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并存继起假说


刘爱文1,刘振林 2

1.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7 2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13;)

[  ] 由于接二连三的金融危机,两极论在经济理论界和各国决策者中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各国经济、社会条件的巨大差异,两极汇率制度并不是所有国家的终极选择。为了荡涤两极论的影响,本文提出了汇率制度“并存继起”假说,为各国告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提供一个理论支持。

[关键词]并存继起、两极论、汇率制度、久期

   

在论述汇率制度并存继起假说之前,有必要继续从认识论角度来剖析一下两极论[]的谬误。从认识论角度来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它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唯心主义认识观就是抽取这一曲线的其中一个片断,也即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从而造成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分离。同样,两极论的错误也在于,它没有认识到汇率制度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着的整体,他把两极汇率制度看成是永恒不变的,从而认为两极汇率制度是世界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最终归宿。然而,由于各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不同,各国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是永远存在的,这也是辩证法中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具体体现,所以,各国不可能选择相同的汇率制度。这要求各国在选择汇率制度时,必须具体地、全面地分析本国的具体条件,这是各国进行制度设计的必要前提,对于各国选择合意的汇率制度具有决定意义。

一、“并存继起”假说

承前所述,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而这些因素本身随着政治、经济和金融等发展变化也在不断变迁,因而作为这些因素多维复合的结果——汇率制度也应该不断地变迁。现实中,各国都是从本国实际的经济状况和内外部经济制度环境出发来选择汇率制度的。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根据现实中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条件差异性与变动性,笔者否定了“两极论”,提出了汇率制度“并存继起”假说,认为汇率制度选择的结果呈现出多种汇率制度空间上并存与时间上继起。

(1) 汇率制度空间上是并存的。汇率制度必须按照灵活性程度分成三部分(宽口径划分),使固定汇率制度、中间汇率制度、灵活汇率制度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唯有如此,才能使汇率制度不断地依次更替。

(2) 汇率制度时间上是继起的。随着具体条件的变化,汇率制度必须相应调整其灵活程度,变换汇率制度安排形式,否则,经济的内、外部均衡就会发生紊乱,汇率制度形式上的循环就会发生中断。

(3) 汇率制度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互为条件。没有汇率制度的并存性,不会有汇率制度的继起性;同样,没有汇率制度的继起性,也就不能在经济循环中保持汇率制度并存性。

(4) 汇率制度选择的条件依赖性。由于各国面临的内外经济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和特点来选择汇率制度,脱离本国国情,选择那些所谓的“先进的”汇率制度,注定是要失败的。

由此可知,汇率制度正常循环的条件:首先,三种汇率安排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即所有汇率制度安排不能同时处在一种汇率制度形式上,必须按其灵活性程度分割成为固定汇率制度、中间汇率制度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等三种安排。其次,三种汇率制度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即汇率制度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汇率制度的三种安排形式都必须顺利的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制度形式的转换。最后,三种汇率安排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在时间上的继起性,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汇率制度的并存性是汇率制度继起性的前提,汇率制度的并存性决定汇率制度的继起性;反过来,汇率制度继起性是汇率制度并存性的结果。

通过对“并存继起”假说的介绍表明:由于各国具体情况的差异,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纷繁多样,因而由这些条件差异性决定的汇率制度的选择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然而,许多经济学家,从静态均衡角度来研究汇率制度的选择,他们选取极有限的几个因素,构建汇率制度选择的模型,因而这种模型的结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合意的,因为它割裂了多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考虑因素之间的相互转换,所以从动态均衡的角度来看,条件的差异性与变动性决定着他们的研究结论是有问题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相同国家设计的汇率安排的形式差异极大。

二、实证支持

现实中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多因素差异性决定了多种汇率制度形式并存。而且,随着各国经济市场化和资本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决定了汇率制度选择的多因素差异性在不断地冲撞和耦合,因而汇率制度的选择又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转换过程。实证方面, 汇率制度并存继起的观点也能得到证实,Wolf(2001)选取19751999年作为样本期间,将汇率制度分为六类,研究了汇率制度之间相互转换的数量和久期 (3-2)

3-2            19751999汇率制度相互转换的数量和久期

原有汇率制度

退出到①

退出到②

通出到③

退出到④

通出到⑤

退出到⑥

退出合计

久期均值

①严格钉住

-

0

0

0

0

0

0

14.9

②单一货币钉住

14

-

53

20

34

26

147

9.5

③货币篮子钉住

0

11

-

6

7

20

64

9.9

④基于规则干预的浮动

11

3

6

-

11

12

43

6.2

⑤审慎干预的管理浮动

2

20

10

20

-

30

82

4.5

⑥轻微或没有干预浮动

3

5

2

9

35

-

54

6.2

进入合计(次)

30

39

71

55

107

88

310

-

资料来源:wolf(2001) pp.16

从表中可以得出19751999年间,各种汇率制度空间上是并存的,并没有像两极论所预测的两极化趋势;这一期间,每种汇率制度既有退出,也有进入,只是数量不同而已。这显著表明,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转换过程。另外从汇率制度的久期来看,也证实了特定汇率制度的有限可维持性。也就是说,随着决定汇率制度的主导影响因素的变化,原有的汇率制度必然面临着变迁与选择。所以,基于汇率制度并存继起假说,根据现实中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多因素差异性与变动性,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多种汇率制度形式并存与相互转换,从而进一步证实了该假说。也就是随着决定汇率制度的主导影响因素的变化,原有的汇率制度必然面临着重新选择。

