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过多,政府官员腐败,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银行风险控制不严,在出现坏账之后,政府处置不当,开始是拼命“捂”,终于“捂”不住了,只好宣布破产。
其次,狂妄自大。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经济处于顺境时,日本人的狂妄自大登峰造极,日本的金融机构在拍卖会上以天价购买世界名画,出尽风头;在美国和欧洲各地大量购买不动产,盲目扩张,把本国股市和房地产价格炒到不合理的程度等等。
第三,自私自利的对外经济政策。1997年亚洲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东南亚某些国家因为外汇短缺,不能因应市场需求而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当时,日本外汇储备2000多亿美元,并持有近3000亿美元美国政府债券,日本政府却不愿意抛售美元来拯救日元,企图利用日元贬值扩大出口,扩大经常项目顺差,结果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造成巨大的压力。这样的“以邻为壑”政策与日本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结果是既损人又害己。
第四,壁垒森严。日本一方面拼命打开国外市场,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保护本国市场,高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2001年4月,又对中国的部分农产品出口关闭大门。据说,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日本国内的“弱势部门”。由于日本出口太多,进口太少,结果形成庞大的经常项目黑字,进而推动日元升值,并且促使市场形成所谓“日元升值预期”现象,抑制了企业投资积极性和消费者的消费愿望。
最后,政府政策药不对症。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发行大量国债用以架桥修路,并且通过减税来促进企业发展、扩大内需。尽管利率已经降到零,但仍然是消费不足,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失业率上升,银行破产,股市低迷,政府债务负担达到5万亿美元。日本经济依然萎靡不振,前景堪忧。
现在,针对日本经济的药方很多,什么“结构调整”、“以通货膨胀预期代替日元升值预期”等。我认为,实施一切方案的前提条件是:日本必须最大限度地开放市场,撤除种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高墙,让本国“弱势企业”经受外来竞争压力,以增强企业的体质和活力。同时,日本应以其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和债权增加进口,一方面,降低市场对“日元升值”的预期,刺激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使日本人民的消费更加多样化,并且提高生活质量。 (写于2001年5月,首发《财经》杂志 2001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