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无谓真假,意义在于认清实质
上证指数自7月初中行上市前的不到1700点,到至今的2100多点,已上涨了400多点,可是这期间居然有8成的股票是在下跌的,特别是有8成多的个人投资者,并未分享中国股市这巨大涨幅中的欢乐,很多人甚至还套在1783点“国九条顶部”以下,继续着长期熊市留下的亏损痛苦之中。
于是市场中便有股指失真、虚涨、造假、……等等的种种议论。
股市指数应该是市场平均投资收益水平的反映,如果现实中反映不了市场平均投资收益水平,那么这时的指数自然是失真的;当股指在大幅上涨,而大部分的股票却在下跌,这样的指数只能是虚涨;为何股指会失真、会虚涨?那不就是造假的结果吗?
然而股市指数本身是以反映市场平均投资收益水平的名义来为达到推行政策服务的时候,而政策的根本目的又不在于投资者的收益而是只为“圈钱”服务(为国企脱贫解困“圈钱”,为减持兑现“圈钱”,为分散、转嫁风险“圈钱”,……),指数又怎能反映市场平均投资收益水平呢?这样的股市指数只能是围着政策转,是政策的工具,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而是十足的政策市的“晴雨表”。
上证指数在1993年初的时候就已达到1500多点了,而至今这十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已翻了几近两番,而到了2006年6月6日只有998点,一直在一、二千点折腾,既不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也反映不了中国股市的收益水平,倒是真实地记录了股市政策的历程。
1999年股市要大发展,实际不过就是要大扩容,又是中央的媒体发表社论为之鼓劲,又是“三大政策”开闸资金入市,中国股市的一次大跃进至2001年将上证指数推高到了2245点。2245点是中国股市收益水平的反映吗?如果说是,2245点中国股市投资者的收益,不是上市公司的成长收益回报,而是靠亿安科技126元股价神话、银广夏萃取奇迹、东方电子的高成长、蓝田股份的浪打浪、还有琼民源变中关村的“狸猫换太子”,……等等支撑起来的泡沫。可是,当在此时露出“减持国有股”真相时,2245点是政策的推动,也是政策的目的,不正是昭然若揭了吗?
沪深交易所以新股上市当日即纳入指数计算来调整基期市值,始于2002年9月23日,那时泡沫破裂,股指节节滑落,而新股上市首日巨大的涨幅,必然给总市值带来较大的增加,即日计入指数必然带来指数的增加,这无非是政策延缓股市崩溃的意图。有统计显示,自新股上市首日计入指数起至股改后重启IPO第一股中工国际发行,沪市共有148只股票发行,这148只股票平均首日升幅高达56.6%,累计增加沪市总市值1633.2亿元,实际支撑沪指达200多点。当2006年6月6日跌到998点时,扣除这200多点实际只有700点左右,实际上是掩盖了几乎崩盘的现实。
至7月初中国银行上市前上证指数已近1700点,几次屡冲1700点而未过,已明显地显露了股改泡沫的疲态。而随中国银行等超级权重股的发行上市,又有新股上市首日计入指数,带来指数的增加正好掩盖了股改泡沫消退。7月5日中行上市即以3.99元开盘,开盘价涨幅29%,沪指也应声跳高73.67点,以1755.22点开盘,中行为沪指高开贡献了89.68点;当天沪指收盘涨57点收1739点,如不算中行指数实际下跌32点只有1650点。
自中行发行上市后,又有大秦铁路、国航、更大的工行等等,至今沪深两市的总市值已愈7万亿,比重启IPO前的5月份已翻了一番,仅仅工行、中行两家银行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已超过2.2亿,接近总市值约三分之一份额;自中国石化股改后以其填权行情为契机,银行股、钢铁股、汽车股又都掀起了大盘蓝筹行情。这些股从数量上说不足20%,然而占总市值在50%以上,当这些股少则上涨20以上,多则翻番的情况下,实际助涨沪指已达500点以上,如果扣除这些助涨因素,实际沪指只有1500多点,这就难免现实是股指已达2100点,而此外的多数股票却是不涨甚至下跌了。
股指反映不了市场平均收益水平,但是却应该清楚看到这是政策的意图,股改的伟大成果要维持“牛市”来体现,股改恢复股市“融资”功能的作用完成还为时尚早,交行、建行、农行、保险公司……等等都还未上市,中石油等H股也等待着回归A股上市;股改后中国股市的莺歌燕舞气象,已以中国的IPO首超英、美而展现于世界,为什么中国股指不能向美国、日本、香港1万多点指数看齐?吵吵嚷嚷的股指期货不是很快就要创新出世吗?有了做空工具那不是更不怕股指推高了吗?
这就是中国股指“牛气十足”的实质,投资者只有认清这点,才不再迷失在“失真、虚涨、假象”的迷惑之中,顺势而为,在如此现实的股市,投机有时才是真正的投资,真正的投资是不能不学会投机的。
(鲍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