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至今,伴随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劳动力结构实现惊人一跃,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结构,已经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为主,转变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主。7月19日劳动保障部发布《2005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指出目前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是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主体,占求职者的40.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4.4%,高中以下仅为34.8%。
不经意间,中国的劳动就业人口在教育的改造下,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而在此之前,即使是人才高度集聚的金融机构劳动力层次也很低,如深圳发展银行,90年代初70%以上的员工文化程度在中专及中专以下,2004年这一比例降为18%。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已经对产业结构形成强烈冲击,在广东这种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
依赖低端人才的产业逐渐陷入困境
2003年以来,“民工荒”在广东愈演愈烈,依赖廉价民工的企业如坐针毡,各地政府也表现出火烧眉毛的焦虑。
在劳动力市场上,除研究生外,文化程度越低供求越紧张,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短缺严重,图1是广东省一季度按文化程度分组的供求人数对比。为了应对民工荒,各地政府纷纷调整最低工资标准,7月1日,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大幅上调,特区内、外最低工资分别上调为690元/月、580元/月,比原标准分别提高80元、100元。调整后的深圳特区内最低工资水平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一位。而在此之前,广州、东莞等地已经接连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在职业需求缺口上,2005年一季度广东省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职业是体力工人、裁剪缝纫工、营业人员、收银员、餐饮服务业人员、机械冷加工工、电子元件制造工等等,这些职业的员工供给量普遍不足需求量1/3,与这些职业相关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以及餐饮、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民工荒”导致这些行业内的企业不得不面临招工难,以及工资上调的压力。以服装企业为例,在深圳,200人的招工计划通常只能完成1/3—2/3,企业的许多订单都接不了,经营规模有收缩的危险;为了招工,员工工资目前已经由2年前平均每人每天30—60元涨到40—80元,加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服装企业的利润率已降到不足5%,如果员工工资继续上涨,企业会直接面临生存危机。
面对危机,广东的企业,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两年表现出来的趋势是:或者进行产业转移,或者在产业升级上下功夫,加大企业的技术和物资投入,或者最终离场。
正在进行转移的企业主要向广东山区以及珠三角东西两翼转移投资,前者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肇庆、云浮6个市,后者包括汕头、汕尾、揭阳、潮州、阳江、湛江、茂名7个市,广东省政府今年3月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鼓励这种转移和投资。今年1—5月,东翼4市(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共完成城镇投资92.50亿元,增长34.8%;西翼3市(湛江、茂名和阳江)完成城镇投资72.51亿元,增长36.5%,分别比全省城镇投资增速高出20.9和22.6个百分点。但是山区及东西两翼的民工数量和价格优势能持续多久仍然是个疑问。
劳动保障部有关专家指出,“民工荒实际上是低成本的民工短缺,这些民工通常在18-25岁之间,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现在民工潮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分流,以及对农业的回归,决定通过外来低成本劳动力添补珠三角的用工缺口比较困难,除非工资大幅上涨,因此发挥本省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显得愈加重要”。目前广东山区以及珠三角东西两翼的劳动力价格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三分之二,这可以缓解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成本压力,但是低成本劳动力的数量并不可观,2004年广东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67.5万人,对比于其他省份,广东农村劳动力可供转移的空间已经较小,截至2004年底一二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4.7:36.9:28.4,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其他省份。
“民工荒”限制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一步扩张的空间,加大技术和物资投入,在产业升级上做文章成为企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2005年2月广东省政府推出《广东省工业就大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规划包括了电子信息、电器机械(机械、家电)、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造纸、医药、汽车九大产业共10个行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规划强调要以战略高度认识技术进步,不断开展技术改造,实现技术创新,促进广东省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当长期依赖低端人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时,它们又不得不面临下面的问题。
