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骏民:财富的本质和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
刘骏民在南开大学第二届虚拟经济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2年10月12日,根据录音整理
我的演讲题目是财富的本质和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我想谈两大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财富的本质,这是研究虚拟经济的出发点;二是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
一、研究虚拟经济的出发点
对于研究虚拟经济的出发点,我想对比着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来讲。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财富是物质的或效用的,与价格等货币形式无关。从这样的理论基础出发,西方主流经济学将经济看作是一个物质系统,所有的生产都不过是投入与产出的技术关系,其他一切非物质系统不过是为此服务的,超过服务的限度其他一切都将是多余的。马克思却不是这样看,他认为,市场经济中财富的细胞——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的本质特征,价值才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在马克思看来,整个市场经济不过是一套价值或价值增殖系统。任何物品,只有它披上商品外衣的时候,它才能成为市场经济中财富的基本元素,而这个元素之所以能够成为财富,并不是因为它有物质形态,而是因为它具有价值,当考虑到与价格相关联的利润的时候就更是如此,赚不赚钱,赚多少钱才是市场经济中最核心的问题。这样,两种不同理论体系对经济系统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马克思的出发点更能说明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则越来越不适应日益虚拟化了的市场经济。从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这一命题,我们很自然的可以推论出,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不过是物质系统与价值及价值增殖系统的统一,只不过其本质属性是价值系统而不是物质系统,因为其价值系统的运行决定着物质系统的一切过程。重新提起这些大原则是为了能够更符合实际的理解当代的市场经济,特别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和正在向发达市场经济迅速推进的我国的市场经济。我们不是要照搬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实在是因为马克思可能是唯一一个将整个经济系统的本质看作是价值系统的有份量的经济学家。将经济的本质看作是一个价值体统,是虚拟经济理论的出发点。只有从这样一个出发点我们才能发现正在形成的虚拟经济的理论体系。我们的基本观点是,财富的本质属性是其价值属性,也就是其社会属性;因此,整个经济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价值系统,这是经济活动的本质属性;它由两个系统组成:一部分是价格系统,是成本支撑的系统,另一部分是资产价格系统,是观念支撑的系统。
二、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
从整个经济是一套价值系统的角度,我们将当代有关研究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之所以将其称为虚拟经济理论,是因为这些理论的基础及其涉及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与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实际经济相对的。
1.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资本化定价
(1).虚拟经济的定义
现在我们来给虚拟经济下一个一般性的定义: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其运行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由于是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将对这样的市场起重要作用。虚拟经济领域被多数人界定为“金融”,有些人还要加上“房地产”。然而,从行业区分的角度为虚拟经济下定义,就会混淆对虚拟经济研究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即使是在实物领域里,当人们购买某种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作为一种投资行为的时候,该种商品的定价就不再是由其成本来支撑的了,而将进入“预期收入折现”的定价方式,也就是资本化的定价方式。如果把虚拟经济的研究范畴界定在“市场经济中,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以内在的波动性为特征的价格体系”,则虚拟经济就不但包括金融,还要包括房地产、无形资产、某些高技术产品和信息产品以及其他可能长期或短期进入这种特殊运行方式的有形产品和劳务。
(2).资本化定价方式的研究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供求是市场价格决定基本因素。在供给方面,厂商以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来确定商品价格;在需求方面,“消费者行为理论”将消费的本质看作是效用的最大化,商品价格和人们的收入不过是消费的社会条件。人们的心理预期对市场价格基本上没有影响,效用虽然是心理的但却没有具体的衡量方法。
而在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研究中,研究对象是资产特别是金融资产,研究方法基本上是采用预期收益现值的方法。在这个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中,心理预期以及不确定因素是必须考虑的。虚拟经济研究的是这个体系的行为,并具有行为上的指导意义。
两种研究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以工业化生产商品为对象进行的理论研究,另一个是以资产为对象进行的研究。需要强调的是,后者研究的是“不是实际投资的投资行为”即金融投资行为。
