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终于迎来转折中的证券市场


2006年终于迎来转折中的证券市场

   中国证券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并以巨大的激情去拥抱黄金十年。 2006年是属于证券市场之年,不仅仅是在如期中迎来转折,股指重新回到历史高点,而是市场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牵涉到市场的方方面面都出现积极可喜的变化,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这一年里已经发生的令人激动还是令人难忘的一切都值得人们去记忆。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变化

      4月2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616721113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三次决定分别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

     06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总体思路上,央行加大了市场化调控手段,主要方向是加强过度泛滥的资金流动性管理并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对市场造成的负面冲击较为有限。

◇证券市场主要政策变化

新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实施,相关配套政策不断出台

新的《公司法》和《证券法》于11正式实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于58颁布实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于518颁布实施,5月证监会还下发了《关于落实〈证券法〉、规范证券经营机构证券经纪业务有关行为的通知》,《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于73颁布并于81实施,《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于75颁布并于111实施,《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于919实施,经过修订的《上海交易所交易规则》和《深圳交易所交易规则》分别于71实施。

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为证券市场和行业发展提供了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化的环境,使证券行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加大各项基础制度建设为券商做大做强提供了基础保障,券商的生存环境将得到改善。

股权分置改革已接近完成

2005429中国证监会启动股改试点工作,在试点获得成功之后积极进行大力推动,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于823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政策合力推动了股改工作的积极有效开展,股改成为2006年证券市场的一个主要任务,在各方积极努力配合下,股权分置改革已接近完成。到目前为止,开始股改公司家数为1211家,完成股改公司为1109家,开始股改市值达45246亿元,完成股改市值达43339亿元。

股权分置改革在年内基本完成的目标将如期实现,平均“103”的对价水平提升了市场估值水平,激活了市场作多的信心,并成为推动股市转折的重要引擎股改完成对市场的意义十分重大,消除了影响市场发展的制度缺陷,为市场各项改革和健康稳定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取得成效

针对证券市场中券商存在的问题,自20048月起,中国证监会开展了对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的工作。证监会将全国130多家券商划分为ABCD四类。A类即从事相关创新活动证券公司类,A类的券商将在通过审批的前提下有资格从事各项创新活动;B类即规范类,其有资格参与股票发行询价、开展资产管理、通过银行间市场融资等;C类为高度风险类;D类为处置类。C类和D类是证监会综合治理的重点对象。

行业监管政策的主要变化就是证监会确立了“分类监管、区别对待”的监管原则,先后确立了“创新类券商”和“规范类券商”的标准、申请条件和发展空间等,对相对优质券商采取的加强监管和给予扶持政策,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到目前为止,创新试点类券商已经达到18家,规范类券商达到26家。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产、违规委托理财等各项历史遗留风险大幅下降,与综合治理开展之前的2004年初相比,主要风险指标平均下降90%,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稳妥处置了南方、闽发、大鹏、德恒等29家高风险和严重违规的证券公司,依法追究了一批责任人的行政和刑事责任。今年年底将基本完成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明年8月要全面实现综合治理目标。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有效化解和处置了行业风险,强化了监管措施,初步建立了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长效机制,为优质券商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机遇。

 清欠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工作获得显著效果

117中国证监会等八部委就上市公司清欠问题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做好清理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工作的通知》,对限期内未完成清欠的上市公司要全面立案稽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确保清欠工作按时完成。

截至119,沪深两市共有95家上市公司存在资金占用,金额合计255.7亿元,其中包括两家近期新增的资金占用公司。同去年年末相比,今年已有320家公司全部完成清欠,52家公司部分清欠,已清欠金额合计226.99亿元,清欠家数、清欠金额分别下降77%、50%。其中:沪市181家公司完成清欠,29家公司部分清欠,已清欠金额合计为131.14亿元,清偿比例为59%;深市139家公司完成清欠,23家公司部分清欠,已清欠金额95.85亿元,清偿比例为40%。另外,沪深两市完成股东大会审议程序进入以资抵债、以股抵债过户程序的公司有17家,占用额合计17.87亿元。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大量存在的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严重阻碍了上市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侵犯了上市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完整性,影响了资本市场诚信建设和健康发展,是导致部分上市公司连续亏损直至退市的主要原因,是严重损害公司和广大中小股东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各部门的联合努力,清欠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工作获得显著效果,清欠工作是落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有力举措。

◇证券市场运行环境变化

股市运行环境变化——时隔四年多的牛市重来,暂停1年多的IPO恢复发行

股权分置改革在市场各方的积极配合下迅速推进,股改对价水平逐渐得到市场认同,同时各种利好政策不断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做多信心,深沪股指走势不断回暖,并在制度创新、人民币升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市场价值重估、上市公司业绩回升、H股市场强劲飙升形成的价格倒挂、资金流动性泛滥等多方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一路走好,股指跌创新高,上证指数由年初的1164点起步不断走高,于1214创下了年内新高2246.18点的历史新高,时隔4年多的牛市重新回来,市场已经步入一轮新的上升循环之中。

伴随股改政策的顺利推进和行情的不断升温,暂停1年的IPO525重新开闸,继重工国际拨得IPO头筹之后,截至1127年内共有55家上市公司发行,发行资金规模达1182亿元,完成上市公司家数为47家,实际完成募集资金为1088亿元,发行公司家数和募集资金规模均创出近年得新高,特别是完成了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等超级大蓝筹的发行上市,顺利实现了“A+H”同步发行的创新之举,市场彻底打破了市场发行“大盘恐惧症”的魔咒,大蓝筹的发行上市成为稳定市场和推动股指上行的重要力量。

投资者结构和投资理念变化

经过管理层的政策扶持和市场培育,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和投资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机构投资者力量获得空前壮大,统计显示,基金总规模达到5000多亿元,其中 2006年已经成立的基金个数达到79只,首发总规模达到3025.72亿份。其中,偏股型基金的个数为59只,合计首发总规模为2339.48亿份,为2005年偏股型基金首发规模的5.51倍。QFII规模达到86.45亿美元,之前审批的100亿美元额度所剩无几。券商在经过治理后净资本额大幅增长,自营规模增加至300亿元左右,加上社保资金和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在市场占据半壁以上的江山,市场地位迅速增强。但与05年相比,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证券投资基金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由基金、QFII、保险、社保、券商、私募基金博弈的格局。

投资理念上价值投资得到深化,市场也进入全流通时代、大蓝筹时代和机构博弈时代这一全新格局,市场结构分化趋势加剧,“二八”现象愈演愈烈,要求投资者不断适应新的投资环境确立新的投资理念以适应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

行业经营环境变化——证券公司经营情况好转实现全行业首次扭亏

随着市场行情回暖,权证品种规模的扩大,投资者入市意愿增强,市场交投活跃,股票市场财富效应显现,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的有效展开使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得到彻底释放,行业经营环境彻底改善,多年来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得到彻底扭转,证券业终于迎来全面转机。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7月,47家券商披露了2006年半年度业绩数据,上半年全部实现盈利,净利润总额达到86.20亿元。而去年同期,除三家券商未有公开数据外,其余44家中仅有13家实现盈利,总体亏损额达到了12.88亿元;去年全年,除一家公司未有公开数据外,46家券商中也仅有22家实现盈利,整体亏损额为27.6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