中高端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脱节
“技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凸显了中高端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脱节。
“技工荒”主要体现在制造业领域,它直接导致企业在技术升级和设备投入上存在一系列的困难,据统计,由于技术工人的缺乏和素质较低的缘故,目前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的损失近2000亿元。许多工厂的生产线国际领先,但产品合格率要远低于国际同行,在广东,一线技工,特别是数控、模具、仪表、电子电工、焊接等工种需求短缺,严重影响了制造业产品的质量。针对全国技工短缺问题,2004年4月劳动保障部进行了一次集中调查,调查显示企业最急需人才的前三位人才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占调查企业需求比例的14.4%、12.1%和10.9%。2005年这一状况没有改观,广东春季企业所招到的技术工人只占计划招收人数的58.6%,不仅低于普通工人14.6个百分点,而且低于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9.2个和12.5个百分点,人才市场也频现“月薪6000元难聘技工”、“年薪16万招不到高级技师”的情况。对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也表明,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电子机械、建材造纸、汽车等行业占总量领先的广东,在技术开发、管理成本、发展速度等方面并无优势可言。据了解,到“十五”期末,广东中级工以上人才缺口180万,其中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缺口100万以上,同全国相比,广东的“技工荒”,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尤其突出。
作为制造业领域突出的现象,“技工荒”表现出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与技能教育、培训之间的矛盾。90年代以来,我国的许多制造业领域经历了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转变,如家用电器、通讯工具等等,形势逼迫企业加强技术竞争、质量竞争和价格竞争,政府与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逐年加大,2004年广东省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达到759.42亿元,同比增长19.73%。相反,过去10年中,职业技能教育变化缓慢,2004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2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中的比例仅占40%,有些地方甚至不足30%;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足,一半以上的企业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费用不到职工教育经费的20%。
“大学生就业难”是这两年就业的焦点,伴随着大学生供给数量的快速增加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大幅扩招,1999年较1998年实际增幅达47%,到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已超过2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与扩招相对应,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3%,远低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95%的就业率。具体到广东,2005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毕业生约13.3万人,从省外来粤“抢饭碗”的毕业生超过7万人,加上去年、前年就业未果的人,今年有约24万的毕业生在广东求职。但广东省今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仍在继续:全省新增加的就业岗位只有85万个左右,而今年下岗需要再就业的人员就有120多万人,加上12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省劳动力,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进一步加重。在珠三角,竟然有一些企业打出700-800元月薪招聘本科生,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是大学生整体工资水平在下降,据了解,在广州,四、五年前连普通院校毕业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起薪至少都能够达到2500~3000元左右。但是现在,即使是重点院校的本科生,起薪大多数也不过2000元左右。
需要承认,大学生的培养的确加速了一些行业的人才升级,推动这些行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金融、通信、传媒等行业,已经实现了人才结构的彻底调整,举如国信证券2004 公司共有员工800多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71%,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23%,再如通信行业的龙头之一中兴通讯,2004年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已经占到公司总员工的65.1%。
但是大学生的人才结构与现实产业之间不合拍之处显得更多。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一些高校不顾社会的需要,脱离实际,大开热门专业,“大路货”专业,使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大量过剩,而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却很难找到,与此同时一些冷门专业为保障教学需要,并没有削减规模,导致毕业生求职困难。调查显示有80%的毕业大学生感到不适应本职工作,60%多的人有跳槽的打算,30%的人没有职场规划,仅有10%的人表示工作还算快乐。
