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峰
圣经说,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走时什么也不带走,上帝自然会先取走他给予我们的一切。当我们闭上眼睛的时候,什么都与我们远去了。看到西下的太阳,我们才发现今天又没了。也许是在睡梦中,也许是正在与亲人聊着什么,突然从空中掉下了美国人生产的炸弹,还没来得及跟世界说声“再见”,一些伊拉克人民就作别了这个世界,正如他们轻轻地来了一样,又轻轻地走了。而在世界的另一面,印刷机正在忙碌着,将人类发明的文字,以最快的速度印在纸上,再送到千千万万的读者面前。
没有人敢否认,人类是一个奇迹。他们发明了印刷机,使历史进入信息批量生产的时代,借着报纸、图书,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读另一个世界。与电子传媒转瞬即逝相比,人们还可以将信息保存起来,成为永恒的记忆。这就是印刷机先进于电波的表现。然而,创造了文明的人类,也发明了火药与炸弹,为了某些可耻的目的,他们可以使用生命大批量的被剥夺。印刷机可以使历史成为永恒的记忆,也可以使野蛮成为过去。在文明占上锋的时候,它让至高无上的国王都感到害怕,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独立为皇家出版法庭,专门来审判那些使用印刷机给她们带来威胁的人,16年后,她又颂布了“出版法庭命令”。因为她以及当时的世界都为“印刷”而感到颤栗。而近代,印刷似乎有些像吃了劣质奶粉的“大头娃娃”一样,显得弱不禁风了。同样是用马达作为终极力量,飞机与舰艇将弹药送到世界各地,在转眼之间,许多生命灰飞烟灭。此时,正在转动的印刷机印出了大量的报纸、书籍,却只能给人们的偷窥心理以一点点慰籍。世界每天要印多少出版物?无法估计,拿美国的《纽约太阳报》来说,在1997年的时候,它一期的报纸可以达到1614页,重达5公斤半。今天,技术先进的印刷,可以制造出更多的神话,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登峰造极的印刷品。可是,血的记忆还是在淡化,战争还是不可以避免。是印刷的不够吗?不是,而是印刷传播的文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哈佛博士赛缪尔出版了一本引起学术界轰动的书——《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然而,伊拉克战争却将他的文明冲突导致战争的论断打得粉碎。战争需要什么作基础?经济。战争为了什么目的?经济。一切都是与“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印刷传单宣传鼓动,到通缉拉登等人的扑克牌,从各种与伊战有关的图书,到每天都出的报纸,战争让印刷机忙坏了。在军火商大发横财的时候,与印刷有关的行业包括广告业也都面临着商机。一面是投弹手在向目标扔炸弹,一央是商人扳着指头数钞票。连上帝见了也要为人类的这种滑稽的行为而感到莫名其妙。解铃还需系铃人,战争的罪恶不在经济本身而在于对手段的利用的不当。我们离不了经济,但拒绝战争!怎么办?只有印刷机来一石二鸟,在印出大量印刷品盘活印刷经济的同时,促进文明的传播,毕竟,压倒野蛮的只有文明。世界害怕了马达驱动的飞机与舰艇,但它却欢迎马达驱动的印刷机。当人们通过报纸看伊战杀死了多少人等信息的时候,他们更是在思考,战争多么可恶,和平多么可贵。弹药所带来的经济是痛苦的,印刷带来的经济是美好的,也是优雅的,它在教人类发财的同时,还在教人们去思考,思考文明,思考进步。前者总与罪恶联系着,后者则向着美、向着善。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着经济、为着文明而印刷,印出的不仅是经济,而更是文明,让印刷来得猛烈些吧!使用战争在它面前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