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硅是信息技术和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材料。近年来,随着我国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的大规模提升,对晶体硅的需求不断扩大。然而由于我国晶体硅加工能力较弱,产品自给率不足10%,导致市场供应必须大量依赖进口。2005年我国晶体硅需求量为3800吨,国产量仅为100吨 ,供需缺口全部由进口产品填补。
今年以来,我国晶体硅供应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未得到改观,进口量在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增长势头。以上海口岸为例,今年1-7月共进口晶体硅1802吨,金额1.6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24.5%和1.9倍,进口价格指数高达216.5(去年同期为100)。
今年以来,我国晶体硅供应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未得到改观,进口量在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增长势头。以上海口岸为例,今年1-7月共进口晶体硅1802吨,金额1.6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24.5%和1.9倍,进口价格指数高达216.5(去年同期为100)。
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飞速发展使晶体硅进口中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多晶硅成为进口主打产品。今年1-7月,上海口岸共进口多晶硅1605吨,增长21.9%,占口岸晶体硅进口总量的 89.1%。同时,受全球多晶硅供应短缺的影响,多晶硅进口平均价格由去年同期2.7万美元/吨涨至7.4万美元/吨,价格涨幅达到1.8倍,比口岸晶体硅进口总体价格上涨水平高出45.9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4大太阳能电池和第6大集成电路生产加工基地。近期,太阳能应用又被国家颁布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列为重点指导项目,同时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也即将出台,这预示着国内晶体硅需求进一步大幅上扬。然而在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的情况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乏引发的对外依存度过高正使晶体硅材料供应成为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也导致我国丰富的硅资源大量流失,沦为廉价的原料供应国,大量增值利润被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赚取。以我国晶体硅主要进口来源国日本、韩国为例,2005年,我国共向2国出口纯度为98%的工业硅23.7万吨,平均出口价格仅为0.1万美元/吨,而经提纯为晶体硅后,自2国进口价格暴涨至4.4万美元。
为改变国内硅工业的生产现状,提高国内晶体硅加工能力,降低对外依存度,保障光电和半导体2大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的原料供应,建议国家在产业政策、资金和税收等方面加强对晶体硅生产的扶持,在合理布局、有效调控的基础上实现晶体硅产能扩张,同时鼓励企业尽快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从而从根本上扭转材料供应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