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成犯罪源头与解决应试教育的根本办法


应试教育成犯罪源头与解决应试教育的根本办法
【从民间到官方,对应试教育的指责批判已经有过无数次,时间也经历了几十年。可是,应试教育非但没有削弱,反而越演越烈。至今,人们发现应试教育非但不是一种可取的教育方式,简直就是一种犯罪!就是青少年犯罪的"源头"。但可笑的是,中国那么多专家学者,那么多官员,而且具有"一元化"领导的优势,却一直无法解决这个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其实,经过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实际上是一种歧视性政策导致了这种荒唐局面的形成与发展。这种歧视性政策是什么呢?就是对人的学识与才能的"文凭化"歧视,这种歧视,就象过去西方国家对黑人与妇女的歧视一样。在你想找工作,参加什么社会活动时,一旦你暴露出你是黑人,那么别人就拒绝你。因此,当今西方国家已经立法禁止各种各样的歧视,特别是种族歧视,否则一旦被当事人起诉,就会吃官司。而当今中国,文凭性歧视正是引起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一个人找什么工作,参加什么社会活动,就有人定出条条框框,什么大学学历、研究生学历,否则你根本没有资格参加活动,没有资格进入某部门工作。这种歧视实际上是侵犯了人的基本权利,侵犯了任何一个公民的平等参与权。也许有人说,我这个单位需要有相应能力的人才能胜任,很对!但是学历文凭并不能与实际能力划等号,况且,在目前的教育方式下,文凭与能力反而呈反比关系。因为它窒息了人的内在能力,使人只具有应付考试的"能力"。许多人都知道,中共元老陈云只具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凭",小学未毕业。但他却是共产党执政初期经济方面的主要设计者与创建人---这个能力是当今许多大学教授所难以企及的。这说明,我们绝不能拿文凭来当作能力,更不能以文凭歧视的种种方式而侵犯公民的基本人权。
因此,应该在任何招工、招聘活动中禁止文凭条件,就象现在西方国家,任何单位在招工招聘时禁止工作人员询问对方种族、姓别那样(如果工作人员敢这样询问,那他就等着吃官司了)。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当今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将立即瓦解,人们(学生们)将会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真正放到发展自己的独特能力上面。此时,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自由发展自己的长处,不会再有什么自己不情愿的强制力量去扭曲自己的才智了。也只有到这个时候,中华民族才成为一个创造力旺盛的民族!――黄焕金】

全国人大常委痛斥应试教育 称是逼学生犯罪源头 
 【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news.sohu.com/20061103/n246170449.shtml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痛斥

  "应试教育这条线越描越粗"

  有委员指出,应试教育是一些学生逃出校门,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源头

  本报记者 程刚 崔丽

  很多十二三岁的孩子被送进戒毒所应试教育和未成年人犯罪存在因果关系

  最近在昆明一些禁毒所的视察,让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刀美兰格外心酸。  
 
尽管当地一所接一所地盖禁毒所,但现在很多禁毒所已经人满为患,无法再接收吸毒者。更令刀美兰震惊的是,很多被送来戒除毒瘾的竟然都是年仅十二三岁的小孩子。

  心怀忧虑的禁毒所的工作人员把反映情况的材料交给刀美兰,希望她帮助呼吁。"我们的接班人、我们的下一代怎么办?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说到这次视察经历,仍然让刀美兰委员激动。

  毒品、网络游戏和色情暴力传播诱发未成年人犯罪,这些让每个父母都担心的问题,成为此次会议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时众多委员关注的焦点。

  许嘉璐副委员长注意到一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最小的"大姐大"年仅8岁,竟然着指挥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他带来的一组来自教育部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校园里发生的毒品、暴力和性犯罪不断抬头,青少年犯罪问题突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一倍以上,而且65%以上都是团伙犯罪。游戏、网络成瘾的超过2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迅速上升当中。

