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的刑事杀人案件很多,为何“马加爵事件”能够引起这样多的社会关注?是因为那是一个大学生杀手?大部分人认为,他就是一个刽子手,他把自己四年的同窗好友都可以杀害,他还有什么事情做不了呢? 他真的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吗?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杀害别人肯定是违背了最基本的做人伦理道德,应该得到法律的制裁是罪不可赦。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何他连续杀害四个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并且还不是同时杀害?在报道中称他曾经在把尸体放到柜子里面的时候,有一把锁坏了,他还是修好了放进去然后锁上的。 可见他并不是一时的情绪化,才去杀的人。 我们可以想到他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肯定已经对自己的前途对这个社会对自己的家庭彻底的绝望了。那么,我们能否从这些外在的表象来看出一些我们现存社会的一些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如果学校里面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没有这样的悬殊,可能他也会快乐的活着,充满自信的步入社会。可事实上是他没有钱,甚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曾经有这样一个件事,说的是有一次,因为实在是没有钱,马加爵没有鞋子穿,他就在宿舍里躲着,不敢上课去。而且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这是很常有的事情。在大学里是他这样的生存状况,再看看大学里周围其他的同学,有些甚至是自己开着私家车来上学,可能他们一天的花销比他一个月的都多,别人的父母一天的收入比他做农民的老父亲一年的收入还多。 其实,对于大学而言它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件事情也折射出了,我们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对于社会贫富差距过小或者过大都不是合理的。过小导致的将是平均主义,过大导致的是两极分化。打破平均主义以后所出现的压力感、危机感对落后者可以产生激励作用,模仿和攀比心理可以产生示范和带动效应,从而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必要的生机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贫富差距的合理性指的是奋斗目标的示范性、榜样的带动性和利益机制的激励性。同时,富裕人口的出现所带来的财富积累,也是摆脱贫穷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对于平均主义只能导致普遍贫穷。当然也要避免两极分化,也就是避免出现尖锐的社会利益矛盾和对抗,这是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
其次,如果他有一个他自认为好的前程预期,认为自己的形象地位在社会上可以得到提升和改变,那么他也许就也不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但是,事实是他已经否定了自己的前程。报道中称,他的同学那时都在忙着找工作而他却连简历都没有做。他看到的只是自己前景的渺茫,感到自己在大学里面什么都没有学到,即使学到了也是不得其用的,对他而言是“毕业即失业”。他佩服的人是他的亲戚里的几个哥哥,而他们已经很早的就步入了社会,也没有受到高等教育。 面对这样的的报道,我们不得不问的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到底怎么了?归根溯源,说明的是我们大学课程结构严重的和社会需求脱节。看看我们大学课程结构的设置就知道,其基本都是从西方国家移植过来的,许多都不符合我国的教育国情,怎么能够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吻合呢?怎么能学有所用?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现今的劳动力资源市场体制还不完善。由于社会和关系因素造成的壁垒,一些制度及非制度的社会关系因素,成了许多大学生择业时绕不开的绊脚石。坚硬的户口制度依然是许多毕业生心口的痛。当他们满怀着憧憬准备离开学校奔赴社会舞台时,许多人才切身感受到,穿越户口那层薄纸竟是如此之难。 “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让许多的大学生感到内心的严重打击。对于女大学生户口不仅在就业问题上,还在诸如婚姻、生育方面对她们有较大影响。许多大学生抱怨说,由于没有“本市户口”,使他们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只好另找出路。 激烈的就业竞争,也使许多年轻的毕业生们感受到社会关系的无处不在。在一次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能力与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哪个更重要时,选择后者的学生和家长占53%。24%的毕业生表示——他们与自己喜爱的工作无缘,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关系。
再次,如果马加爵有自己的知心朋友来诉说自己的苦痛,分担他的辛酸,可能他也不会走到这样的一步。而事实是他没有知心的朋友,他最好的朋友也死在他的手里,那说明他是多么的孤独,多么的绝望没有谁可以了解他的内心,在他的世界里根本没没有知心的朋友。难道只是马加爵一个人是这样的吗?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农村的孩子步入大学,他们大部分家里经济条件都很差,他们在大学里如何度过的呢?他们是以一种怎样的生活角色出现在大学里呢?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相对于城市里长大的学生而言,他们要承受的是更大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等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第一,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农村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都不会用;第二,学习不适应,在当地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却渐渐失去优势,面临重新定位。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一些贫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转变;第三,文化不适应,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第四,心理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都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 这些不适应都导致了他们在大学里面很难融入大学的生活,往往导致的是孤僻和自卑。因此,他们一般都没有自己的知心朋友,他们的烦恼只能靠自己去化解。 生活贫困可以得到国家福利的救济,法律贫困可以得到法律的援助,那么这些心理贫困的大学生在何处得到救济呢?这引起我们的深思。
