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西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比例结构的评价


【关键词】江西第三产业;内部比例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

【摘  要】本文实证研究了江西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GDP和就业情况,借用三大产业间的比较方法,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考察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比例结构。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差异指数V,用以测度各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偏离1的变动趋势。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部门的收入比重(或产值比重)同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收入比重,主要反映在一定劳动力投入条件下某部门的生产效率[①]。一个部门的相对收入比重越高,劳动力相对比重越低,比较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经济中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越大,二元性就越强,就越落后;工业和服务业内部都涵盖许多细分行业,这些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说明其发展差别就越大。目前普遍认为结构效益高的产业结构应该是各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1[②]

1.分析方法与指标设计

我们借用产业间的比较方法,来考察江西省第三产业行业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为了便于比较,我们进一步设计如下指标:将每年第三产业总的GDPL的比值,即把第三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作为计算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一个标准,再分别用第三产业内部各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与之比较,得到一个第三产业内部相对比较劳动生产率。

假设某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那么,第三产业内部相对比较劳动生产率

其中,GDPL分别为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第三产业总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和就业人口,因此L/GDP的值分别在各年中是固定的,GDP*L*分别为每年各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和就业人口。

按照比较劳动生产率的理论,当各个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大致为1.0时,状况最为合理。这个指标同样可作为分析评价产业内部结构的静态指数。

为了进一步考察产业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我们构造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V

     (N=123…n为第三产业内部行业数)

V用来测度各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偏离1的变动趋势,可作为分析评价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的动态指数)

2.江西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相对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根据第一、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较接近时,产业结构总体效益水平提高的说法来分析第三产业内部相对比较生产率,那么每一年的第三产业GDP/L是一定的,所以如果达到第三产业内部这一合理水平,第三产业内部各个行业的GDP/L′应比较接近。

2.1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产值情况分析

江西省第三产业19982004年来发展平稳,对GDP的贡献持续上升。第三产业产国内生产总值从1998年的654.51亿元上升至2004年的118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5.92%,具体数据见表1

11998-2004年江西省第三产业各行业GDP增加值    单位:亿元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6.8

7.83

8.22

8.41

8.73

9.04

-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145.4

167.74

194.98

216.1

243.61

261.11

300.27

批发和零售贸易和餐饮业

143.54

161.63

181.96

192.06

214.19

243.06

274.17

金融保险业

100.5

101.15

98.84

92.7

91.93

82.15

88.39

房地产业

60.56

76.31

89.76

114.84

125.27

138.02

174.74

社会服务业

43.28

47.79

52.76

54.45

61.62

69.38

-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17.71

19.09

20.44

22.33

24.04

28.82

-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51.03

54.13

57.58

63.1

70.84

79.52

-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5.41

5.77

6.5

6.74

7.39

9.51

-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62.03

73.33

82.5

92.09

99.55

111.2

-

其他行业

18.25

18.5

16.4

10.23

7.82

3.02

-

总计

654.51

733.27

809.94

873.05

954.99

1034.83

1188.5

资料来源:《江西省统计年鉴》(1999-2005年)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的发展较为迅速,GDP增加值从1998年的145亿元增加至2004年的300.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5.53%。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是江西第三产业中的另一支柱,GDP增加值从1998年的143.54 亿元增加至2004年的274.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9.15%,其发展速度仅稍逊于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虽然房地产业产值占第三产业绝对值的比重不大,但其增长速度最为迅速,GDP增加值从1998年的60.56亿元增加至2004年的174.74亿元,这与国内整个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密切相关。金融保险业对GDP的贡献率,略呈下降之势,创造的GDP总量由1998 年的100.5亿元,下降到2004年的88.39亿元。其余门类如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和社会服务业等,除其它行业外,GDP增加值基本上保持小幅度的平稳增长,但若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基增长速度并不十分明显,如图1所示。

2.2 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情况分析

使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方法研究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发展必然涉及到另一类数据,那就是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从业人数(L),经过统计整理,其具体的数值如表2所示。