ReinhartRogoff(2004)则选取了19462001年间146个国家的月度外汇平行市场汇率数据作为样本,重新研究了汇率制度与经济表现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尽管IMF官方分类法有一定合理性,但由于没有考虑汇率机制实际运行中的几个关键因素,诸如宏观经济不稳定、双重汇率以及机制转变和机制内变动等,因而依然是错误的分类。为此,ReinhartRogoff首创了自然分类法(natural classification),重新定义了一个新门类,即“自由下落”类。Husain,A.et.al.2004按照自然分类法,分阶段研究了19402001年和19752001年间的样本国家汇率制度久期。他把样本国家分成三组,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又汇率制度粗分为三类,钉住汇率制、中间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Husain,A.et.al.对各组国家的汇率制度久期进行了回归分析,计算结果显示,由于所处时期的不同,不同国家组、不同汇率机制的久期差异较大。例如,发达国家组,其汇率制度的平均久期达到89年,其他两类汇率制度的久期相对就短多了;新兴市场国家组实行中间汇率制度最适宜,其汇率制度的平均久期达到15年,其他两类汇率制度的久期也相对短些;发展中国家最适宜实行钉住汇率制度,其久期达到40.9年,比其他两类汇率制度的平均久期长多了。这表明国家所处阶段的不同,其合意汇率制度也不相同,这种效应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表现更为明显(见表3-3)。Husain于是推断,如果没有重大政治或经济事件的发生,随着发展中国家日益融入全球资本市场,实行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

3-3   汇率制度的久期(汇率制度的平均久期[]   单位:年)

19402001

所有汇率制度

钉住汇率制

中间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

所有国家

14.3

28.3

16.1

14.4

发达国家

14.3

19.5

18.4

89.0

新兴市场国家

10.3

15.0

15.0

11.0

发展中国家

16.3

40.9

15.5

5.5

19752001

所有汇率制度

钉住汇率制

中间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

所有国家

11.4

23.2

18.4

14.3

发达国家

19.4

46.0

26.8

88.0

新兴市场国家

8.6

8.4

16.5

11.0

发展中国家

10.7

27.3

16.2

5.5

资料来源:(Husain,A.,et.al,2004)

三、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哲学观还是实证研究的角度来看,两极论都是不能成立的,从而证明了汇率制度的有限可维持性,反证了汇率制度并存继起假说,即汇率制度选择的条件依赖性。由于官方宣布的名义汇率制度与其实际实行的汇率制度差异较大,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复杂的,各国都是从本国现实的经济状况和内外部经济环境等具体条件综合考虑来选择汇率制度的。因此,现实中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条件差异性决定了多种汇率制度形式并存。而且,随着各国经济市场化和资本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条件差异性在不断地冲撞与耦合,因而汇率制度的选择又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转换过程。所以,从国际范围来看,根据现实中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条件差异性与变动性,笔者从理论逻辑和实证检验角度证实了汇率制度的选择结果呈现出一种多种汇率制度同时并存,并随着条件的变化相互继起的状态,从而有力地支撑了汇率制度“并存继起”假说。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1998

2J•萨克斯等,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 上海三联书店,1997中译本

3Wolf, H. (2001), “Exchange Rate Regime Choice and Consequences”, presented at the Bundesbank Conference held in Eltville on 26-27 October 2001. Page

4Reinhart, C. and K. Rogoff, (2004),” The modern history of 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s:A reinterpret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9, 1-48.

5Husain, Aasim, Ashoka Mody, and Kenneth Rogoff,(2004), “Exchange Rate Regime Dur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Developing Versus Advanced Economies,”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The Economics of Exchange Rates” in Honor of Alan Stockman, April 23-24.

 

 

 

 

 

 

 

 

 

 

 

作者简介:

刘爱文(1974—)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  研究方向:汇率制度选择研究、货币一体化研究。

地址:南昌市解放西路164号东大楼402室,邮编:330002,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电话:0791-8201602。手机:13870809144

刘振林(1971) 男,江西南昌人,副教授,江西财经大学教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在职博士后,地址:天津市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邮编:300071,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电话:022-87891664;

 



[] 两极论认为,在开放经济中,由于“不可能三角”的存在,各国要么选择浮动汇率制而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选择严格固定汇率制而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基于自然分类数据,汇率制度久期通过计算汇率制度转变发生前的平均年数得到。钉住制包括""钉住和""钉住,在这些计算中汇率制度的转变不包括从一种类型钉住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钉住。相类似,不同类型的中间汇率制度的转变(有限灵活和管理浮动)也不被认为汇率制度转变。所有汇率制度的久期包括自由下落期汇率制度的久期。平均汇率制度的久期通过计算样本期间年均转变率的倒数得到,年均转变率是指一个实行特定汇率制的国家在给定的年份退出该制度的可能性。结果中,比如发达国家高的自由浮动制的久期表明,一旦这个组中的国家采用了自由浮动制,他们就很少退出该汇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