上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了“马加爵事件”,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我们当今的社会,看到了我们社会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马加爵事件”是对我们社会一个很好的警示,希望以后不会再出现第二个马加爵。
首先,如果学校里面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没有这样的悬殊,可能他也会快乐的活着,充满自信的步入社会。可事实上是他没有钱,甚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曾经有这样一个件事,说的是有一次,因为实在是没有钱,马加爵没有鞋子穿,他就在宿舍里躲着,不敢上课去。而且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这是很常有的事情。在大学里是他这样的生存状况,再看看大学里周围其他的同学,有些甚至是自己开着私家车来上学,可能他们一天的花销比他一个月的都多,别人的父母一天的收入比他做农民的老父亲一年的收入还多。 其实,对于大学而言它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件事情也折射出了,我们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对于社会贫富差距过小或者过大都不是合理的。过小导致的将是平均主义,过大导致的是两极分化。打破平均主义以后所出现的压力感、危机感对落后者可以产生激励作用,模仿和攀比心理可以产生示范和带动效应,从而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必要的生机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贫富差距的合理性指的是奋斗目标的示范性、榜样的带动性和利益机制的激励性。同时,富裕人口的出现所带来的财富积累,也是摆脱贫穷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对于平均主义只能导致普遍贫穷。当然也要避免两极分化,也就是避免出现尖锐的社会利益矛盾和对抗,这是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
其次,如果他有一个他自认为好的前程预期,认为自己的形象地位在社会上可以得到提升和改变,那么他也许就也不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但是,事实是他已经否定了自己的前程。报道中称,他的同学那时都在忙着找工作而他却连简历都没有做。他看到的只是自己前景的渺茫,感到自己在大学里面什么都没有学到,即使学到了也是不得其用的,对他而言是“毕业即失业”。他佩服的人是他的亲戚里的几个哥哥,而他们已经很早的就步入了社会,也没有受到高等教育。 面对这样的的报道,我们不得不问的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到底怎么了?归根溯源,说明的是我们大学课程结构严重的和社会需求脱节。看看我们大学课程结构的设置就知道,其基本都是从西方国家移植过来的,许多都不符合我国的教育国情,怎么能够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吻合呢?怎么能学有所用?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现今的劳动力资源市场体制还不完善。由于社会和关系因素造成的壁垒,一些制度及非制度的社会关系因素,成了许多大学生择业时绕不开的绊脚石。坚硬的户口制度依然是许多毕业生心口的痛。当他们满怀着憧憬准备离开学校奔赴社会舞台时,许多人才切身感受到,穿越户口那层薄纸竟是如此之难。 “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让许多的大学生感到内心的严重打击。对于女大学生户口不仅在就业问题上,还在诸如婚姻、生育方面对她们有较大影响。许多大学生抱怨说,由于没有“本市户口”,使他们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只好另找出路。 激烈的就业竞争,也使许多年轻的毕业生们感受到社会关系的无处不在。在一次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能力与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哪个更重要时,选择后者的学生和家长占53%。24%的毕业生表示——他们与自己喜爱的工作无缘,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关系。
再次,如果马加爵有自己的知心朋友来诉说自己的苦痛,分担他的辛酸,可能他也不会走到这样的一步。而事实是他没有知心的朋友,他最好的朋友也死在他的手里,那说明他是多么的孤独,多么的绝望没有谁可以了解他的内心,在他的世界里根本没没有知心的朋友。难道只是马加爵一个人是这样的吗?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农村的孩子步入大学,他们大部分家里经济条件都很差,他们在大学里如何度过的呢?他们是以一种怎样的生活角色出现在大学里呢?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相对于城市里长大的学生而言,他们要承受的是更大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等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第一,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农村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都不会用;第二,学习不适应,在当地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却渐渐失去优势,面临重新定位。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一些贫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转变;第三,文化不适应,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第四,心理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都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 这些不适应都导致了他们在大学里面很难融入大学的生活,往往导致的是孤僻和自卑。因此,他们一般都没有自己的知心朋友,他们的烦恼只能靠自己去化解。 生活贫困可以得到国家福利的救济,法律贫困可以得到法律的援助,那么这些心理贫困的大学生在何处得到救济呢?这引起我们的深思。
上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了“马加爵事件”,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我们当今的社会,看到了我们社会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马加爵事件”是对我们社会一个很好的警示,希望以后不会再出现第二个马加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