21998-2004年江西省第三产业各行业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4

3.9

3.9

4

3

-

-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81.8

80.7

80

76.1

71.1

88.3

90.7

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

263.6

267.3

270.1

284

305.3

313.1

321.7

金融保险业

8.8

8.6

8.7

9.3

8.5

9.9

10.2

房地产业

1.6

1.8

1.8

1.9

1.9

2

2.1

社会服务业

71.5

75.8

83.9

83.2

97.6

92.5

-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17

18.9

18.9

18.1

24.5

21.8

-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51.9

55

56.3

55

58.8

62.5

-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4.9

7.7

6.7

5.1

3.2

6.3

-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40.9

39.7

38.4

39.4

37.8

44.4

-

其他行业

24

29.6

28.5

46.5

70.6

-

-

总计资料来源:

570

589

597.2

622.6

682.3

689

707.9

资料来源:《江西省统计年鉴》(1999-2005年)

  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一直处于稳步增加趋势,到2004年就业人数已经达到707.9万。虽然各行业就业人数均有所增加,但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仍旧是就业的主要流向。虽然第三产业GDP增加值与就业人数均保持上升趋势,但第三产业内部各个行业的发展是否已经达到最优状态,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来做进一步分析。

2.3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相对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通过以上对第三产业各行业产值和就业人口的一些数据分析,下面我们可以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方法,试计算分析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状况。在2003年以后,统计工作中使用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新增加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取消的门类有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其它行业。为了便于计算与比较分析,取消的门类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未在表3中表现出来,并且2003年和2004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由经过调整后的数据计算得出。

31998-2004年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1.48

1.61

1.55

1.50

2.08

-

-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1.55

1.67

1.80

2.02

2.45

1.97

1.97

批发和零售贸易和餐饮业

0.47

0.49

0.50

0.48

0.50

0.52

0.51

金融保险业

9.95

9.45

8.38

7.11

7.73

5.52

5.16

房地产业

32.96

34.05

36.77

43.10

47.11

45.95

49.56

社会服务业

0.53

0.51

0.46

0.47

0.45

0.50

-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0.91

0.81

0.80

0.88

0.70

0.88

-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0.86

0.79

0.75

0.82

0.86

0.85

-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0.96

0.60

0.72

0.94

1.65

1.01

-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1.32

1.48

1.58

1.67

1.88

1.67

-

其他行业

0.66

0.50

0.42

0.16

0.08

-

-

资料来源:由《江西省统计年鉴》(1999-2005)统计计算

从表3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最高,这首先与房地产行业的近几年来的市场行情一路走高密不可分,国内房市的一路火爆,带动了江西的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房地产业可以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一个高收益的行业,国内的房地产业又不十分规范,同时该行业有一定的进入门槛,从业人员理论上要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因此从业人员并不多,所以该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很高。其次是金融保险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从9.95逐渐下降到7.73。金融保险业对创造的GDP的增加值逐年下降,从业人员数基本上在8.5万人左右波动,因此其比较劳动生产率逐年下降。再次就是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这些行业或门类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处于1.5左右,且不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和其他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且出现不断偏离1的趋势。批发和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初小于1,然后不断趋向1,又超过1,最后朝大于1的方向发展。为了形象表示第三产业内部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我们通过图2来说明:

图中横坐标为时间轴,交纵坐标于1,各条数值曲线的数值分别为各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当曲线越靠近横轴,其数值越接近1,表明产业间的结构越合理。由于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的数值过大,所以未能在本图上表现出来,图中所示的行业都是比较劳动生产率较接近于1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图2中看出,各条曲线的总体趋势是远离于横轴,即各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偏离于1,这从比较劳动生产率理论的角度上,说明了江西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在不断恶化。

2.4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均衡情况分析

为了分析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均衡情况,也就是为了测度各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偏离1的变动趋势,我们可以构造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V

       (N为第三产业行业中的行业数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很容易看出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各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数值较大,和其它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数值不在一个级数上,这样算出来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V如下表4:

4:1998-2004年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差异指数V

3.02

3.10

3.32

3.87

4.24

4.11

4.43

由表4可以看出:差异指数很明显地逐年增大;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我们将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数值较大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数据剔除,重新计算出历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以得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经过计算,重新得出历年的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如表5:

