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上不必消极保守


 

(提要:国际资本市场正面临着一轮洗牌,部分游资舍弃美元资产的倾向非常明显,随着美元贬值,国际资本最大的用户美国正在遭遇一个恶性循环;这正是其他国家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的机会。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未来若干年,中国经济将保持持续高速增长,这一点是国际资本最看重的,中国有什么理由不加快引进外资呢?)

 

一、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开始发生革命性变化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2001年发达国家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普遍下降,其中美国的降幅最大,从前年的3080亿美元降到了2001年的1310亿美元,降幅为57%,降到了199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1年发达国家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由前年的1万亿美元以上降到了5650亿美元,降幅为56%

 

美国历来是国际资本的使用大户,但是,美国已经无法按照自身意图随心所欲地支配国际游资。2001年美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正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股票市场走下坡路对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一情况2002年仍在持续,按第一季度的数字估算,2002年全年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下降为1030亿美元。

 

美国吸引国际游资流入的主要手段是在资本市场玩弄并购游戏,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000年,美国股市大幅上扬使各公司得以利用价格飞涨的股票来进行频繁的企业并购,其中包括跨国交易,从而使同一时期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也大幅增加。而在2001年以来股市不景气的情况下,外国直接投资也就随着公司跨国并购活动的减少而出现明显下降。美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减少对美元的汇价也构成压力。外国直接投资减少,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就会减少,从而会导致美元下跌。

 

国际资本流动总量增长趋缓的直接表现是国际购并风光不再。国际购并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在2000-2001年间连续创出历史性高点。2001年下半年,国际购并出现了盛极而衰的重大转折:当年前10个月,全球合并、收购交易总额比上年同期减少54%2002年第一季度,全球公司并购又比上年同期下降45%,为1995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购并的收缩,除受外在世界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其自身的发展特征有直接关系。即使在购并的狂潮尚未退却的时候,国际购并的参与者已经开始陷入购并后的艰难的业务整合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文化冲突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屡屡出现失败的案例。据KPMG consulting 的研究,在过去10年进行的全球并购交易中,很大一部分并没有为股东创造价值,有1/3的交易目前还在平仓。

 

另外,由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条件持续恶化,融资规模扩张受到明显遏制,一些筹资者不得不转向传统的融资领域。尤其是美国的企业大量向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的商业银行融通资金。截止200112月底,美国向BIS报告银行获取的境外商业贷款存量累计达23358亿美,创出历史新高。

 

在证券投资方面,国际资本更多地采取股票、债券等债务工具形式流动。国际债务工具的净发行额由1995年的2606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底的10670亿美元。20021季度,全球债务工具发行的净额为2718亿美元。

 

在国际证券市场的两个构成即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资本的进出流动更为明显。2001年以来,由于市场投资者对于美国经济出现趋势性逆转的担心不断加剧,部分资金开始撤离股票市场,转向传统的避难所——政府债券市场。由于近年美国政府实现财政赢余,新发债券规模减少,旧有债券的供给也因政府的回购而逐渐下降,政府债券市场的容量收缩,资本吸纳能力下降。为此,国际投资者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渠道,而逐步走向一体化的欧洲政府债券市场开始引起国际资本的关注。1999年底,欧元区政府发行的长期欧元债券达2.2万亿欧元,相当于美国政府债券市场规模的2/3,其市场规模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政府债券市场。目前,该市场的扩张步伐继续加快,此外,随着国际资本的国别和工具调整,欧洲政府债券市场对美国政府债券市场的替代性可能进一步提高。

 

二、美国是如何逐步丧失资本支配权的?WorldCom案例分析:

 

美国吸引国际游资的微观基础正在丧失。最近,美国财经界正被企业财务丑闻折磨,美国经济因此出现了始料未及的连锁反应。WorldCom(世界电信)被发现财报作假以来,WorldCom的资金筹措也陷入了严重危机。WorldCom的总资产为1038亿美元,远远超过去年底破产的美国安然的628亿美元。在美国做实业,如果要做大,一定要依靠资本市场。其实,WorldCom靠并购起家的密西西比小电信运营商,其前身是Bernard J. Ebbers1983年设立的LDDS通讯公司公司。截止今年4月,Ebbers一直担任WorldComCEO兼总裁,Ebbers因其自由奔放的言行而被称为“牛仔”,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经营者。虽然创业初期LDDS只不过是密西西比州的一家小型长途通信运营商,但是通过Ebbers成功的并购(M&A),该公司逐步发展成了现在的WorldCom。该公司在长达近20年的时间内共计进行了75起并购。其中,有两起收购使该公司发生了飞跃性的发展。一起是1997年收购美国UUNet技术公司、另一起则是1998年收购美国MCI通讯公司。通过一系列收购,销售额高达300亿美元的航母级通信企业由此诞生。通过充分利用因通信业泡沫而飞涨的高股价,在并购过程中一路高歌猛进的WorldCom1999年迎来了鼎盛时期。MCI WorldCom于同年10月发表了与美国长途通信第三大运营商——Sprint的合作计划,并宣布由此将诞生一个总资产为2900亿美元(当时)、年销售额高达500多亿美元的巨型企业。

