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戒烟了
每当我说一次这样的话,“我戒烟了!”,别人都会回敬一句,“你又戒烟了?”这是一种黑色幽默。吸烟成瘾是最近的一两年的事。原以为自己并不会成瘾,但殊不知人在与规律的斗争中,几乎每战必败。自己会将嗜好不自觉地融入日常生活,那似乎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自己却为自己寻找借口说,那是一种最自己的安慰和调剂。其实戒烟者从来就没有与吸烟展开过斗争,因为还没开始,就被自己打倒了。
要是从吸烟有害健康的角度来宣传“No Smoking!”,效果并不会好。先从微观层面的角度来说说。我们通常把烟叫做香烟,首先这就是一种错误的舆论导向。烟本来是没有效用的,称之为“香烟”或许是最初的烟草经销商制造出的概念,而这种概念成为了烟的唯一效用。每一盒烟上都印着“吸烟有害健康”,这似乎给厂商免除了责任,让民众认为厂商已经做出了必要的声明和提醒,是民众的真实需求使得他们不得不生产。其实不然,吸烟的确可以带来很多疾病,减少寿命,甚至有人称之为慢性自杀。可是,在人们面临如下情况时,人们的选择的确很令人回味。假如别人说,支付你100万,让你马上就自杀。在没有特殊情况下,谁也不会接受这100万。但是,没有人给自己任何支付,自己却要从每月可支配收入中提取不少的部分来买烟,进行慢性自杀。这是因为慢性的不显著的事物对人们的行为选择的影响是很小的。从吸烟有害环境和他人健康的角度宣传的也是无力的。这是因为,吸烟者可以对自己做出慢性自杀的行为选择,还会考虑其他人的身体健康吗,还会考虑环境吗?再从宏观的角度谈谈。各地的烟草厂商和经销机构是国家和地方的纳税大户,对于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这对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收入,如果真的全部禁烟,中央的损失也许会更大。总这个角度上,中央和地方做出“吸烟有害健康”或者禁烟的舆论导向的意图都是不可置信的。
既然“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无力,那么想戒烟者怎么办呢?其实,吸烟者皆知,吸烟会有一个周期的,有段时间特别想吸,有一阶段就没那么想吸。这是由于,心情所致,还有吸烟引起的“伴发症状”而引起的。心情好了想吸烟,不好时也想,而心情平淡和忙碌时一般会减少吸烟量。吸烟过多之后,会引起咳嗽,咽炎等一些以显示出来的症状,这会使得吸烟者暂时降低吸烟量。当你吸烟量降低时,说明上帝再次地眷顾你,给了你一次戒烟的机会。只要将自己打败,问题就解决了。
推而广之,凡是能够成瘾的事情都是如此,都需要战胜自己才能一切斗志和信心。比如说,在谈恋爱的时候。双方都有好感的情况下,势必每天挂念,联系对方。而当自己对对方的挂念和联系收到了一个正的激励时,就会养成不断挂念,不断地联系的习惯。当然,这也许是件好事。但是万事讲究适度,中国的传统哲学最精华的一个词就是“火候”。养成上述那种习惯或者说成瘾后却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想法,后果就会像烟瘾犯了,却找不到烟又找不到火一样的痛苦。所以只有自己战胜自己,做到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北京.花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