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育,请告别双重人格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被问及经济学研究内容时,一位经济学专业大三学生做了如是回答。相信他是一个用心的学生,不过,这是一堂现代经济学课程。

      经济学研究的讲坛在90年代之前仍是政治经济学的领地。不过,随着国门的敞开,越来越多的现代经济学被“海龟”带回国内。之后,西方经济学迅速获得主流地位。一方面,这固然是现代经济学解释能力突出,适应真实世界;另一方面,也突显了国内社会科学的禁锢与创造力的匮乏。真理的稀缺,必然供大于求。所以即使是常识,也容易被当作真理追逐。现代经济学讲了一些人话,却被奉为神明。(当然有朋友可能会说,有些经济学家不讲人话,本文不做探讨,但现代经济学分析范式无疑是高明和现实的。)有一位学者说,把常识当作真理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

     尽管现代经济学成为主流,但政治经济学从没有真正离开过经济学讲坛,尤其是大学、中学的课堂。这一点似乎成了经济学教育的潜规则,没有人愿意说破。如果“按时计件”,经济学专业学生用专业耳朵欣赏政治经济学的时间远远超过现代经济学。作为两课的核心课程之一,政治经济学是“钦点”课程,享受“政治局”待遇;而现代经济学至多是部级。从受众来看,即使是非专业的理工科耳朵也必须用一个学期来聆听。以某学校专业为例,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两个学期,每周三个课时;政治经济学一学期,四个课时。(这里还不包括含有政治经济学内容的毛泽东概论、邓小平理论、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除了在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中无能为力,全身而退之外,在发展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学科,政治经济学仍在顽强抵抗,以挑战的姿态出现。尤其在经济思想史、经济学名著选读中,所谓的庸俗经济学家并无机会露脸,唱“主旋律”的仍旧是政治经济学著作。(当然,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不在笔者异议范围。)


     作为学校教育,提供给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无可厚非,不过,选择权应该在学生手中。政治经济学由于缺乏现实解释力,并且没有现代经济学生动有趣,喜欢的学生自然不多。根据笔者的观察,一般学生会选择逃课,上课的学生无非也是看报之类。除非有上的极好的老师,否则很难提起兴趣。一位专业是产业经济学的老师被安排教政治经济学。“安排上这门课,我也没办法。学生没兴趣,老师教起来也没意思。”他继续说,“不过,既然教了就要教好。我会选一些现实中的案例,尽量用政治经济学话语进行解读。这样学生就愿意听。当然,有很多是解释不通的。这时候可以建议他们按照现代经济学的框架思考,不过,考试的时候我还是会提醒学生用政治经济学观点回答问题的。”这种做法在高校经济学教师中并不少见。


      经济学教育领域两套范式争锋,受害的还是学生。笔者周围很多同学,学了三年经济学,但仍然不知道用哪套话语说话、行文,很多时候是烂煮一锅。我不得不承认,最高明的做法是两者都烂熟于胸,井水不犯河水。在初学经济学时,笔者也以为现在经济学界最需要的就是西经与政经兼通的学者。但从现在看来,这个想法过于单纯。这种做法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最终成了“四不像”。这一点矛盾尤其可以从考研政治课中反映出来。作为经济学专业学生,经过三年专业学习,好不容易初步养成了现代经济学思维方式,到了大四考研的时候,又不得不重拾政经的话语方式,力图深入研究的同学往往会感觉到痛苦不堪。在回答政经试卷时不得不违背自己的专业涵养,在回答西经试卷时又深受政经思维困捆扰。做学问也是一个道理,中庸、妥协出不了真学问,连自己都对自己的一套没有信心,又何必叫他人相信。当然对于读者而言,则可尝试用中庸观点看作者“极至学问”,要看他的学问是在什么假设条件下(套用经济学说法)做出来的。


     这里不妨说的严重一点,当代国人中的双重人格,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教育的双重人格引致的。当国人面对CCTV时,他们完全有资格胜任外交部发言人;但他们骂娘的时候完全又像是“异议分子”。固然在生活中这种无奈大家都可以理解,但必要的底线仍须坚守。具体到经济学教育中,尽管知道经济现象背后真实的规律,但在回答政治经济学试题时,仍不得不用那套无关痛痒,自己都不相信的“原理”分析。国内的经济学水平与国外存在着很大差距,此差距关键不在于学生不智、教师无识,而是观念落伍。行政部门一直在充当课程的设计者,他们仍不愿意放弃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做无用功,当然无助于经济学水平的提高。不妨疾呼一声“经济学教育,请告别双重人格。”振兴诸学科,无非是同一个道理,少一些监管,自然多一份收获。

·························

笔者学习经济学至今三年,觉得最近才找到经济学的大门,不敢称已经入门。在学习中(尤其是文科)始终觉得像是用假声说话,勉为其难。其中以文科的作文尤为恶劣,为了宏扬亲情主旋律,不少学生牺牲了父母;为了突出拾金不昧主题,不少学生捡了不少钱……
及至大学,固然这类幼稚的事情不再发生。然而换汤不换药,双重人格教育更加隐蔽,不加分析更不容易发现,危害反而更烈。文章是性情写作,没有学理支撑,简单想法而已。只是觉得这个问题蛮大,望方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