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看了央视2台的经济半小时关于“空巢老人”的报道,看完后心情很沉重。对于中国来讲,是要考虑解决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问题的时候了,而对于我们目前还未步入老年人群的人来讲,则是要进行养老筹划的时候了。否则,也许电视里的主角就是明天的你我。在央视的网站上,看到很多网友留言表示要帮助贺祥秀,的确让人感到温暖。我这里要提的是,我们不但要有爱心,但也为自己筹划未来,我们不能等到年老时也靠别人的爱心来渡过自己的老年生活。下面将全文转载如下(可以到央视网看视频内容):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4日 10:35 来源:CCTV.com
本周末,记者走进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这个家只有一个人,而且是一个82岁高龄的老人,无儿无女,老伴儿十年前也得病去世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巢老人,空巢的孤独可想而知,但是具体到每一天老人生活的困难,我们还是无从想象——没有积蓄的奶奶这些年是怎么生活的,身体虚弱的她生病了会怎么办,没有亲人的她用什么来支撑着自己,我们决定和奶奶开始一天的生活。
“空巢”老人:孤独常相伴
屋里很暗,奶奶没有开灯,听说记者想和她生活两天,她很高兴但又怕记者受苦。
屋子十个平米左右,没有厕所、放着一些旧家具,奶奶告诉记者,她已经在这间屋子里一个人生活了十年,屋里很冷,冬天了, 北京的楼房已经开始供应暖气,但是奶奶住的是平房没有暖气,她又不舍得生炉子,屋内温度只有14度,手脚冰凉的记者摸着奶奶的手也是凉的。
记者:“我觉得您的手挺凉的。”
贺祥秀:“不凉,没事。”
每天黄昏,奶奶会去买菜,因为这时候菜会比较便宜,而在买菜路上,突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记者:“我看你捡了5毛钱。”
贺祥秀:“这五毛钱可以买一堆菜,吃两天呢。”
奶奶走路非常吃力,但是看到地上被风吹来吹去的5毛钱,她还是舍不得它被吹跑,跑过去捡了回来,看着奶奶兜里的零钱,能感到无依无靠的她生活很拮据,每一毛钱奶奶都觉得很重要,为了省电,奶奶只有到极其寂寞的时候才会打开电视,因为开电视在她看来很废电。
为了欢迎记者的到来,奶奶左思右想,拿出了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元宵,来招待记者,打开冰箱,里面灯泡坏了,黑黑的,只有一点儿冷冻的食品。
贺祥秀:“饺子,元宵,存起来能吃好几个月。”
奶奶煮了很多元宵,怕记者吃不饱,吃着吃着,记者就吃不下去了,因为看到奶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没有任何咸的东西和其它蔬菜的午饭。
吃过饭,她开始包饺子,用刚买的大白菜,馅儿是纯素的。
记者:“包这么多吗?”
贺祥秀:“放在冰箱里很方便,可以吃很长时间。”
记者:“您一天都吃饺子吗?”
贺祥秀:“一天吃两顿饭,中午吃煮的,晚上吃煎的。”
后来,和奶奶聊天才知道,这样馅儿里只有白菜的饺子,奶奶有一次连续吃了一个月。
去年8月,长春81岁的"空巢"老人王一本在自己家中死亡,4天之后才被发现,大庆市55岁的独居老人卢某被发现在家中死亡,经鉴定竟然已离世半年之久,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老人,独自在家中悄然死去,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通常称他们为“空巢老人”。
这个北京二环边上的小院儿奶奶生活了50年,这么多年周围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小院儿还是原来的小院儿,在她一人生活的这十年里,奶奶几乎不出门,日子对于她来说是简单的重复。
记者:“您从来不串门吗?”
贺祥秀:“我一般不串门。”
记者:“都不去?”
贺祥秀:“去是去,去得少,没事老去人家串门干嘛呀?就在家待着,在家里坐着,坐一会,一天一晃,就晃过去了。”
记者:“一天一天混过了?”
贺祥秀::“就那么晃啊,一天稀里糊涂地就过了。”
记者:“这十年,北京变化可大了,奥运会好多场馆特别漂亮,没有出去玩过吗?”