 

管理层竭尽全力扩大业务及重组的目的在于使股价恢复到原来的水平。Ebbers曾在重组的记者招待会上坦率地表示:“将(通过重组)使股东及投资家明白:投资WorldCom是他们的最佳选择”。而此时该公司的股价已经狂跌到了7月份收购Sprint计划破灭时的5成左右。该公司染指虚假财报始于2001年初。对于屡屡通过将股票当作现金一样使用来进行并购的该公司而言,股价的下跌意味着成长的终结。为了避免股价滑落,该公司采取的手段是在EBITDA(扣除利息、税费、折旧费之前的利润)这一业绩评估指标上作文章。虽然通信运营商因设备投资等原因容易产生巨额的债务,但由于设备投资可以折旧,因此未包含在EBITDA里面。由于“能够去除通信运营商这一特殊行业的企业与其它企业间的差别来评估利润情况”,因此EBITDA是一个经常被通信运营商使用的指标。WorldCom正是通过将巨额的营业费用计入折旧费,向EBITDA注水。

 

在美国这个充分自由的市场上,企业找到了充分施展经营的空间,而这一点是中国企业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借助于资本市场提供的方便,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收购兼并,一跃而成为行业内的领头羊。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对企业经营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但是,如果国际游资流出美国,美国企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不仅IPO(首次公开发行)受限制,而且不可能顺利地筹措收购兼并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现在,美国企业疯狂地玩弄数字游戏,做假帐欺骗投资者,无异于自掘坟墓自落坑。这就怪不得国际游资选择流出美国。

 

 

三、积极关注国际资本新动向

 

从理论上讲,国际资本流动国别结构取决于各国经济增长差距、收益率差距、市场结构状况以及市场预期的变化。长期以来,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大量国际资本便迅速撤离新兴市场转往美欧。美国经济的逆转、2001年的9.11事件,以及随后的安然事件、环球电讯事件等开始改变国际资本市场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美国金融市场,重新评估美国金融资产的价值和安全性,国际投资者开始质疑美国金融资产的“质量”。

 

对于美国经济与股市前景的疑虑正在侵蚀美国对于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一方面,国际投资者在美国的并购行为日趋谨慎。2001年前三季度,美国并购资本流入减少到100亿美元,进入2002年后,并购资本流入下降现象更为明显。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及企业经营问题的不断暴露严重地影响了美国股票市场的表现,并改变着国际投资者对美国金融资产的态度。截止2001年底,在美国国际收支的金融账户中,外国投资者拥有的美国资产增长了8955亿美元,与2000年底的10242亿美元相比,下降了12.57%

 

美国投资风险的上升及资本市场回报率的下降,将进一步导致国际资本的分流,影响美国的资本流入。欧洲中央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3月,欧元区直接投资及组合投资总体呈现流入,为过去四个月以来所首见,其中,组合投资净流入为81亿欧元,直接投资净流出为59亿欧元。此外,美国股市在20023月的第一周出现了7周中最大的资产净流出,而欧洲大陆出现了一年中的最大的净流入。到38的两周中,流入到亚洲股市的美资总额达到5.38亿美元。

 

随著公司会计丑闻的“传染病”可能从美国蔓延到欧洲,可是,眼下亚洲可能为投资者躲避正在袭击西方股市的“风暴”提供避风港。五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使股东们怀疑亚洲是否还会给他们安全感,而五年后,有迹象表明,在WorldCom发生会计丑闻以及欧洲可能出现类似危机的情况下,资金正在流回亚洲。投资者对公司会计操作和收益数据感到担心;但在香港,许多公司仍然为家族所拥有,他们没有美国公司那样大的动力来利用会计操作夸大利润。

 

投资者正把资金投入亚洲,而许多人认为这个地区的会计标准比西方更宽松。投资者预计,透明度较差的亚洲市场的股价会有折让,以补偿这种风险。随著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公司治理的改善和有关美国公司业绩数据远远未摆脱人为操纵的情况被披露,亚洲和美国在会计标准上差距正在缩小。比较美国股市和亚洲股市的估价,美国股市被高估。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基于预期收益的本益比为28-29倍左右,而新加坡、香港和其他一些亚洲股市的本益比为10-14倍。主流投资机构时时刻刻都在算计风险收益比,相信他们会做出理智的决策。(写于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