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营销学苑> |
陈淮,1952年2月生,198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年获研究员职称,为国家级有特殊贡献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于1987年至1989在日本东海大学做访问学者,1992年至1993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作客座研究员。出版有《工业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日本产业政策研究》、《对话“十五”——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再审视》、《走过世纪之交:战略与政策研究》、《热点随想》等专著十余部,公开发表论文数百篇;主要研究领域:工业化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人口就业理论等;曾获国家发展奖一、二等奖(集体)、国家教委优秀著作奖(个人)、辽宁省社会科学一等奖(个人);主持过《跨世纪战略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经济结构研究》、《世纪末的中国经济增长》、《过剩经济:形势与对策》、《重要基础产业的资产重组研究》、《1999: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再审视》、《中国国有投资公司在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战略定位》、《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战略思路》等重大课题研究。 见到陈淮之前,一直在想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传说中的陈淮似乎有些神奇的地方,想当年,他接受上海复旦的EMBA课程时就颇具传奇色彩,本来这门课程是著名经济学家董辅 先生教授,因为董先生病重,临时找到陈淮,没有想到陈淮的课从此成为复旦EMBA课程的一个品牌,后来根据他课程讲义整理出版的《大道至简》在2004年出版后更是受到大量读者的推崇。 在陈淮的自述中,他这样说:“我是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班出身,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研究生读的是工业经济。实实在在地本科、硕士、博士读了十年。中间不掺水。另外对国外的经济学我也并不陌生。美国、日本我都留过学,多少都有所了解。不管是西洋的、东洋的,相应的理论也有一些参悟。我们国家过去一段的发展实践中,我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对我国实践发展的情况也有一点了解和体会”。 在国家建设部陈淮的办公室我见到他,陈淮看起来有点疲倦,他刚从外地回来。浅蓝色的棉质休闲衬衫,中式布鞋。在办公室的书堆里,陈淮看起来和任何一个大学里的教授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是很平民的。”陈淮这样定义自己。看惯了媒体上他西装革履的样子,见到他如此随和,心里多少有一点诧异。曾经有听过他课的人这样说:“他总是可以给人出其不意的点化。”他本人和印象中的不统一,让我对他更多了一点好奇。简单的寒暄后,我们聊了聊他近年来的一些学术观点和生活感悟。 关于价格 价格还是卖方与买方的利益均衡点。由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常识可知,萝卜白菜的价格贵一分,菜贩子的利益就多一分;价格降一分,消费者的利益就多一分。双方竞争的最后成交价就是双方的利益分割点。用理论化的语言说,叫做供求双方的利益在这样一个价格点上实现了均衡。在供求双方的竞争中,那种卖方拼命压价、买方争相提价的事只能出现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在现实生活中永远不会发生。 接着他说,卖方竞相削价是供给方内部的相互竞争所致。供给方为什么要相互竞争?因为资源有限、市场有限、机会有限。市场经济下的参与者都是平等的。要获取有限的资源、市场、机会,就得参与竞争,证明自己比别人更优。竞争过程就是社会的优化选择过程。优化选择就得有个尺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社会评判优劣的最重要尺度。价格竞争是市场经济下最基本的竞争形式。其他所有竞争形式,包括品牌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品种竞争以及技术竞争等,都只能是价格竞争的延伸。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拿钱说话”,“拿价格说话”。这种尺度的单一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这个“拿价格说话”的过程中,有限的资源就被优化配置到某些生产者手中。 他认为,价格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不论哪家哪派的经济学都得承认,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提高效率是发展的根本途径。严酷的竞争环境还将导致技术的加速进步。环境的变异推动进化,这已为自然界的种群发展所证明。 “你知道,”他说,“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应对外来竞争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但当前妨害中国各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因素究竟何在?在于大量劣的企业、低效率的企业占用了包括市场在内的有限资源;在于一些占据垄断地位的企业缺乏深化改革和推进技术进步的动力。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一个严重短缺的基础上开始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改善短缺状态的过程延缓了我国企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优化重新配置过程。今天,这个过程已经刻不容缓地来到了我们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结构调整是主线’的问题,‘国有经济要进行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的问题等,在本质上都是重新优化组合资源的问题。