贺祥秀::“没有去。”
奶奶说,现在比以前好了,现在每到过节居委会会来领导看她,送温暖,但干部们那个时候要看很多人家,慰问之后,还是奶奶一个人过。
记者:“中秋应该是全家团圆的日子?怎么过的?”
贺祥秀:“团圆,过节谁不回家,谁来团圆? 就我圆吧。”
记者:“什么圆?”
贺祥秀:“就是我一个人过了,就一个人。”
记者:“你觉得一个人生活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贺祥秀: “挺孤独的。”
记者:“有时候特别寂寞,家里面?”
贺祥秀:“有寂寞的时候,寂寞呢,坐一下喝喝水,然后叹一声气。”
很奇怪,奶奶不大喝水,给奶奶倒水,她总是只抿一口,整个晚上,奶奶只喝了一次水。
记者:“为什么不喝水,喝水对您身体很好。”
贺祥秀:“不喝水。”
记者:“为什么?”
贺祥秀:“喝水是要去厕所,不愿意去厕所,厕所太远。”
经过反复劝说,奶奶才消除了她的尴尬,小便还是在厨房里,但是爱干净的奶奶大便是一定要到厕所去的。
像这种平房小院是集体公用厕所,厕所的位置和奶奶家正好是斜吊角,很远。
到厕所的两百米路程,奶奶要歇上四五次,这段路对她来说无比艰难。
记者:“一天当中她决定去厕所是非常慎重的,一天去一次最多了。”
晚上一个简单的洗脚任务,会把奶奶累得满头大汗,把洗脸的水端到地上,坐在小椅子上,脱袜子,卷裤腿,每一个动作都要花一般人两倍的时间,每一个动作结束,她都会喘半天气再开始下一个动作,奶奶的脚趾甲已经很长了。
看着她费力地剪脚趾甲,记者知道让奶奶自理实在是太困难了,每到冬天,奶奶的腰病就会更重,只能用止疼片和涂一些外用药来缓解,抹药对于奶奶来说不仅很不方便,效果也仅仅是缓解,但奶奶跟记者说她从来不去医院看病。
记者:“您一直托着不去看病,越来越严重怎么办 ?”
贺祥秀:“我知道,知道没看病,越来越厉害,估计不行了。”
记者:“我看你走两步就喘?不想去医院?”
贺祥秀:“不想。”
排斥医院的真正原因:医疗费用太贵
![]() | |
贺祥秀居住的小院儿里老人很多,有五六十个,大家都互相认识,而怎么样能买到最便宜的药成为老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 |
很显然,让人最担心的是奶奶的腰腿病和她的气喘,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医院,奶奶的表情就显得有些异样,是无奈甚至是有些害怕,这些年哪怕她喘得再厉害,她也不去医院,十年当中,她去医院的次数只有两次,仅仅两次去医院的经历为什么让奶奶对医院那么排斥呢?
打车太贵她舍不得,记者拧不过她,跟着奶奶上了公交车,她上每一个台阶都非常费力,中途还要换车,我们看她上下车实在吃力,说服她上了出租车,奶奶有些晕车,到医院只9公里的路程, 8点钟出门到医院已经10:20了,但奶奶已经累得吃不消了,不知道如果她独自出门时,会怎么样,医院排队挂号的人很多。
陪着奶奶走一路,就会知道让她一个人来医院完全不能让人放心,而让她自己在长长的队伍中排队挂号,实在是更加残酷的事。
来晚的我们早已经挂不到号了,我们说明了情况后,在医院的帮助下,我们补上了一个号,奶奶终于在中午以前见到了大夫,可想而知,如果奶奶一个人的话,今天就白跑一趟了。
奶奶终于走进了诊室。
医生:“你好,你怎么了?”
贺祥秀:“就是腿疼,腰疼。”
医生:“多长时间了。”
记者:“她很久没看了,她自己一个人很难来看病。”
医生:“没有家属吗?”
记者:“她没有家属。”
![]() | |
离家500米远处有一个药店,贺祥秀是药店的常客 |
医生首先简单了解了一些奶奶的病史。
医生:“你大概记得疼了多少年了吗?”
