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人都成为英雄


 

                          让所有人都成为英雄

 

    不要试图再做什么个人英雄,要让所有人都成为英雄。这一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是互联网企业家林永青的一句名言。联系现实,有的想唯心的成为个人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的英雄。结果,闹出了不少的笑话。从而,看林永青这一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教授的一句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的话,一语即出,舆论哗然,一时间经济学家声望剧降。网上调显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经济学家仅两人,过半率的一个没有,这一结果再一次将经济学人置于尴尬和耻辱的境地。一些人沉不住气了,纷纷出来解释。结果,越解释越解释不清。

    本来就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你非要去说明白,能说明白?用标准去标经济学家的标准,要是标宽了连街上卖青菜都是经济学家,标准要标严了一个没有。争论经济学家有多少有什么意思呢?没意思!多与少能说明什么问题?能说明问题的是看经济学者对中国发展和改革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

    还有一个没意思是:把经济学分为“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把经济学家分为“主流经济学家”与“非主流经济学家”。

    主流:是指好的,正确的,大方向是对的,占绝大多数。

   非主流:是指不好的,错误的,与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占极少数。

    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只有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分,那有什么“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之分?既然“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有区别,就应该给个定义,“主流经济学”定义是什么?“非主流经济学”定义又是什么?

    经济学家就是经济学家,那有什么“主流经济学家”与“非主流经济学家”之分?既然“主流经济学家”与“非主流经济学家”有区别,也就应该有个确定的概念,“主流经济学家”是什么概念?“非主流经济学家”又是什么概念?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有主流,就必然有非主流。那么,什么是“主流经济学?”什么是“非主流经济学?”谁是“主流经济学家?”谁又是“非主流经济学家?”如果,找不到“非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找不到“非主流经济学家”,“主流经济学家”也就不存在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现在要问“主流经济学家”的说法是从何而来的呢?

    “主流经济学家”一词用的最早、最多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邵道生研究员。

    邵道生在他的文章里对他说的“主流经济学家”一词作了这样解释:我从来都不承认中国社会存在“主流经济学家”,然而在我的文章中却经常出现“主流经济学家”这六个字,为什么? 因为从没有听说过有“主流法学家”、“主流政治学家”、“主流社会学家”之说的,我是将它作为贬义意义上使用的,带一点讽刺、挖苦,又兼有调侃成分,因而经常在它的前面加上“所谓的”这三个字。为什么要在贬义意义上使用? 因为在我的词典里这些“主流经济学家”有以下四个基本毛病:(1)没有自己的学术观点,大部分是从西方自由经济家那里“批发”来的,样子很是吓人的;(2)一屁股坐在富人的怀里,什么“代价论”、“冰棍论”、“靓女先嫁论”、“财富向精英倾斜论”等,全然不顾中国的国情,全然不顾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在那里叫嚷;(3)充分地利用自己的那种“居高临下的学术地位”的优势,恰到好处地利用地方权力者的权力,硬性推行他们的所谓“改制”,将一些地方、部门的改制搞得乱七八糟;(4)“乱中取粟”,不先时机地、马不停顿地“学术走穴”,互相哄抬“出场费”,成为学术界中先富起来的人。

    邵道生在他的另篇文章里对“主流经济学家”一词的运用有看法:自己将自己的一伙人称之为“经济学家”中的“主流”(即“主流经济学家”),怎么看都有点别扭,怎么听都有点刺耳,然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就是这样做的,他在回应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的言论时就说:“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正在面临压力”……细细想一想,若是“主流经济学家”这个“称号”能成立的话,那么就一定有“主流政治家”、“主流哲学家”、“主流法学家”、“主流教育家”、“主流社会学家”、“主流xx”,所以,这样一来,我们的学术界一定会“热闹”起来,谁不想成为“主流xx”呢?谁又想让自己成为“在野的非主流”呢?当然,自称为“主流的”的人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无非有三个:一是抬高自己;二是妄想控制、独霸社会的话语权;三是贬低不同意自己学术观点的学者。

    自作主流,而把一大批经济学者推到非主流上去,概源于做个人英雄所致。不要试图再做什么个人“主流经济学家”,要让所有人都成为“经济学家”,不要试图再做什么个人英雄,要让所有人都成为英雄,这才是正确观点。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