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鲜明反对增加QFII额度
本周初传来“股市向各路资金开闸”的重大利好,见诸权威媒体的各条措施,无论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实施新老划断前暂停新股发行”,还是“加大社保基金和国有保险公司入市力度,研究解决延长财务考核期限和投资损益会计处理等问题”,以及“根据企业自主投资相关规定,将取消政府对国有企业投资股市的限制性规定”等,都是有的放矢,给了市场明确的预期,有利于恢复几乎丧失殆尽的市场人气,相信如果能够确保政令畅通、顺利落实不走样、不打折扣的话,市场能够逐渐有所起色。
但是,仍有两点似乎存在进一步周密考虑的余地。
其一,“允许基金管理公司用股票质押融资”可否缓行?根据部分基金最近的一系列行为看,投资思路紊乱、选股能力低下、时机抉择失衡、行使权益不当之事接连出现,有些基金把握市场的综合能力令人怀疑。开放式基金遭遇巨额赎回以及封闭式基金4.5折甩卖依然乏人问津,就是持有人对基金的直观评价。宝钢顺利通过分类表决,于弱市进行大规模再融资,以及其股价在增发前后令人疑窦丛生的表现,可以看作是今年五月份以来基金重仓股二级市场大溃败的一个直接原因,基金业的操守或者说至少是部分基金人的从业能力,受到严厉质疑。此后,某两家上市公司再融资方案,在相隔半年的前后两次分类表决中,同一基金否决在先,通过在后,也使市场颇有微词,甚至有人直呼“上市公司攻关手段厉害”。更甚的例子还有,看看社保基金103、107两个组合重仓的太原重工、抚顺特钢两只股票最近一个月暴跌超过60%的走势,假如再粗略上溯社保基金103、107组合进入这两只股票的过程,恐怕没有人会认为这是正常的一件事。
基金现存的各种问题,如果不梳理清楚,不整顿明白,或许可以在“继续超常规发展壮大证券投资基金”的施行中来优胜劣汰,但是给予基金一个杠杆、一个资金倍增的政策,且不论这一点对于其他市场投资者是否公正,仅仅考虑管理层希望达到的稳定市场的目的,也存在着南辕北辙之虞。更何况,还有很多法律上、施行中的细节问题,也足够这个政策的制定者头疼,例如基金契约要不要修改?持有人有没有授权给基金管理者进行杠杆交易?放大的部分资金,如果有收益了,怎么分配;如果亏损了甚至是严重亏损,管理者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基金持有的股票,不是基金公司的资产,基金公司质押给银行,是不是一种侵权?这些法律问题也是绕不过去的一道道坎。
总而言之,基金能力或者说当前市场环境制约了“基金管理公司用股票质押融资”的可行性、对其他投资者有政策歧视的客观后果、以及法律法规的制约和实施细节难以确定等4大因素,都显示基金管理公司用股票质押融资,应该缓行。望管理者全面考虑。
第二,笔者认为,所有投资者以及尊重股市历史、有勇气直面现实的管理者-----甚至包括QFII在内的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在现有40亿美元QFII额度的基础上,再增加60亿美元的QFII额度”这一举措。笔者不是恶意揣度QFII,也决不是企图阻挡深沪股市融入全球资本市场的步伐。实际上,最近几年来,笔者一直是站在全球视野的角度观察、研究深沪市场,很多以往文章可以作证。
正因为如此,我才更要明确的表述我的观点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增加QFII额度”。为什么这样说呢?唯恐A股市场重蹈B股市场覆辙而已!B股市场2001年的大开放,带来的惨痛后果挥之难去。为什么外资机构获得暴利之后,杳如异国黄鹤,一去不返,唯余100多只B股“空悠悠”?无他,两大原因,一是B股没有投资价值,二是B股没有流动性,整体规模太小。
那么目前的A股市场,又有什么区别呢?也许有人会说,从市盈率、市净率来分析,A股市场已经怎样怎样具有投资价值,但是这种形而上的分析、判断、研究,到底有多少底气,相信一直关注这个市场的人,大家都心知肚明。目前市场的股票,可以分成几类:一部分是重组过的,典型特征是频繁改名;一部分是民营企业,也是业绩相对比较好的板块;另一部分是大型国企股,来自钢铁、能源、交通、石化、金融、通信等骨干行业。这几类股票的的未来,今天我们就可以勾勒一下,“后重组股”不要说是外国投资者,本土投资者都知道是地雷阵,属于未来股价低端新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角色;民营企业股,特别是其中的次新股,业绩目前还很好----不过,它们在全流通的、国际化的市场里的长线定位,看看香港股市的“仙股”群落就一目了然了。国际大鳄就是这么个炒股思路。
算下来,也只有部分民族特色股如五粮液、贵州茅台等,以及大型蓝筹股会真正长期进入QFII的组合中。可是钢铁、石化等相当大的一批品种,会被看作夕阳行业、高能耗行业而遭冷遇,只有金融、电信、能源等,可能真正会被认为有投资价值。
除了投资价值之外,流动性是大型机构投资者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最近1年深沪股市的整体流动性,是一个递减的态势,这一态势近期在加剧,基金重仓股的跳水,就被解释为“只有这批股票还有流动性”。实际上,近两年庄股跳水、大盘流通市值在新股高速发行期持续的大幅萎缩、股指低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仍没有大资金敢于入场,就是因为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的“流动性”。
这样一归纳,问题就明了了:在A股没有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之前,在A股不能够提供充分的流动性之前,不适合大型国际投资者大举投资。正在进行的这场改革,或许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或许能够为解决这两个问题奠定一个基础,总而言之,在没有具备条件前,关起门来,或者半关半开也好,韬光养晦,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然后再敞开中庭,接纳友人,可能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们不能认为,A股市场流通市值大过B股几十倍,A股总数也大过B股不止10倍,因此可以选择的价值类股票很充裕、也不会存在类似B股一样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对于一个巨人而言,一盅水和一盆水,都是不能够做到中流击水的。
这样看来,似乎QFII有了额度也不一定来投资,所以是否增加60亿美元额度也无关紧要了。但是事实也不是如此简单,股权分置改革在全球资本市场也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利益配置机会,QFII或许会认为存在诸如B股开放一样的掘金机会,因而有可能结队前来,迹象也显示这种可能性变成事实的概率较大。为了保证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不是多生枝节,为了营造未来一个和谐发展、充满生机、提供多赢机会的证券市场,略微放缓一点市场开放的步伐,不算是很大的牺牲。
此外,从2245点高地上,一直坚守到1000点的普通投资者,在感情上也难以接受2200点没有来、1500点来了先锋、1000点来了大部队抄底的大型国际机构投资者。目前市场流通市值不到9000亿人民币,大约可以折合1150亿美元,假如扩容到100亿美元的QFII总额度,约占A股市值的9%左右。考虑到他们肯定是重点投资而不是分散投资,所以局部重演B股的历史,也不完全是杞人忧天。
因此,综合起来看,笔者建议取消新增QFII额度这一举措,尽管这一举措或许有助短期提振市场,但是长线而言,无益于正在进行的改革大局。
一家之言,或有不当。欢迎指正。
(转载请提前联系,否则视为侵权。QQ823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