贺祥秀:“哎呦,得十多年了。”
医生:“我需要给你全面查一查,看看你的腰你的腿。”
记者:“ 奶奶,十几年腿疼,没有机会看过吗。”
贺祥秀:“看过、吃点药就算了。”
听说医生决定给她做一个全面的检查,奶奶很高兴。
医生:“你有没有医疗保险啊?”
贺祥秀:“没有。”
医生:“你的腰也是蜕变,家里没有小孩?”
贺祥秀:“简单说吧,我就是孤老一个人,我想拍个片子看看哪里有毛病也可以。”
医生:“做一个核磁就要1100块钱,做一个CT呢需要450元钱,X光片下来也得三四百元钱,你的钱就没了。”
我们大致算了一下,做一个全面检查差不多5000块钱,当医生了解到奶奶没有医疗保险,刚发给低保护的医疗卡上也仅有250块钱时,决定不再给奶奶作检查,最终,医生给奶奶开了奶奶用过的一些消炎药和止痛药。
离家500米远处有一个药店,奶奶是药店的常客,奶奶的腰病本来每天都需要吃药来缓解,但为节约药钱,腰实在是太痛了,她才舍得吃一粒药压压痛。
记者:“你每个月收入多少?”
老人:“每个月收入乱七八糟都算,三百多块钱吧。”
300多块钱的月收入,比起5000块钱的检查费,奶奶不吃不喝也要攒两年,在北京,除去水电煤之外,这样的收入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温饱,而就是这样节衣缩食的奶奶,每个月还要拼命从300多块钱的收入里面想办法攒出几十块钱来,目的就是为了看病,但是去年年底只去了一次医院,这样一天一天攒攒了两年的钱,就全花光了。
贺祥秀:“那是前年住院,两千块钱住院住十天,就剩五块钱了。”
记者:“什么病啊?”
贺祥秀:“不记得,血压高闹不清。”
记者:”怎么花那么快?”
贺祥秀:“打针、输液,两三千还不容易花啊。”
记者:“十天?”
贺祥秀:“嗯。”
后来记者了解到,奶奶那次得的病是胆囊炎,还不算是太重的病,十年内,奶奶两次去医院,第二次医生看她是空巢老人,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积蓄,就给她开了一点止痛药,奶奶觉得去医院不再有什么意义。
从医院回来,奶奶一直不说话,只是偶尔笑笑,如果不是和她相处了两天,奶奶坚强的笑容已经成了她对抗无奈的一种方式。
银发经济 我国的特殊产业
看不起病,极度节俭的生活现状,已经82岁高龄的奶奶,明年、后年、大后年,她的身体会不会平安无事,和她在一起生活了几天后,记者他们实在是担心有一天奶奶病倒在床上该怎么办?左思右想后,觉得养老院可能是奶奶可以安度晚年的归宿,说服陪奶奶到敬老院去看看,成了记者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奶奶终于动了心。
记者首先联系了一个离奶奶家比较近的养老院,这是一家小型社区养老院,可以接收18个老人。
记者:“房子跟你想象的一样吗?”
贺祥秀:“怎么说呢,以后再说吧。”
不知道是因为价钱的缘故,还是这里环境和条件,奶奶看这家养老院时,一直在叹气,看了十分钟就说要回家,这家养老院的看护人员只有一人,记者猜想这可能是奶奶担心的根本原因,万一生了病怎么照顾得过来,好说歹说拉着奶奶和记者去看另外一家联系好的养老院,路上,奶奶心事重重,也不跟记者说话了,走进另一家养老院时,奶奶一下子神情就舒展了。
看得出,奶奶喜欢这里,她不停地问这问那,记者紧张的心情也终于放松了一点儿,但是当她听到这里最低收费标准是800元,而自己的生活费全部加上才380元时,开始向记者抱怨,自己来了也白来,住不起。
记者:“这家条件好些是吗?”
贺祥秀:“条件好,钱也好。”
记者:“喜欢这吗?”
贺祥秀:“这地方还不错。”
记者:“想在这里待着吗?”
贺祥秀:“就是钱多点。”
看着奶奶好不容易喜欢上一个地方,却又没有办法,记者很着急,找到了养老院院长,询问相关的政策情况。
记者:“奶奶只有380元钱生活费,这样的孤寡老人,你们这里有没有什么特殊政策收养?”