2.虚拟经济运行规律及市场结构
在关于市场运行规律的研究中,有两个方面需要说明:一是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二是市场结构以及不同结构下的不同运行特征。
在主流经济学中,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基本上遵循着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但在非商品市场中,却有一系列以股市为蓝本,对边际收益递增和正反馈的所进行的研究。此外,对股市等证券市场波动性的研究,对金融稳定性的研究以及对金融脆弱性的研究也都明显地将自己的研究领域与主流经济学的商品市场相区别。这些都向我们表明,在工业化产品市场上,商品价格是由成本支撑的,随着技术进步,商品的价格一定会成下降趋势。而在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中,这个趋势是不存在的。显然,在市场运行研究上虚拟经济研究与实际经济研究的界限已经被大致划分出来了。
在市场分类的研究上,传统理论将产品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以及“公共产品”等五个市场类型,显然这种分类是不适应对虚拟经济市场运行分类特征的描述的。在已有的研究中,金融学按照实际情况,将金融市场分为长短期市场,或者更实际的将金融市场分为信贷、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市场,从理论类型上有“有效市场”、“弱有效市场”以及“理性”“非理性”市场等等。当我们用这些已有的研究来概括我们所定义的虚拟经济的时候,不难发现,它们还远远不够,远远不成熟。显然,虚拟经济的市场分类是一个新的命题。
3.虚拟经济与国际经济关系
在主流经济学的国际经济理论中,一直将产品贸易和实际投资作为国际经济关系的核心,国际金融不过是为它们服务的。而实际上,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金融的交易量已经超过国际贸易和实际投资5倍以上,外汇交易则超过国际贸易和实际投资大约70倍,国际金融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中的主要内容,且对世界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际金融危机及其传染机制的研究;二是对金融全球化的研究。前者目睹90年代以来频繁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通过一些实证分析以说明在国际间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原因及影响。后者则更进一步将整个金融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及影响作为其研究的主题。当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价值是主线,金融是核心这种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更明显。传统的比较成本说,资源禀赋说,以及传统的国际分工论都不再令人信服。需要真正的以价值系统的国际关系为基石,以资金的国际流动为中心来重整国际经济学说和经济全球化理论。
4.虚拟经济条件下的政策研究
迄今为止,主流经济学仍然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锁定在实际经济上。货币政策仍将物价稳定看作是最重要的目标,调节的手段也很贫乏,基本上还是依靠利息率。而在实践中,许多政府中的专家都意识到,货币供应量已经不象70年代那样,与通货膨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是越来越与资产价格关系密切。面对剧烈震荡的股市,许多政府也不再是袖手旁观,而是采取一些试探性的干预政策。东南亚、中国的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都有不同的尝试,就连崇尚“自由经济”的美国,在股市剧烈波动或可能产生剧烈波动时也在采取一些干预政策。此外,对金融风险防范的研究也是90年代末兴起的一个新的热点,经济学界的注意力正在由实际经济向虚拟经济转移,经济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也正在让位于由监管、制度、法规调整与政策调节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经济虚拟化条件下的政府调节经济的新的组合工具。过去,政策作用机制多是通过资金流向和流量的调节,影响实际经济的物价系统(包括产品价格、资源性产品价格及工资等),并通过这个价格系统来调节就业和总产出。现在则更多的是调节资产价格,影响人们的信心和资金流向从而对整个经济运行进行调节。
从整个经济系统是价值系统的角度,我们将当代有关研究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将它们称为虚拟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理论的基础和涉及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相对于主流经济学的实际经济的。从观念支撑的定价行为方式开始,到这种行为所形成的市场的波动性特征,再到实际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以及国际金融活动从从属地位上升到核心地位以后的许多新问题和新现象,最后从整体经济出发,从政府角度考察这套价值系统将会出现什么问题,以及传统的政策如何改善并发展新的组合调整工具等等,这就是整个虚拟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和研究目的。这些理论研究多数是相对独立进行的,表面上看,它们是在研究虚拟经济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局部,但实际上,这些相对独立的理论之间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虚拟经济理论的建立,使得经济理论的发展更适应现实经济运行的变化,将有助于对当代市场经济的更深刻理解,为企业,政府和个人采取正确的决策提供了更有力更合理的理论支撑。
http://user.nku.cn/noscript/xnzx/hyzt/fyg/ljm.doc
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2000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