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区乡镇机构改革,我们从4月下旬开始对全区乡镇、街道进行调查。通过走访了解到,我区乡镇机关改革虽然于2002年与区直机关机构改革同步实施,全面进行了“三定”工作,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之后,目前乡镇机关的职能职责、站所设置以及人力资源配置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创建和谐社会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基本概况
南岳辖区面积181.5平方公里,现辖三乡一镇一街道办事处,30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全区常住人口5.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万人,农业人口0.34万人;农民主要以外出务工、相关旅游服务、农副产品销售、工艺品加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年人平收入3250元;2004年乡镇街道国民生产总值815万元,财政拨款647万元,农业税收39万元,其他收入129万元;目前,乡镇街道机关、站所共有在编人数466人,其中财政全额拨款445人,占总人数96 %;差额拨款11人,占总人数的2 %;乡镇街道机关共有领导人数50人,占总数53%。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1、“吃饭财政”运转如牛负重。统计结果显示,乡镇街道财政拨款人数占乡镇街道总人数98%。根据调查,还了解到即使是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多数单位的人员工资、办公经费不能足额到位。税费改革之前,各乡镇除上级拨款外,还可以依靠预算外收入保障机构正常运转、人员工资发放。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行政审批后,从农民那儿无分文可收,加之基金会取缔、计划生育罚款上交财政、上级各项投入减少,转移支付金额远远赶不上乡镇财力收入减少的数额,加上教育“双基”验收、危房改造、公路建设的高潮掀起,无疑于给乡镇财政包袱雪上加霜,造成乡镇人员心思动,干群关系疏远,甚至于走向对立面。
2、“官多兵少”工作效率低下。以后山三乡政府机关为例,目前乡镇机关均有在职在编9-11人,但实有领导人数均在7人以上,机关除了司机与炊事员外,几乎个个都是领导干部。造成这样“官多兵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乡镇街道原有领导人数较多,要一次精简到位,难度太大。甚至还有一些领导总认为多解决几名领导职数是做好事,执行上级政策时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能松则松,能过则过,怕得罪人,也不敢得罪人。结果“官”多,是非也就多,大家“平起平坐”,事也就没有人干事。即使做什么事情,还要多次请示、多头汇报,遗误良机,给单位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条块分割”政府职能弱化。上一轮机构改革将乡镇事业站所实行区乡共管,事业站所人员人、财、权、事管理权在区直主管部门,乡镇对站所人员视为“部门干部”,乡镇对他们工作处于不能不管,但又不能深管的两难境地。事业站所人员也认为自己与乡镇机关“行政干部”有着身份的区别,不想加入到乡镇政府工作中来,形成了“管事的不管人,管人的不管事”的怪现象,造成乡镇和区直主管部门权责的双重错位,管理失衡,使得乡镇的权力相对弱化,调控能力逐步削弱,“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职能难以发挥。
4、“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服务难以到位。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地方政府,工作繁杂,头序多,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都要通过乡镇落实,在资金拨付方式上也是通过“条条”关系下拨的,上级部门对资金的拨付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鉴于这种情形,乡镇机构为了扩大资金来源,维持机构运转,不得不“建庙招和尚”,上下对应,面面俱到。过多的机构设置,使乡镇事业单位规模过小,在区里这样现象尤为突出。如三乡一镇畜牧水产站,既无站房,又无办公场所和办公经费,是一个真正的“三无”站所,长期一个人、一只药箱、一支注射器、一支体温表为农服务。像这样小规模的事业站所,在我区的其他行业不胜枚举。他们只能满足于应付上级业务部门检查和集中起来搞乡镇中心工作,根本无力服务“三农”,更谈不上独立运转和自主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减少机构类型,扩大乡镇权限
对乡镇职能机构的类型应能简则简、能并则并,合理设置,使各站所处于同等的地位,平等地置于乡镇政府的领导和管理之下,进一步扩大乡镇的权力,最大程度地发挥职能站所的工作效率。针对乡镇普遍存在机构隶属关系混乱的现象,乡镇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大对站所的管理力度,理顺乡镇与区直部门的关系。同时,还要逐步健全乡镇站所职能,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综合职能站所,使其能够各司其职,达到健全乡镇职能的目的。
(二)切实转变职能,发挥部门作用
一是切实转变乡镇职能。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乡镇的职能也由以前的“强迫式”、“命令式”的职能方式转向服务性、指导性、引导性方面。乡镇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不再对农民发布施令。乡镇政府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以作好各种服务为主,充分发挥“小政府,大服务”的职能,实现乡镇职能的转变。二是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各职能部门应根据各自的职能优势充分发挥作用,如农机、农技、畜牧、林业、经管等涉农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当好庄稼的医生,作好农民的老师,为农业丰收保驾护航;财税、公安等部门,要保证财政增收,维护社会稳定。各站所各倚所长,共同努力,为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快速发展、农民早日达到小康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坚持发展为先,缓解资金压力
一是完善乡镇体制改革,缩减经费开支。1.减少乡镇领导职数。在法律和有关政策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提倡兼职,如党政、人大、政协等负责人可考虑一人多职。2.精简乡镇机关行政编制,精简事业站所,减少经费开支,缓解财政压力。二是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针对乡镇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现状,乡镇政府和区直主管部门要采取措施,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乡镇各站所经费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职能部门经费不足的问题,乡镇政府和区直主管部门在进行扶持的同时,还要宣传为农民农村服务的思想,鼓励他们在搞好服务的同时获得收益,依靠发挥自身优势“找饭吃”。
(四)抓好配套改革,引入竞争机制
一是积极发育农村民间组织,如专业经济协会、文化活动协会、农村治安协会、计生协会等等,让村民自治替代一部分政府的职能,这样乡镇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成本可以大大降低,政府指导性、服务性功能可大大加强,有了民间组织的介入,乡镇机构的职能才能简化,其工作人员也可以大大减少。二是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建立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干部分流工作。应当看到:一方面,乡镇党政机关事业站所人员精简;另一方面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急需大批专业人才。在农村,乡镇机关干部是一个文化知识、管理经验等各方面素质相对较高的人才群体。在机构改革中,采取适当的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一方面可以将乡镇富余人员转移到为农业结构调整服务上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推动教育、卫生配套改革,合理设置学校布局,完善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系,不求“五脏俱全”,但求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激活干部队伍的内在动力,保持乡镇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在人员配置和分流中,可采取竞争上岗、聘用任职等办法,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干部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