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资产流失,尽管有人矢口否认,但事实胜于雄辩,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住“权贵私有化”的事实:
——2005年11月7日,在国务院国资委会议上传出,2004年中央企业清产核资共清出各类资产损失高达3521.2亿元。对此,专家学者认为这只是全部国资损失中的冰山一角。
——有学者估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估计有数以万亿元计的国有资产流失,即全国男女老少平均每人至少被剥削去7000多元,3000万出生于1940-1950年代的工人下岗。很短时间内,将近90%的中小国企实现了私有化,或者说,流进了私人腰包。
——根据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的2002年的一篇论文统计(1999~2001年):党政机关一把手们每年从国库里盗走GDP的14.2%~14.9%,9875亿—12570亿元之间,是我国4亿多农民一年的纯收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 ,是2002年全国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2640亿元的近4倍!而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专家表示,普遍存在的严重腐败正成为中国社会不满的一个重要源头。
尽管在大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不少有良知的学者提出了这个问题,比如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先生提出,要警惕“从掌勺者私分大锅饭到掌勺者私占大饭锅”、要警惕“抢来本钱做买卖”,吴敬琏提出要警惕“借改革之名掠夺大众”,何清琏女士写下了《现代化的陷阱》一书……
可是,所有这些,都被权贵私有化的滚滚浪潮所淹没!权贵者们红了眼,盯着那数万亿的国有资产,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为籍口,什么要分光呀,卖光呀,改光呀,一个个吃得满嘴流油。只弄得,大陆改革开放短短20多所来所形成的收入差距,竟然比人家美国200多年以来形成的收入差距还要大!更何况,我们还是公有制为基础,人家可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而据说,公有制是防止两极分化的有利武器。
面对此情此境,先生一声大喝:住手!以典型案例为证,剖析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和方式,并放言“一亿人的富裕致使十二亿人更加的贫穷”。结果在神州大地,一夜之间家户欲晓,也使得“有关部门”不能不权衡再三,考虑一下民意。包括我在内的大陆老百姓,感激着呢。在《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您以31%的胜任率,高居榜首,便很能说明:究竟是谁,更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可是,您千不该、万不该,不该为了阻止国有资产流失,防止保姆侵占主人钱财,就为国有企业辩护,说什么国有企业效率要高于私营企业,说什么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权威。
您要知道,您这样的讲话是极易误导改革的呀。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是:只要有国有资产,就会有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越多,流失的数量和渠道就会越多。现在有您郎监管在,喝令那些侵占主人财产的保姆们“住手”,不能说一点成效也没有。可是,您能保证永远监管得了吗?我华夏神州,泱泱大国,数万亿国有资产,郎监管你再有天大的本事,能监管得过来吗?更何况,倘若你郎监管不在了,还会有李监管、刘监管……吗?
您说要强化政府权威,我更不明白了:难道现在中国政府的权威还不够吗?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挫折与失败,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究竟是强化还是弱化政府权威的结果?难道我们还要回到“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旧体制下去吗?
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经济人”。政府官员也是人,当然也是“经济人”。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乃经济人的本性。您说要强化政府权威,那么谁来监督政府?尤其是在中国现行的制度底下?您是专家,是教授,应该比我更明白事理才是。可我不明白,您怎么就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希望,寄托在强化政府权威上呢?既然叫权贵私有化,政府又怎么脱得了干系呢?要知道,相对于“全民”而言,政府所扮演的,也正是保姆的角色啊。
倘若中国果真按您所说的办了,我想啊,或许只不过把国有资产流失的时间延迟了,变得更隐蔽了。如此,很难说将来会比现在变得更好。
怎么办?我以为,秦晖教授的主张更有道理,更靠得住:国有资产既然是全民的,为什么不干脆分给全民啊,像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分田到户,使得改革有一个公正的起点,然后再在自由交换的基础上,让资源向高效率者手中?这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啊。并且,这方面,东欧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样本。
您说,叫我怎能不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