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产能过剩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参照日本


直面产能过剩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参照日本

  

中国今天的结构调整面临着与当年日本的结构升级同样的问题: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面临两大矛盾,第一能源涨价,国际能源上涨了22.8%,第二日元升值,从1980年的360元对1美元,到90年代末的100日元对1美元。日本靠推进结构升级,由原来的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了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的加工工业,有效渡过了这个阶段。中国同样也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只能靠通过国际产业升级来解决。

  近年来,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从2003年开始,由于包括钢铁、水泥等等一些部门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并将有可能进一步严重化。

  从刚刚闭幕的“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暨第二届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汇聚资讯获悉了表明我国产能严重过剩的以下统计数字———钢铁:钢铁生产能力2005年要达到3.5亿吨以上,预计在两三年内中国的钢铁生产能力将要达到4亿吨,中国的钢铁生产能力比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综合能力还要多;水泥:中国的水泥产量已占全世界水泥总产量的60%以上;汽车:发改委最近有一个统计数据,在几年以内,中国的汽车生产能力要达到1800万辆,2000 年中国国内市场汽车的需求是1000万辆,生产能量要超过80%;电解铝:现在生产能力是1030万吨,尚有260万吨闲置能力;铁合金:生产能力2200万吨,当前企业开工率只有40%;电池:生产能力1600万吨,有一半能力放空;交通能力已经超过需求1亿吨,而在建和已建能力各有3000万吨;另外,一般的机械加工制造、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以及日用商品制造能力都普遍存在过剩。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提出:目前这一现象不仅未得到遏制,同时由于再次出现了投资过热,还将会进一步造成新一轮的生产能力过剩。最典型的投资过度的例子是铜冶炼,现在在建和已建项目有18个,总的生产能力是205万吨,到2007年总共可以形成370万吨的生产能力,将成为我国现有生产能力的1.3倍。即使不考虑市场和矿山资源,也会造成其他一系列问题:首先造成的问题就是价格的下降、企业利润的下降、亏损的扩大。如果企业破产,还会产生新的下岗和失业的问题;同时大量银行贷款会形成新的坏账。

  搞宏观经济研究分析与预测的汪同三说,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形势中出现的新的问题,需要特别加以重视,并在2006年的工作中重点加以解决。

  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提出,中国今天的结构调整面临着与当年日本的结构升级同样的问题: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面临两大矛盾,第一能源涨价,国际能源上涨了22.8%,第二日元升值,从1980年的360元对1美元,到90年代末的100日元对1美元。日本靠推进结构升级,由原来的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了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的加工工业,有效渡过了这个阶段。中国同样也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只能靠通过国际产业升级来解决。

  吕政提醒:在产业升级中,必须要看到生产要素的集中化趋势,第一项是优势企业集中,同时避免某些行业形成寡头垄断竞争格局,尤其在资源密集型产业,要推进向大型产业集中,向优秀产业和优秀地区集中。另外,也应重视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深化专业化的分工。加工组装型的企业结构调整概括说来,就是资源密集型、家庭组装类型的产业要做专、做小。我们的沿海有很多这种大企业小生产型的生产模式:生产能力最大,但是靠最小环节来制约的企业类型。一旦遇到经济周期波动的时候,龙头企业可以帮助家庭组装小企业降低风险。所以吕政强调,结构调整必须注重组织结构的调整,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结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