所谓的‘价格战’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其深层次所反映的正是优胜劣汰的迫切要求。可以不夸张地说,当前,是继续促进还是抑制价格竞争,这已经成为决定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 他认为,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在于存在着价格竞争,而在于缺乏与价格竞争相应的退出机制,在于那些劣的企业不肯或者无法顺畅地实现从供给领域的退出。 关于品牌 他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五个方面阐述。首先,从近年来人们新增收入上可以发现,人们在劳务型服务型产品的支出上增长很快,远远超出国民经济收入增长的速度。也就是说人们收入1000元的话,有100元钱愿意拿出来去旅游,扩大内需最重要的支点就是要创建服务品牌,所以说品牌的创造不仅在支撑着企业的发展,支撑着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在支撑着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从这样一个高度看这个问题,扩大内需的战略就有了指望,有了新的推动力,没有这么多的创新,扩大内需只靠一些财政型的政策、过渡型的政策是远远不充分的。 第二,创建企业产品服务和企业名牌,本身就是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由此可以说创建企业服务名牌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基本动力。 第四,服务品牌是化解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心腹之患的一个有利手段。这个心腹之患是就业。而现在的问题是,国有企业在未来的5-10年发展过程中不仅不能扩大就业岗位,还要更多地排出人员,以前我们是没有充分的资本把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的,而现在我们是即便有很多钱也不知道该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干什么,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的余地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我们还面临着不能被拖延而现在已经被拖延了的历史任务,那就是农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5年完成4000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人口的转移,而实质上这个数字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说就业问题是国民经济扩张中一个心腹大患实不为过。就业渠道在哪儿呢?扩张服务业,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低水平的做法是不可能起到我们希望的作用的。我们不能被动地接受需求而要主动地创造新的需求,刺激市场需求,创造了一个名牌也就创造了需求,创造了需求就创造了自己的扩张能力,创造了自己的市场,也就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我们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万万千千个名牌,迫切需要万万千千的公司做这样的事情。 第五,“十五”计划中特别提到了城市化战略,这也是前几个五年计划所没有的。近年来我们盖了高楼大厦,五星级饭店很多城市都有,可是究竟他们的使用情况怎样呢?这些饭店的房间装饰标准是一样的,但这个饭店的市场价值几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这所城市总体系统的各个方面,这所城市每一个局部的发展都推动着城市化市场价值各种要素的共同提升。创建一个企业名牌不仅仅是提高企业本身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而且使城市本身的知名度更高了,使这个城市品位和档次更高了,城市所有要素的价值都由此得到了提升。 关于家人和生活 陈淮说他当年从工厂考上大学是很必然的,因为他当时一直很希望可以继续深造,因为在工厂还担任着一些行政职务,所以工作繁忙,他是在考试前一周才开始复习课本上的知识的,他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和清晰的逻辑分析能力,他说他很喜欢的一门功课就是数学,解析数学难题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他说他会修理家里的电器和设施,能很熟练的修理水管、通堵了的下水道,因为如果有机会做这些事情的话,说明他有时间陪伴家人;有时间享受做一个“居家男人”的快乐;有时间解开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而后微笑。 他说:“你知道吗?一个男人一声之中如果可以得到一个女子的爱就是最幸福的了,这个女子不是你的妻子,不是你的情人,她,是你的女儿。”提起即将大学毕业的女儿,陈淮的眼睛中闪现出慈爱的目光,他望向窗外蓝蓝的天空沉吟了一会儿,回过头来说:“不是每个男人都有这种快乐的,因为有的人没有女儿。”说罢“哈哈”笑了起来。 陈淮是个经济学家,是个著名的教授,是个国家机关的干部,很显然目前他没有很多的时间做一个“居家男人”,他的时间大部分都用在工作和教学上了。与魏杰教授的大气不同,与樊纲教授的书卷气质也不同,陈淮多的是中国文人的沉静,他总是很耐心的听你提问,然后归纳总结出问题的几个方面,再娓娓回答,而后微笑着望着你说,“就是这样。” 他很睿智,很严谨,和所有才华横溢的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爱好,他说他喜欢看小说,如果没有进入经济界的话也许会成为一个作家。他说他会裁剪,当然也会缝纫,看着记者惊讶的眼神,他笑着说,“其实裁剪很有意思,你看一件衣服的缝片形状很重要,必须经过精确的计算,否则的话一定不会合适。裁剪是很需要数学和几何知识的,分析这个就是智力游戏和脑力锻炼啊。我曾经做过一个椅子套,我完全是经过运算计算出来的剪裁线,做出来后非常合适,很多人都以为是椅子原来的罩子。”想像着他用一堆数学公式计算裁片的样子,我不禁微笑了,也许他看到了我的表情,也微笑着说:“我其实就和大家一样。” 不错,陈淮和大家一样,他也有自己和常人一样的生活。上帝对先知说,主还会回来,你去告诉众生。于是先知就奔走相告,把真实转述给世间众生。陈淮像是一个先知,行走在尘世间。 |
行走在尘世的先知——访经济学家陈淮教授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