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对比于低端人才,中高端人才的教育培养整体性的提高了劳动力成本。我们可以算一笔帐,“对于普通民工而言,通常企业不会为其交纳三险一金,更没有福利可言,假如工资是每月800元,这就是全部的劳动力成本,民工的维权意识也较差,工资经常被拖欠;但是对于一般就业的大学生而言,即使工作能力不如民工,工资待遇也要比民工高许多,而缴纳三险一金,以及员工福利,劳动力成本要远大于工资,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更会让不愿付出的企业头痛。”
针对不同学历的劳动力,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存在着工资指导价格,以及不同的待遇指导标准,表1是广州市2005年不同学历新就业人员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可以看出,学历越高劳动力成本也就越高。
中高端人才的培养不仅未能解决与产业结构合拍的问题,反而进一步提高了产业的劳动力成本。
|
表1:广州市2005年不同学历新就业人员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 | |||||
劳动力市场价格 等级 |
高位数 |
中位数 |
低位数 | |||
元/年 |
元/月 |
元/年 |
元/月 |
元/年 |
元/月 | |
博士及以上 |
64000 |
5333 |
42000 |
3500 |
26000 |
2167 |
硕士 |
43560 |
3630 |
33060 |
2755 |
18000 |
1500 |
本科 |
36055 |
3005 |
22380 |
1865 |
15600 |
1300 |
大专 |
28652 |
2388 |
16800 |
1400 |
12100 |
1008 |
高中、中专、技校 |
24923 |
2077 |
13176 |
1098 |
9336 |
778 |
初中及以下 |
16922 |
1410 |
10836 |
903 |
7836 |
653 |
资料来源: 广州市劳动保障网
重新审视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结构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个是教育的成本由谁来付的问题,中国的企业有没有做好为教育付成本的准备,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关键要看能不能付得起这个成本。
“民工荒”、“技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教育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香港和台湾的经验,“民工荒”是经济发展出现的必然现象,也正是因为这样,自80年代以来,面对自身低成本劳动力缺乏的困境,香港和台湾的制造型企业纷纷内迁,截至2004年底,广东省台资企业累计超过1.8万家,合同利用台资金额累计超过350亿美元,其主体均为制造型企业。但是教育正在改变低成本劳动力的供给结构,2004年我国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4.1%,当年初中毕业生2070万人,而普通高中和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共计招生1370万人,辍学的初中毕业生仅700万。2004年普通高中毕业生是547万,而普通高校招生447万,即使计算通过其他途径参加高考的学生,辍学的高中毕业生也不会超过150万。随着计划生育效果的体现,以及中等职业教育扩招,仅有初中文化程度以及一般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供给会快速收缩,中国企业享受低成本劳动力的时代离结束已经为期不远。
“技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反映出中国的教育没有为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做好准备,针对前者,教育正在加紧准备,但是针对后者,高校的教育机制仍然需要调整,教育和市场需要之间很难吻合,大学生的就职困难是教育不适应市场造成的,而不是学生数量的过剩。中国高校专业设置仍然遵循“存量不动,增量调整”的改革思路,许多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不仅没有收缩规模,反而逐步扩招,直接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而对于市场需要的职业,专业设置往往慢半拍,2005年7月7日,北京大学中国公益彩票事业研究所宣布,该所招收在职人员攻读MPA(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向包括博彩业与公益事业管理——即博彩管理。在此之前,中国彩票事业已经有18年的历史,但从没有对彩票专业人才的训练和培养。中国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脱节可窥一斑。
对于教育成本的承担问题,通常认为,“教育是人力资本的一项投资,它最终要从工作中回收成本,特别是对于没有参加工作的学生而言,教育成本从父母那里透支,父母通常也认为,投入多少,今后也会回报多少,中国的教育改革导致,目前教育成本已经由原来的国家承担转向家庭承担,但最终买单的是企业。”近几年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导致教育成本的快速提升,目前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在2004抽样调查了10个地区的40所高中,总体有72%的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的学费太高,感到难以承受的占25.2%。按简单的模型计算,子女从小学到高中12年,按照1年1万元的费用计算,这笔费用将达到12万,如果上大学,费用会超过20万元,即使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也不会少于15万元。
面对如此成本培养出来的中高端人才,不仅企业很难以低端劳动力的劳动价格应付,而且毕业生也不会轻易降低劳动力价格,否则就被认为读书划不来,虽然曾经在农村这种意识普遍存在。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不得不考虑成本与效益的问题,我们按照广州市公布的劳动力市场指导价计算,每个本科生的工资价格大约是初中毕业生的2倍,考虑福利补贴,则会达到3倍,以此计算,如果平均每个本科毕业生不能创造出初中毕业生3倍的价值,那么对于企业而言挑选本科生就划不来,但是对于日益稀缺的低成本劳动力,企业可以选择的余地已经很小了。中国教育改革以及教育成本的快速上升正在成为中国产业发展以及产业升级不得不承担的成本,面对这样的问题,中国的企业究竟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