5:1998-2004年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修正)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差异指数V

0.10

0.13

0.14

0.16

0.22

0.26

0.28

通过表5计算结果,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修正后的差异指数也是逐年增大的,这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我们表4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同时也说明江西省第三产业各行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越来越大,也就是发展越来越不平衡。

3.对江西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比例结构的评价

通过上述的分析,依照比较劳动生产率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近几年对于江西第三产业发展来说,无论是GDP增加值还是就业人口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江西省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仍存在不合理发展情况,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房地产业,且以很快的速度偏离于1。这涉及到近年来江西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在全国的房地产热潮中,江西房地产市场也得到迅猛发展,产值不断上升,按当年价格计算,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从最初的9.2%,稳步上升到2004年的14.7%。从比较劳动生产率角度来看,房地产业是江西第三产业中比较劳动生产率最高的行业,这也不得不引起社会对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注意。房地产业近年来在讨论声中快速发展,伴之而来的是炒房热潮和房价的不断上涨,以至于房地产业成为一个公认的暴利行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房地产业的GDP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中看出来这种势头,房地产的从业人员又始终徘徊于2万人左右,这种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快速增长也就不用质疑了。

其次是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的产值在1998年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15.2%,然后逐年下降,到2004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其产值仅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7.4%。从比较劳动生产率上来看,其数值从1998年的9.95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7.02,渐渐向1靠拢,但是这与1还有很大一段距离。金融保险业之类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备这种知识的人不很多,从业人员较少,这导致了其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相应的报酬也比较高。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我们可以预见这类行业的从业人员将增加,同时金融保险业人才在未来的需求量较为可观。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增加速度一旦超过GDP的增加速度,这将促使其比较劳动生产率向1靠近。未来社会有这样的需要,提出了培训更多此类专业的从业人员的要求。这虽然有可能导致报酬的降低或本行业可能的失业概率增加,但是若存在高效的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布机制,这种顾虑就可以减轻一些。理论上讲,当各个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达到1时,行业的结构是最为合理的,虽然这种状况很难实现,但在一个高效,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机制下的社会,比较劳动生产率会尽可能的向1靠拢。作为一个理性的择业者,比较合理的就业方向是选择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这是市场机制作用于劳动力市场的一种表现,也是劳动力转移理论的一种体现。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是第三产业的GDP增加值有较大贡献,从1998年的22%上升到2004年的25.3%,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从1998年的1.55上升到2004年的2.98。除此之外还有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2003年取消)等,都是呈现出GDP不断增长,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且向偏离1的方向变动。在目前的第三产业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许多影子,第三产业的行政管理限制、行业准入限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等,遭到了较多的进入限制,其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一些发展势头较好的新型行业,行业垄断、限制其他经营者进入的现象比较普遍。

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其他行业(2003年取消)等。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对GDP的贡献从1998年的21.7%小幅度上升到2004年的23.1%,是第三产业的贡献大项,但其比较劳动生产率却一直在0.5左右徘徊。究其原因,比较合理的一个解释是批发零售贸易行业和餐饮业与居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吃穿住用,基本上都要与该行业打交道,该行业的分布甚广且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进入门槛很低,因而从业人员较多(占整个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总数的将近一半),从而在计算劳动生产率时,虽然该行业创造了很大的GDP,但从业者人均创造的GDP却并不多,其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从GDP上考虑,该行业发展的成绩很好,但从比较劳动生产率上考虑,说明该行业的劳动力资源过剩,存在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其次是社会服务业,其创造的GDP的份量大约6.5%左右,但其吸收了13%左右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因此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与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相差无几。这些行业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行业的生产效率。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属于劳动力比较密集中的行业,比较劳动率的提高比较困难。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等,这些行业都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就业人员占整个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也不大,因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些行业所创造的GDP增加值并不多。

 

4.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金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高还是低?——兼论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2] 肖灵机,王少东,余鑫.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基于江西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6(6).

[3]江西统计年鉴1998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4] Charles I Jones.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rowth Second Edi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2001. W.W.Norton



[]肖灵机,王少东,余鑫.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基于江西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