资金通过多种途径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总量超过222亿元。其中,用于房地产开发的约150亿元;用于购房的约70亿元。
5月12日,国家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等七部委联手发布了《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七部委新政打击炒房,限制炒卖土地,这是见诸媒体的惯常评述,但是如果仅用“打击炒房、限制炒卖土地”来概括这场新政,显然是小看了新政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