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月薪低至500,谁该对此负责?



2006年1月5日《信息时报》报道,在广州这一经济发达地区,竟然有一些企业以500元月薪招聘本科生,这几乎让几乎所有人都感到难以置信。据报道说,尽管业以这种“超低薪”来招聘大学生只是“个别现象”,但招聘企业以700~800元左右的月薪来招聘大学生,在珠三角各地人才市场举行的招聘会上“早已经屡见不鲜了”。

 

同日,该报还报道说:《研究生招聘会引来万余人,医学硕士月薪1500元》。

 

尽管本人一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但在如此形势底下,这一信念不能不发生动摇。因为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教育也是一种投资,自然也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很明显,倘若大学生如此廉价的现实不改变,那么单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肯定是不合算的(可参见本人文章《私人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载《教育与经济》1996年第3期)。

 

可怜了那千千万万如我般、抱着“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大学生们!可怜了那千千万万起草贪黑、一个一个鸡蛋积攒着换钱供孩子们读书的父母们!

 

谁该对此负责?

 

首先是教育部。

本来,“教育过度化”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已经不是一个什么新的问题,理论界对此也有了诸多的探讨。结论是:高等教育的数量的结构,要和社会需求相知识。道理很简单:无论是供需数量还是供需结构脱节,都会导致教育过度化。可教育部对此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一个劲儿地扩招呀,扩招,导致高等教育在校生和毕业生爆炸式的大跃进。如此,社会需求没有大的增加,大学生薪金不大幅度下跌才怪呢。

 

其次是高校。

在持续扩招的大背景下,各高校也各施手段,扩呀扩,扩得本校实在装不下了,就纷纷到各地办分校区啦,教学点啦。至于教学质量,那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或者,闭门造车,照本宣科,导致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与大学生就业难、低薪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技术工人薪金大幅度上扬,并且“人才难找”的现象亦相当突出(可参见本人价值中国网的《与企业家谈人才培养》)。

 

再次是大学生本人。

大学生自入学那天起,就要清醒地意识到,现在早已不是那“毕业包分配”的年代,而是“实力打天下的”时代。因此,理应根据“兴趣+专业+特长+社会需求”,尽早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形成自己在就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如此持续下来,大学毕业时,只要你有实力,“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不怕找到好工作。可是,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懂得这一点,大学几年时,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待到毕业找工作时,你问他会什么?可能什么都答不上来。我就碰到过这样的学生(只不过是在职业余班的):会计学本科的,居然不知道会计的六个要素是什么,资产负责表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

 

上述三者当中,大学生本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已经通过“月薪低至500”受到了惩罚,可是前两者呢?又该负怎样的责任?又会有谁,对此负责?

 

   可怜了那千千万万如我般、抱着“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大学生们!可怜了那千千万万起草贪黑、一个一个鸡蛋积攒着换钱供孩子们读书的父母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