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矿业周刊>经营中的得与失
<矿业周刊>从3月7号发行第一期到现在发行到第五期,经历了半年的时间,我也从2月14号到现在一直在和这份报纸一起成长.经历了很多,也参捂了很多.对于报纸经营的得失,我个人认为也无非以下几点:
先说 “得”.
一 首先是报纸的定位.
一份报纸的定位决定着他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而且在主流媒体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细分报纸,区域性报纸显示出他应有的优势.
<矿业周刊.>的市场定位是比较好的.因为现在矿业是个凝聚财富和人才的行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快,各大煤矿对宣传的力度和重视度也在加大.市场也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开始呈现出 “酒香也怕巷子深,” “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的市场化现象.所以,前景广阔,定位准确.
二 其次是报纸的一些比较好的经营思路.
1 发展一大批通讯员,节省了采访成本,而且和很多矿建立了相关的新闻和业务关系
2 聘请顾问.提高了报纸的权威性.
3 开展 “论文征集’ 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了报纸的知名度
4 设立 “矿长访谈”,加强和高层的联系,对报纸品牌的树立,和下一步做软广告做了很好的铺垫.
5 建立地方工作站,缩小了经营成本.利用更多的资源和人力发展开展经营活动.
6 找广告公司代理广告,节省了广告人员的开支
7 和其他兄弟媒体的合作,便于发现和利用更多的经营信息和资源。
三 最后是专刊运作模式的转变.
由包版向发展地方版转变.这是前期没有料到的事情.也是以后工作中应该学习的事情.
再说 “失”
之所以<矿业周刊>没有很快的发展起来,归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资金问题.
短期内遭遇资金瓶颈,制约了快速的发展.
现在媒体的竞争很大一方面是资金的竞争.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要想扩大报纸的知名度,树立品牌意识和品牌形象是个很难的事情.正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所以让很多的后续计划腹死胎中.尽管发行上不需要投入,但是在品牌的宣传和运作上还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的.
二 机构问题.
没有健全的组织结构,致使责任和权利混淆,出现严重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症结.
即使是一个小的组织也是要讲究职务分明,权责相依的.诚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只有各个部门的倾力沟通协作,才能把整个流程处理好创造高价值和高效率..管理学上,所说的木桶理论,便是这个道理.再有力的一根指头,也大不过握在一起只拳头的力量.
机构不健全,责权不分明,效率低下,成为制约报纸发展的另外一个桎梏.
三 机制问题
报纸就是一种以信息和服务为载体的特殊商品.那么报社就是一个生产商品的企业。如果把机构比做人体的骨骼的话,那么机制就是其间的经脉.现在对机制最时兴的说法是企业文化.它包括一个企业的价值观,行为习惯,信念, 情绪情感、意志及性格风貌等意识形态.机制的具体体现就是有日常的规章制度,有公平的计效考评,有合理的奖惩条例.对于编辑,采编,广告等相关的部门,理应有相关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短长期的相关规定.
四 思路问题.
市场化的报纸有市场化的规律.采编和经营原则上是独立的两个部门.记者不可能去明着拉广告,无论是硬广告,还是软广告.但是把思路转变一下,记者才是最后软广告的最大赢家.和企业的关系搞好了,做几个整版或者拉几个协办单位,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纯新闻稿做铺垫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相应的资金作基础.
另外,市场在全省主要是济宁泰安地区而把总部设立在济南在费用上势必加大.还有,一个报纸的广告人员是这个报纸的龙头,一定要招聘个人能力特别强的专业人士.还有主编的个人思路和工作作风问题.在此不做多议.
从报纸经营的角度来说,关于采编,关于广告,关于发行,关于品牌建设还有很多,当然这是一份很不成熟的报纸,需要更多的资金,需要更切合当前市场化报纸发展的经营策略,需要一个懂的报纸经营的领导者和强有力的团队.
但愿所有这些都改观了,<矿业周刊>能够走出困境,实现它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