  与之对应的另一组数据则显示,36%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心情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和恐惧。中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比例不到50%。由于高考竞争激烈,8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失败者"的心态。

  在王永炎委员看来,这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应试教育这种导向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厌学、辍学的问题解决不了,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解决起来将十分困难。"

  王永炎委员今年到西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发现不仅是县城,包括乡镇的一些街道,一条街竟然有5个以上的网吧。很多未成年人在网吧中沉溺于虚拟游戏。他说,由于很多学生对学习没兴趣,他们先是逃学,后来就辍学。这时候,与枯燥乏味且负担沉重的学业比起来,网络游戏等娱乐格外具有吸引力。沉迷于虚拟游戏对未成年人造成了严重伤害,他们流浪、打架斗殴、偷窃,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

  "应试教育这条粗线越描越粗",被王永炎委员视为很多未成年人逃出校门、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源头。

  过分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为了分,教师为了钱"

  无论此前分组审议《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还是此次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草案,应试教育之风愈刮愈烈都让委员们揪心。

  陈士能委员有两个小外孙女,一个今年刚刚上初中,还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两个小女孩儿周末、节假日和暑寒假几乎没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玩耍时间。她们必须去补各种课程,或者是奥数课、英语课,或者是语文、珠算课。

  "她们现在的学业负担,比我们在青少年时代要重得多。"陈士能委员看着心疼,却也不敢松懈。"因为社会竞争很激烈。你如果不去补习,你就上不了好初中和好高中,大学就更不用说了。"

  正是这种担心,将家长和孩子绑上了应试教育的"战车"。受邀列席此次常委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朱善萍是江苏省南京市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她到北京之前特地问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什么期待,"学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家庭作业少一点,希望书包轻一点"。

  作为英语特级教师,她在全国各地作教育权益讲座时发现,有的学校早上5时半就让孩子起床,一直到晚上10时孩子还在学校。每个桌子上都堆着厚厚的教辅书,孩子课外活动时间和自习时间很少。有的地方星期六全天补课,还有的学校一个月只放半天假,有的学校甚至一个月放一天假。孩子们长期处于这样的高压状态下,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我们这一代人,包括老一代人都没有经受过这种长期的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大家都发展得很好,为什么要把孩子压迫成这样呢?"朱善萍说。在她看来,沉重的高压式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孩子没有时间思考,甚至连跟父母朋友交流的时间都很少。

  许嘉璐副委员长带来的教育部的调查显示,有72%接受调查的校长和教师认为,学生急需要加强的素质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吃苦耐劳;有71%的校长和老师将诚实守信排在第二位。再往下排才是学习能力。许嘉璐副委员长说,这表明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和校长们很清楚,目前孩子最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但应试教育令他们无暇他顾。

  王永炎委员尖锐地指出,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有些政策仍然引导学生和家长注重分数,引导学校注重升学率。这导致"学生为了分,教师为了钱,或者说教师是为了学生的分"的现象严重。

  "光讲减轻小学生的负担,但是没有人管是不行的"

  "孩子应该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他们应该是健康的、阳光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有快乐生存的权利。我衷心希望把上面几条写进《未成年人保护法》。"朱善萍呼吁说。

  《未成年保护法》修订草案有一条,讲到"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朱善萍认为还应该加上一句"关注未成年人的情感和态度"。

  一些委员建议,针对各种课外补习班泛滥的现象,法律应该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其隶属的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占用学生节假日时间组织文化课补课"。列席会议的张礼慧代表则建议,法律还应该增加规定"不能以任何形式在学校推销、订购课外书籍",以避免加重学生们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草案第19条规定不得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如果加重了学生负担怎么办,加重学生的负担应该负什么法律责任,草案中未作相关规定,实际上也无法作出规定。

  刘明祖委员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专门制定一个对加重学生负担的行政处罚规定。

  "光讲减轻小学生的负担,但是没有人管是不行的。"杨长槐委员建议,各级人大应该开展一次执法检查,通过执法检查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