院长:”过去实际上还没有遇见过类似的问题.”
记者:“你们敬老院800--1000元左右的床位,在北京排怎样一个价位,可以说算下层吧?”
院长:“可以说是最低层。”
记者:“除了吃饭之外,老人的医药费还是要自理吗?”
院长:“对,但是这些服务是我们干,比如说我们联系医院,给老人通知或叫车。”
虽然这个养老院的价钱在北京算低的,但是对于奶奶这样领取低保的空巢老人,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钱的问题悬而未决,但从感情上,奶奶似乎已经完全接受了这里,对这里的情况,她也越来越关心。
贺祥秀:“这个厅的环境还是很好的。”
记者:“喜欢吗?”
贺祥秀:“喜欢。”
记者:“觉得这条件比那边好啊?”
贺祥秀:“好多了,大多了。”
北京现在大约有60万需要进养老院的老人,但是全北京的床位仅有30万。
这里所有床位都住满了,30个床位,没有一个空,听到这个消息,奶奶很失望,而这种床位短缺的情况在北京很普遍。
眼前的这个养老院,钱的问题放在一边,光排队就不知要排到什么时候, 不管怎样,记者先帮奶奶登了记,但已经登记的人就有一百多人了。
未来15年,全国老龄人口净增一亿,养老院的床位在全国范围也都面临着巨大的缺口,北京市民政部门就表示在今后5年内,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床位争取翻一番,达到每100名老人拥有床位2到3张,并且鼓励民间兴办养老院,比例争取达到40%。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急速增长,老年用品市场的年消费能力也越来越大,今年消费总量已经达到了6000亿元之多,此种产业被经济学家称为 “银发经济”,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满足老年人需要的产业涵盖了很多领域,包括社会化养老、教育、医疗保健、旅游、家政、玩具、服装服饰等等。
给奶奶登了记,虽然什么时候才能排上队还没有着落,但是奶奶看到自己排上了队,还是很高兴,又开始问这问那。
养老院里都是老年人,这给老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环境,来这里还不到一个小时,奶奶就和这儿最长寿的老人开始交上了朋友,这位老人92岁高龄,但腿脚比奶奶灵便多了,于是记者建议他们来个竞走比赛,两位老人欣然同意。
比赛结果奶奶输了,但奶奶很服气,两个人还依依不舍地唠了好一会儿家常,
看见奶奶在这里这样开心,想到晚上她还是要一个人回到小屋孤单地生活,记者突然觉得很内疚,在院长的邀请下,奶奶被留下来与养老院老人们一起吃晚饭。
贺祥秀:“都好吃,自己做的没有这里好吃。”
奶奶可能好久都没有吃过这么香的晚餐了,虽然这样的晚餐很简单,吃饭时奶奶一直笑着,笑得很甜蜜,好像与这里的老人们是似曾相识老朋友,好像她自己明天就可以搬进来,好像这里就是奶奶自己的家。
奶奶的兴奋感与时俱增,看到健身器,说什么也要上去试试,与奶奶相处出的这十多天里我们还从没看到过她这样开怀大笑过。
记者:“怎么样?”
贺祥秀:“好、好、好、好。”
记者:“吃完饭了,别太动了,下来吧。”
奶奶需要这样的生活,需要朋友,需要有一个温暖的家。
在这里呆了三个小时之后,记者送奶奶回家了。
回到家里,奶奶好像还没有立刻从养老院的热闹气氛中回过神来,坐在沙发上,她会一个人发呆,然后继续一个人看看电视打发时间,一个人洗衣服,一个人洗脚,走很远的路去厕所,一个人睡在床上,然后一个人继续明天的生活。
这个晚上,奶奶突然问我,我可不可以进那家养老院.带着奶奶的这个心愿,我们离开了小院儿。
看到奶奶孩子一样的笑容,心里替她担心,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在她身边,她还有机会再踏上喜欢的健身器吗?,更想象不到,这个孤单的老人,有一天突然病倒在家该怎么办?我们都有变老的那一天,帮助和奶奶就是帮助我们自己,请您和我们一起来帮助奶奶梦想成真,好吗?
主编:张凯华
记者:沈竹
摄像:张明 李慧 景延 欧阳秉辉
责编:刘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